答刘秀才论史书
刘秀才或云名轲,字希仁,集中不他见。公是时为史馆修撰,刘作此书以勉之。柳子厚有与公论史官书曰:“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云云。”反复论辨,皆以公为不肯任作史之责,则柳所见,即公此书也。李汉自谓“收拾遗文,无所失坠”,乃逸此篇于正集之外,岂以其尝为子厚所辨驳而遂弃欤?或问张子韶曰:“退之与刘秀才论史书,言作史不有人祸,必有天殃。子厚以书辟之,其说甚有理。退之所论似屈。”子韶曰:“此亦退之说得未尽处,想其意亦不专在畏祸;但恐褒贬足以贻祸,故迁就其说而失之泥,宜为子厚所攻。”〔补注〕曾国藩曰:退之实见史不易为,为之者皆不免草草率尔。假令迁 固同传一人,同叙一事,其传闻爱憎仍各不同也,欲不谓之草草得乎?退之不为史,正识力大过人处。张裕钊曰:绝无章法,而气脉自然贯注。中有造句似子云,而绝琢雕迹,一归自然。
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¹。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²。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³,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况褒贬邪?
¹或无此九字。或作“某月日韩愈白刘君足下”。
²“为”,或作“谓”。
³或复出“实录”二字。“见”下,或有“矣”字。
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 卫 陈 宋 齐 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¹;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²;司马迁作史记,刑诛³;班固瘐死⁴;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⁵;王隐谤退死家⁶;习凿齿无一足⁷;崔浩 范晔赤诛⁸;魏收夭绝⁹;宋孝王诛死¹⁰;足下所称吴兢¹¹,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¹²: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¹或无“氏”字。左传襄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²司马迁报任安书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³汉书:天汉二年,李陵降匈奴,迁盛言陵忠,武帝以迁诬罔,下迁蚕室。
⁴和帝 永元初,洛阳令种兢以事捕固,固死狱中。洪庆善云:“‘瘐’音愈。囚以饥寒死也。”今本误作“疲”;或作“瘦”;或作“废”:皆非是。
⁵寿字承祚,仕蜀为观阁令史。遭父丧有疾,使婢侍药,乡党以为贬议。后以母忧。母遗言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归葬,竟被贬议。
⁶隐字处叔,晋 太兴初,官著作郎,为虞预所斥,竟以谤黜,归死于家。〔补注〕沈钦韩曰:隐撰晋书成,诣阙上之,文辞鄙拙。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漫混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
⁷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以脚疾居里巷。
⁸浩字伯深,后魏人。著国书三十卷。太武帝 太平真君十一年,以罪夷其族。晔字蔚宗,宋人,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文帝 元嘉二十二年,谋反伏诛。“赤”,或作“赤族”二字。
⁹收字伯起,著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 后主 武平三年卒,无子。“夭”,或作“天”。〔补注〕沈钦韩曰:收 武平二年卒,既缘史笔多憾于人,后冡被发,弃其骨于外。
¹⁰孝王事高齐,为北平王文学,撰关东风俗传三十卷。周 大象初,预尉迟迥事,诛死。〔补注〕沈钦韩曰:宋孝王为北平王文学。求入文林馆,不遂。因非毁朝士,撰别录廿卷。会周平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更广见闻,勒成卅载卒于卷以上之。事多妄缪,篇第冗杂,无箸述体。
¹¹兢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天宝八恒王傅。旧书 吴兢传:神龙中,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崔融、刘子玄撰则天实录。刘知几史通云:“长安中,在史职,余与朱敬则、徐坚、吴兢奉诏更撰国史八十卷。神龙元年,又与坚、兢等重修则天实录卅卷。”玉海云:“吴长垣又别撰唐书百一十卷。”长垣即兢也。又,通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激张说使证魏文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¹²或无“今其”字。或无“其后”字。
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¹,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²?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³。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⁴,哀其老穷,龃龉无所合,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⁵;贱不敢逆盛指,行且谋引去⁶。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⁷,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⁸?若无鬼神,岂可不自心惭愧⁹;若有鬼神,将不福人。仆虽,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
¹“士”上,或无“之”字。
²“能”上,或无复出“卒”字。司马迁传:“卒卒无须臾之间。”颜曰:“促遽之意也。”
³或无“就”字。“敦率”,犹敦勉也;或作“敢为”,或无此二字。今按:此二字恐有脱误。
⁴“他”上,或无“无”字。
⁵“就”下,或有“其”字。
⁶“且”,一作“自”。
⁷“传闻”,或作“传云闻见”。
⁸或无“乎”字。
⁹“自心”上,或有“可”字,非是。或无“心”字。
夫圣唐钜迹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沈没²。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³。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⁴?亦宜勉之!愈再拜。
¹或无“圣”字。
²文苑“决”下有“必”字;又云:“蜀本作‘落落掀天地’,而无‘必’字。”又按:“‘决’,或作‘决地’,或作‘抉地’。”今按:古潮本“轩”亦作“掀”,而无“必”字。盖因柳子厚书云“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沈没’”,故诸本或误加“必”字耳。今从柳集作“轩”,从潮本去“必”字。
³“将必”,或作“必将”。
⁴或脱“不在”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