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秋天里的寂寞情怀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
这首《菩萨蛮》词中,表达的是一种秋日里的寂寞幽冷情怀。
正是“秋方半”的中秋时节,山亭水榭的风光当是分外迷人。但在深闺帷帐之中的红颜女子却无人相伴。“愁闷”又添,“颦眉”依旧,春愁方罢,秋心又起。这一旧一新之间,足堪细细体味。女孩子心头的愁意是连绵不绝的,季节的流转丝毫未能使之停歇。而愁意连绵,只因日复一日的孤独寂寞,可见良人远游已非短时。
仔细体会“凤帏寂寞无人伴”一句,当知是女子独卧空床,孤枕难眠。颦眉叹息之间,她辗转反侧之际,于是“起来临绣户”,起身走到了深闺的窗边。深夜的窗外,“时有疏萤度”,不时有萤火虫飞过,像一粒粒小小流星在眼前闪过,如梦如幻。仰头望天,那天上的月亮好像也同情她的孤独之身,凄凉心意,居然今夜没有圆。
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独无依,不忍独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有云:“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有:“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一个是问月为何总在分别时圆起来,一个是谢那天上缺月怜我孤单,不忍独自圆。真是慧心妙语,各擅胜场。只是,朱淑真因缺月获得某种心理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自我慰藉,一种幻觉中的自我怜惜。却道出了无数孤寂深闺中人的共同心声。无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朱淑真的爱情生活很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见秋起悲怀,见月思团圆。“起身临绣户”之际,她看到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过。“时有疏萤度”一句让我想起了朱淑真的一首《夏萤》:
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
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
着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
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
诗里写的是夏季里林间闪动着点点萤光。下雨的时候,它们都藏在花坞里,天晴了又随风飞入画堂。孩子们追逐着捕捉它们,一个一个装进书囊里,用来夜间读书时照明之用。写得颇有情趣童心。大概是朱淑真对自己童年的记忆,也许是眼前所见所感,总之别有一种天真之趣。
作为出身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朱淑真的童年生活其实是很幸福的。从她的很多诗词里,我们都能感受得到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一种清澈纯净的情怀。当成年后的她独守深闺寂寞难耐时,看到点点疏萤恐怕也会勾起对往日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只是这并不尽如人意的婚姻,将她的生趣和灵性牢牢套住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如同这夜色一样深沉浓俨。
同样写中秋之夜,她还有一首《中秋闻笛》:
谁家横笛弄轻清,
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
非干吹出断肠声。
这首诗写得意境幽寂凄清,深婉动人。中秋月圆之夜,枕上无眠的闺中人听到有人在吹笛。那笛声悠扬婉转,声声唤起离人心头的无限愁情。有道是“伤心人别有怀抱”,笛声其实是悠扬动人的,只是在伤心人耳中听来,却别有一番令人断肠的愁意。朱淑真以她多舛的命运和细敏的心性,诗词往往多愁善感,情感细腻动人。
风倍凄凉月倍明,
人间占得十分清。
可怜宋玉多才子,
只为多情苦怆情。
这首《对秋有感》也写得十分凄清悲凉。“风倍凄凉月倍明,人间占得十分清”,秋风萧瑟凄凉,秋月圆满明亮,使得人间变得清寒萧瑟。这两句诗将人间秋风萧瑟明月凄清的感受进一步放大,笔力重拙。“可怜宋玉多才子,只为多情苦怆情”,联想到自己的多情与才具,不禁对千年前的那位才子有了惺惺相惜之感。正是这样的物候季节里,人间的那些敏感多情的才子,内心变得格外悲苦凄怆。中国古代的文人中,宋玉堪称最早的风流才子。他形貌清俊,才华横溢,却终生抑郁,襟抱未开。他自述伤情的《九辩》开篇即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种感伤情绪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正是他的悲秋感怀开启了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这首诗里,朱淑真写宋玉的身世与悲怆情怀,寄托了自身不幸的情感之路。
她还写有一首《秋夜有感》:
哭损双眸断尽肠,
怕黄昏后到昏黄。
更堪细雨新秋夜,
一点残灯伴夜长。
这首诗写得更是声泪俱下,凄寒至极。新秋雨夜,凄凉来犯,淑真愁情难抑,泪下如雨,双眸已红肿。在如豆的昏黄残灯下,她兀自默默凝思,哀意绵绵。还有一首《秋夜闻雨》(之三)也是令人感伤不置:
似篾身材无事瘦,
如丝肠肚怎禁愁。
鸣窗更听芭蕉雨,
一叶中藏万斛愁。
愁苦忧郁的她身体日渐消瘦,像竹篾一样弱不禁风,细小肚肠哪禁得起愁苦?听窗外雨打芭蕉,每一片叶子都深藏着无限哀愁。秋夜落雨,淅沥连绵,点点滴滴打在外面的芭蕉叶上。那雨落芭蕉“滴滴答答”之声,仿佛是点点滴滴打在憔悴瘦弱的朱淑真心上。雨中芭蕉憔悴零落正如诗人的心境,也如诗人日渐衰落的身体与容颜。一叶芭蕉,好似藏有万斛愁意,令人夜不能寐。
这些诗让人想起《红楼梦》里林妹妹的《秋窗风雨夕》。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这样写道: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霢霢,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到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此情此境何其孤寂凄凉!
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作为美女兼才女的林黛玉在很多方面与朱淑真有着某种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冰雪聪明,同样的心高气傲,同样地追求一份知己的真爱,却都是以悲剧收场。
两人一生做的都是那悲凉惨淡的红楼女儿梦。
朱淑真自小读书习文,喜作诗词,不知不觉中已经受到古代文人意识和观念的熏染。她的春愁秋感就带有浓厚的文人习气和特质,有一种浸入骨髓的风雅志趣。
她还作过一首《菩萨蛮·秋》: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
独倚小栏杆,逼人风露寒。
读这首词,“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颇是令人怀想不已。
秋风阵阵,桐叶飘落。秋日的梧桐是寂寞的、幽怨的,是无数文人悲秋所系。在唐宋诗词中,雨中梧桐寓意离情别恨是很多的。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有句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云:“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人以昔日春风桃李的盛况和眼前秋雨梧桐的凄凉作对比,描写唐明皇回宫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生离死别和山河破碎的情感色彩尤为强烈。唐孟郊《烈女操》有云:“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梧桐是忠贞的爱情树,雌雄同株,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
温庭筠的《更漏子》则令人心醉魂移:“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南唐李煜《乌夜啼》也有句云:“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清秋的森森庭院里,梧桐萧然独立,落叶飘零,白衣的李后主一脸忧伤与落寞。那意境很凄美很浪漫呵,细细玩味之下,让人的神思很是恍惚了一阵子。苏轼《木兰花令》中有云:“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吕洞宾也有词云“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一句,使人幽怨顿生,怅然若失。柳永《倾杯·金风淡荡》中化用了吕神仙的这几句:“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意境幽清寂寞之至。
李清照有《行香子》一词起句云:“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与朱淑真这首词中的两句“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很相似。她的《声声慢》也有句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丈夫去世后,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听来格外凄凉,孤独无助的她深切地怀念着亡夫。这阴阳相隔的思念直令人哀痛欲绝,愁苦终日。号称“清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居然也化用过温飞卿的这一意象:“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人生境界仿佛就是如此的寂寞、苍凉和无奈。
朱淑真早年所写的一首《秋夜》(其一)里,梧桐明月构成美丽幽凉的意境: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里的梧桐与明月让人感到幽清美好。“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更是堪称妙句,让人似乎看到了疏桐下斑斑点点的朦胧月光。但在她的另一首《闷怀》里,梧桐秋风就格外令人愁意断肠:
黄昏院落雨潇潇,
独对孤灯恨气高。
针线懒拈肠自断,
梧桐叶叶剪风刀。
秋日的梧桐树应该是忧郁的、凄清的、内敛的,它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落寞和悲凉。一片片宽大的桐叶,满载着哀愁、忧伤与凄凉,自枝头轰然坠落,铿锵有声地砸在诗人的心头;眼前景如此,心中情何以堪!
“蛩吟唧唧添萧索”,蛩者,蟋蟀也。词人长夜不寐,听到蟋蟀细微的叫声,备觉情怀凄切。在一首《早秋有感》诗里,朱淑真也写到了这小昆虫的低低吟叫声:
西风淅淅收残暑,
庭竹萧疏报早秋。
砌下黄昏微雨后,
幽蛰啾啾使人愁。
西风收暑,庭竹萧疏。黄昏微雨后,台阶下草间传来低低虫吟,令人愁意缭绕。另一首《早秋》写得更是秋意凄清萧然:
一痕雨过湿秋光,
纨扇初抛自有凉。
雾影乍随山影薄,
蛰声偏接漏声长。
季节的转换常常在朱淑真心里引起敏感的呼应,她的心灵与天地是一起呼吸的。
当梧桐叶落,蛩声萧索之际,朱淑真斜倚山枕,背灯而眠。在朦胧残梦醒时,正看见窗外那轮圆月。于是,她起身来搴起帷帐,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捣衣的砧声。这声音在月夜里听来不胜凄寒孤寂。她独倚栏杆,周遭是一片逼人的风露寒凉。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砧”是古代捣衣用的石头。古时妇女多在秋季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李白《子夜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妇女在明月之夜听捣衣声怀念远征丈夫。秦观《满庭芳》有云:“有时近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李煜《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毛熙震《更漏子》有云:“更漏咽,蛩鸣切,满院霜华如雪”,这些都是表现听砧声而思离人。李清照另一首《行香子》也有云:“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这首《菩萨蛮》结句也颇有特色:“独倚小栏杆,逼人风露寒。”像一幅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秋夜深沉,桐影摇落,蛩声低吟,寒砧声声。月光下,一位深闺美人独倚栏杆,若有所思。秋风里不时感到阵阵寒意,营造出一种空寂、凄清、幽静的月夜意境。
独自凭栏,一番落寞无穷远。她在想谁呢?这个美丽多情、寂寞愁苦的宋朝女子,若是时光穿越,我定不会让她去听梧桐叶落,蛩吟唧唧,寒砧声声,不让她深夜独自在风露里倚栏独伤。至少,我会为她披上一件寒衣,与她在月下轻声地晤谈。会心一笑间,她会明白,秋天也是多情而温暖的。
看过了朱淑真那么多萧索凄怆的诗词,忽又想起她早年的一首小诗《对景漫成》所写:
半窗残照一帘风,
小小池亭竹径通。
枫叶醉红秋色里,
两三行雁夕阳中。
秋日斜阳,小池竹径,枫叶醉红,雁阵南翔。这样的秋色,多美,多么令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