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法修辞讲话 - 吕叔湘、朱德熙 >
- 第五讲表达
二费解
无心晦涩话说得不明不白,要人家猜测,叫做“费解”。这是写作的时候最应该避免的。这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作者限于能力,或由于疏忽,选择的词语不恰当,采用的结构不正确,结果语意晦涩不明。这一类句子,只要仔细追究,作者的真意多半可以猜得出来。
(1)最近举行的铁道部全国工务会议上,滕部长保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旧有各线,包括粤汉、浙赣、陇海的海(州)宝(鸡)段、京汉等。
(2)同志们!你们是毛主席正确政策的执行者,是新黄河建设的前进者。
(3)但可惜她对待革命工作就只限于热情。
(4)小学体育教材是要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无的放矢的材料,甚至产生。
相反的作用(1)既然是“旧有的”,当然早已“完成”。“完成”应改做“修复”。又“京汉”放在最后,颇有误解为陇海路一段的危险,应移在“粤汉”前。(2)“前进者”的意思不清楚,该说“建设新黄河的先锋队”。(3)恐怕是“她做革命工作只凭热情”的意思。(4)前面没有提到正面的作用,那么“相反的作用”指什么?
(5)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学校里就产生了程度相差很大的距离。
(6)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7)他们穷,过去反动政权与封建帮会无尽止的榨取与剥削,长时期年月的累积,使他们翻不过身来。
(8)企业中之工程师、技师、职员等的奖励,一般只是在按季或按月生产计划超额完成时,在产量上减低了成本时,得予以奖励。
(9)有的国家把篮球运动作为训练空军战士的重要项目,目力训练所能得到的效果就是被采用的原因之一。
(10)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11)这些共同点,在他们中间虽是共同的,但在他们与蒙汉民族间,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来。
(5)什么是“程度相差很大的距离”呢?大约是“……就产生了同学之间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6)“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7)“长时期年月的累积”在这里意思不明,这句话本身也费解。应改为“……封建帮会长年累月的榨取与剥削……”。(8)“在产量上减低了成本”费解,大概是“依产量核算,减低了成本”的意思。“得”跟前面的“只是”不能呼应,应改为“才”。这句话还有歧义、(甲)“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同时“减低了成本”,才予以奖励,(乙)二者有一即予以奖励。如果是(甲),应说“只有当按季……完成,并且依产量核算,减低了成本的时候,才予以奖励”。如果是(乙),应把“并且”改为“或者”。(9)第二分句应改做“原因之一是用篮球来训练目力有很好的效果”。(10)从字面上看,好像五十九岁以下跟一百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利。作者的意思大概是“六十岁以上的”。(11)“共同点”如何“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句应改作“这些共同点使他们和蒙汉民族有明显的区别”。
(12)江南地区因雨水过多,要注意排水工作,雨后要发动农民锄草,以保持土中水分,使土质疏松干燥。
这句话很不好懂。一会儿说“要注意排水工作”,一会儿又要“保持土中水分”,一会儿又要“使土质疏松干燥”,到底是怎么回事?猜想起来是“雨后一方面要注意排水,一方面要发动农民锄草,使表土疏松干燥,以保持地下水分”。
也有完全不能猜出作者真意的例子,如:
(13)中国的水力资源是伟大的,根据不同的估计,发电可能到一亿千瓦。
“一亿千瓦”是各种“不同的估计”中的一种估计,还是一个平均数字?没有法子知道。
标点错误也会使意思晦涩。第六讲里还要讨论,这里只举一个例:
(14)这时期壁画用色特征,多为石青、石绿、赭红、及黑白本色对照,多于间色浸染。
只要把“对照”底下的逗号搬到“黑白”底下,意思就明白了。(“特征”底下的逗号也可取消,“多为”改做“为多用”。)
故作高深另一类就不同了。作者要炫弄他的才能,故意用上一些“高深”的词语,弄得读者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这里面也还有个区别。有些是“以多取胜”,用的词语个别地看并不很难懂,可是凑到一块儿就不好懂了。例如:
(15)但是在革命实践中没有具备必需的丰富经验,以充实自己的社会斗争经验,即没有坚定的立场,吸收不了观点方法的深度与广度。
(16)我县在今冬明春是土改地区,为了不妨碍和尽量调和相互冲突结合运动的发展情况去进行工作,在兴修水利步骤上县修委会已作出了具体计划。
(17)我们要明白我们向不合理的生活艰苦作战,还是安于不合理的空虚统治只看到自己眼前困难重重,而没有勇气去向困难斗争,不向广大人民生活求改善,而帖服于个人安定的空虚幻想。
(18)我们不能不在原则性方面提升到历史人物的背后本质的分析以及评判时应具有的健康性、人民性与积极性(亦云正号性)的标准。
(15)用以“充实社会斗争经验”的“丰富经验”是什么经验?“观点方法的深度与广度”
不可解,“吸收深度与广度”更不可解。(16)的“为了”之后一长串“新名词”,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从上下文揣测,大约是不叫兴修水利妨碍土地改革、也不叫土地改革妨碍兴修水利的意思。(17)“空虚统治”、“向人民生活求改善”、“帖服于幻想”,都莫名其妙。
而且这句话没有说完,一开头用了一个“甲还是乙”的结构,下面却没有呼应,是一个残缺的句子。应该说“……明白我们应该向……作战,不应该……”。(18)什么是“在原则性方面提升”?什么是“背后本质”?什么是“健康性……的标准”?又“以及”是连接“分124
析”和“标准”,还是连接“提升”和“评判”?总之是莫名其妙。
另外有些是要“出奇制胜”,好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读者没办法,也就只能吃他一惊吧,懂还是懂不了的。于是作者的文章还是白写了。
(19)作者笔下的这种人物,缺乏最低限度的责任心与对正义的荣辱感。
(20)他的确和以前两样了,我不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
(21)生产竞赛运动结合奖励制度,对生产质量的提高是重要的循环因素,成为相互间的杠杆。
(22)鲁迅对辛亥以至“五四”的怀疑是一件事,而“五四”以后鲁迅思想的历史性又是一件事。
(23)因此在历史教学之中,我们应该作为科学的实验去看待,预定好了的历史工程设计,还要在不断的试验中,检证它的真实性。
(24)生硬地对中国历史倒栽以无花之果,对历史人物勾画以循环脸谱。
(19)什么是“对正义的荣辱感”?是否就是“正义感”?(20)什么是“历史的眼光”?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意思?(21)什么叫做“循环因素”?又如何是“相互间的杠杆”?(22)“辛亥以至五四”如何可以作“怀疑的对象”?“鲁迅思想的历史性”又是什么意思?(23)“历史工程设计”是什么?又怎样是“预定好了的”?(整句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如果把第二个逗号去掉,结构略微清楚一些,但仍不可解。)(24)什么叫做“倒栽以无花之果”?什么叫做“循环脸谱”?这些问题恐怕都只有这几位作者能够答复。
无论是以多取胜还是出奇制胜,总之是跟读者开玩笑。可怜的读者一交跌入五里雾中,只听得耳边念念有词,可是一句也不懂,只能把作者当作“法师”或“魔术家”看待了。不知道作者想到“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这个真理不?
费解的另一个来源是话说得不周全,这留在后面“苟简”段讨论。
译文不达翻译外国文字的时候,一方面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一方面还要尽量保存原作的风格和精神。因此我们不能要求译文像一般文字那样流利。但是不管什么文章,让人看懂总不能算是苛求。如果一篇译文晦涩得令人无法卒读,那就不能以忠实于原作为借口了。事实上,在今天的翻译作品中,费解的例子还是不少,我们随便举几句来看:
(25)贫乏的矿石可以使它富庶起来,密集的工场恰为这目的而存在。
(26)自然,想从这些地方获得产物,比通常可开垦的土地显得更难一些。然而这总可以一样地供应的。
(27)拔下这副被外国教士在中国伪装的面具,不是没有理由的。
(25)怎样使“贫乏”的矿石“富庶”起来呢?“密集的工场”又是什么呢?真是不好懂。
原来是“贫矿的矿砂可以叫它变成优矿的矿砂,选矿厂就是为此而设立”!(26)既然“难一些”,怎么又“可以一样地供应”呢?原来是“然而还是可以办得到的”!(27)这个“面具”
原来是什么样子呢?又被外国教士“伪装”成什么样子呢?原来是“撕下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师的假面具”!
(28)地壳中包含着大量镁和铍这些未来金属的沉淀物。
(29)在那些向这位作家专注的传记里,无论其传记本身是否有小说作风,而马克·吐温的艰苦而证据昭然的生活,对于那个得着一种光鲜职业,一种美满婚姻的“始终乐观的花旗人”供给了考证上的和笑柄上的资料。以后,变成一个文学买卖人,他破产了。不过又好好地从困难的环境自拔出来,终于在美国的资产阶级社会里找着了一个稳定的地位。
(28)“未来金属”是叫人莫名其妙的,应该说“未来时代的金属”,最好是译做“日见重要的金属”。金属也不会有“沉淀物”的,是“矿藏”的误译。(29)这一段话简直不知所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在马克·吐温的传记以及传记性的故事里,这位作家的充满了苦难和变动的生涯,只供给[人们]制造神话的资料。这个神话的主人公是一个彻底乐观的花旗人,他找着了个好职业,娶了个好太太,经营文学(出版)事业,破了产,可是光荣地通过这个考验,恢复了他在美国资产阶级社会里的光辉地位。”错译牵涉到译者外国语修养的问题,这已超出这个讲话讨论的范围,我们不再多说。可是我们不得不代表广大的读者向某些翻译工作者提出一个要求:译得难懂点还不要紧(容易懂自然更好),千万要让人有法子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