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¹,其源深于女祸²。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³。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⁴,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⁵,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⁶。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⁷,至抉其种类⁸,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⁹。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¹⁰。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¹宦者:宦官,俗称“太监”。是经过阉割过的男人充当皇宫的各种服务人员。
²女祸:古代史书中称宠信女子或女主执政败坏国事为女祸。
³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⁴硕士:贤能之士,学问渊博的人。
⁵帷闼(tà):泛指皇帝居住的后宫。帷,帐幕。闼,宫中小门。
⁶质:人质。
⁷奸豪:奸雄豪杰,指董卓、朱温之类,都是借诛杀宦官而谋取大权。
⁸抉:连根挖出。指完全铲除宦官。
⁹捽(zuó):揪。去之:除掉她。
¹⁰唐昭宗(889—904):名李晔,被宦官杨复恭等拥立为帝,宦官权势因之大振。昭宗恐危及自身安全,谋诛杀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挟持,后虽为宰相崔胤救出,但节度使朱温却借机作乱,诛杀全部宦官,唐室不久即灭亡。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其根源比女人带来的祸害更深。女人带来的祸害,不过是用美色迷惑人而已;宦官的祸害,就不止一点了。他们在后宫服役,能接近皇帝并熟悉其性情,他们的内心专横而凶残。会利用小的善行迎合皇帝的心意,利用小的信义而坚定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使得君主深信并接近他们。等到君主对他们深信不疑时,便用吉凶祸福之类的话来恐吓,从而控制住他。虽有忠臣、贤士位列朝廷,但是皇帝却认为他们和自己的距离疏远,不如伺候自己起居饮食、不离自己前后左右的那些人可靠。所以皇帝和前后左右的人日益亲近,和忠臣、贤士便日益疏远,皇帝的势力也会日益孤单。势力孤单了,惧怕祸患的心情便日益迫切,宦官对皇帝的控制也会日益牢固。皇帝的安危出自宦官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卧室床帏之间,那么,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酿成祸患的根源!
发觉祸患已经严重时,皇帝想和平日疏远的大臣商议除掉左右的亲信,如果行动迟缓了就会使祸患加深,如果操之过急,宦官就会挟持皇帝作为人质。即便是有圣人的智慧,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想出的办法也无法实行,即便是实行了也不会成功,到了严重的地步,就会两败俱伤。因此最坏的结局是亡国,其次也要丧身,从而使得某些奸雄乘机兴兵作乱,直到把宦官及其党羽全部挖出来,把他们斩尽杀绝,使天下人心大快才罢休。以前史书上所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都是如此,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
做君主的人,并不是存心要在内部酿造祸患,在宫外疏远忠臣、贤士,这只是由于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局面才使得他这样去做。女色所产生的蛊惑,不幸的是君主没有觉醒,祸患才会降临身边。如果他一旦觉醒,揪住她撵出去就可以了。宦官带来的祸患,君主虽然有悔悟之心,而在形势上却无法把祸患除掉,唐昭宗的事实就是如此。所以我说“宦官所造成的祸害比女人更深”,就是指上述情况而言。君主怎么可以不引起戒备呢!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