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雪压庭春,香浮苑月——梨花影里的美丽哀愁
雪压庭春,香浮苑月,揽衣还怯单薄。
欹枕徘徊,又听一声干鹊。
粉泪共、宿雨阑干,清梦与、寒云寂寞。
除却是江梅,曾许诗人吟作。
长恨晓风漂泊,且莫遣香肌,瘦减如削。
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
况天气、妆点清明,对美景、不妨行乐。
翻着。向花前时取,一杯独酌。
——《月华清·梨花》
“雪压庭春,香浮苑月”,起句何其清旷皎洁,如梦如幻,像一幅唯美的画面:月光下,暮春的庭院又被一树树雪白梨花深深包围。梨花白得清纯,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站在花如雪的深深庭院里,淡淡花香在月光与花色间流漾,人心也如冰似雪。这种人心中的离情别绪遭遇到大自然的热切回应,无边的花海、无边的思念扑面而来,漫天的飞花飘絮淹没了那颗孤独的心。“揽衣还怯单薄”一句又尽显女儿蒲柳弱质、楚楚可怜之态。一庭梨树花如雪,香浮空蒙月如霜。深闺中卧榻倚枕的女子不胜春寒,揽衣而卧。
“欹枕徘徊,又听一声干鹊。”孤枕上辗转难眠之际,窗外忽然传来一声喜鹊啼叫声。“干鹊”即喜鹊,其性好晴,其声清亮,故名。这里的“干鹊”也应指鹊声噪劲清亮。“粉泪共、宿雨阑干,清梦与、寒云寂寞。”这两句写闺中女子默默流泪,窗外有夜雨淅沥,恍惚入梦,如冬云清寒寂寞。
“长恨晓风漂泊,且莫遣香肌,瘦减如削。”“晓风”此处当暗指在外漂泊的良人。三句是寄相思憔悴、身心瘦损之意。“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此两句为双关,既指暮春时节杏花桃花已然凋零飘落,也指自己如花容貌和青春年华正在慢慢消损。
“况天气、妆点清明,对美景、不妨行乐。”好在清明时节风景明丽,词人劝解自己不妨放下心头的愁绪,及时行乐。“翻着。向花前时取,一杯独酌。”于是,她便对着那树树梨花,饮酒独赏。
据学者研究,朱淑真与丈夫婚后生活因志趣才识等原因隔阂渐生。后来其夫在外纳妾,常让朱淑真独守空闺。此阕《月华清·梨花》中的“梨花”即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借作“离”,谐音双关,在汉乐府诗中常见。
同时,“梨花”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泪带梨花”最著名的诗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唐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犹如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北宋欧阳修《渔家傲》有:“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及宋李重元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晚唐五代的花间词人韦庄有句云:“细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清平乐》)“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应天长》)李清照《怨王孙·春暮》:“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她的一首《浣溪沙》也写到了雨中的梨花:“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写轻风吹动细雨,而美丽娇弱的梨花似乎承受不住风雨意欲凋谢。写出梨花在雨中楚楚可怜的娇弱之态。
其实,梨花在不同的人眼中却自有不同的情怀。长春道人丘处机笔下的梨花是一派仙风道骨:“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花间词人笔下则不然,温庭筠有词云:“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韦庄的一首《清平乐》中也有句云:“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细雨霏霏梨花白。”这里的梨花就是“离花”,表达离别之情。刘方平《春怨》诗则巧借梨花飘落,暗喻美人迟暮:“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唐崔道融《寒食夜》则满是思念之情:“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这里写梨花均为“以哀景衬悲情”的笔法。
朱淑真一首《生查子》也写到了梨花: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
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为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不久,东风又吹了几天。春光渐逝,词人已无心看花赏景,对荡秋千也了无兴致。“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两句生动传神,由慵懒而病瘦,有层次地描绘出一个情思缱绻,忧伤不已的幽怨少妇。词人自己身体消瘦下去了,也变得弱不禁风。此时此际,她竟不忍卷起帘子,怕看到梨花寂寞地飘落。
古诗《西洲曲》有云:“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南朝民歌)。这里朱淑真也是以景语作结:“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寒食已过,垂帘之外想必是洁白如雪,纷纷飘落的梨花。如卷帘见梨花之飘舞堆积,恐将悲不自胜:悲“花落枝头,凋谢枯萎树寂寞”;悲“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草》);更悲自己如花那样身世飘零人寂寞,故“不忍卷帘”是不敢卷帘矣!
这里的“梨花”宛然就是词人自己的形象写照,也就是那个“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的孤弱女子。她形容憔悴——“水火眉细眼,削肩长项,面色清癯,腰肢瘦损”……(见元人白描《朱淑真卷帘望月图》)。同时,“梨花”所谐音表征的“离别”之愁也呼之欲出。原来,这女子不仅仅是伤春,不仅仅是多情敏感,还深深藏有一腔寂寞的孤怨与离愁。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
正因如此,寒食后的东风也堪“恶”,对赏花和荡秋千也厌倦了,了无心情,一个“倦”字传神地描摹了词人的颓废心态。从她的慵懒显现出了她的孤闷、惆怅、失望……最后连卷帘也不忍,怕看到寂寞的梨花——就好像看到孤苦无依的自己。自从婚事不谐,她便陷入了痛苦深渊而不能自拔。
无论大自然多么美好,她感受到的只是落寞萧条,愁肠百转,心绪烦躁,连心爱的秋千也闲置起来。
再看朱淑真的一首《西江月·春半》:
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
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
恰如飞鸟倦知还,淡荡梨花深院。
这首词写的也是春半时节,词人备好舞裙与歌扇准备出游赏春,却又怕自己不胜春寒。卷起窗帘时,她默默看那远处的南山,发现已是绿盛红衰的暮春景象。这情形让她惜花之心顿起,却感到一阵慵懒与无奈,在江边闲散地信步而游,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直到累了才回到开满梨花的深深庭院。就像飞鸟在外倦而知返一样,回到梨花深院里,心情感到了一阵和畅温暖。
“绿肥红浅”一句可能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用来,也唤起了朱淑真心头青春易逝、年华不与的自怜之叹。“恰如飞鸟倦知还,淡荡梨花深院。”这不仅是写自己像倦鸟投林一样回到家里,也是在呼唤远行在外的游子应如那飞鸟一样,倦而知返。“淡荡”是形容春风和畅之意,这里是说梨花庭院里充满了家的温馨与和煦。
除上面三首词,朱淑真还有七律《梨花》一首:
朝来带雨一枝春,薄薄香罗蹙蕊匀。
冷艳未饶梅共色,靓妆长与月为邻。
许同蝶梦还如蝶,似替人愁却笑人。
须到年年寒食夜,情怀为你倍伤神。
这朝来带雨的梨花竟通人情:“许同蝶梦还如蝶,似替人愁却笑人。”它虽是梨花却似是庄周蝴蝶梦里的蝴蝶,似蝶还似非蝶,似人还似非人。所以它好似替人发愁却又笑人痴。“须到年年寒食夜,情怀为你倍伤神。”年年寒食,有梨花相伴,愁苦益浓。
朱淑真这一首《春霁》也写到了梨花:
淡薄轻寒雨后天,柳丝无力妥朝烟。
弄晴莺舌于中巧,着雨花枝分外妍。
消破旧愁凭酒盏,去除新恨赖诗篇。
年年来对梨花月,瘦不胜衣怯杜鹃。
这个一身诗意、“瘦不胜衣”的女子,这个“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女子,这个“旋折莲蓬破绿瓜,酒杯收起点新茶”的女子,怕听杜鹃鸟的啼血之声。杜鹃声里,寂寞如藤,总在春暮紧紧缠绕。
宋朝的钱塘,幽幽苍冷的青石板路,绿肥红瘦的海棠花,飘忽而又绚烂的美丽蝴蝶,都被这些寂寞的回忆一点点濡湿: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花嫌夜雨,多病怯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春日感怀》
午窗春睡足,推枕起来时。
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
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
有蝶传魂梦,无鸿寄别离。
——《春睡》
这种氛围也许会让读过《红楼梦》的人觉得似曾相识: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这是大观园怡红院的春日幽情。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这是潇湘馆的午后清凉。《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有段文字深得春日午后幽情之妙:
“如今且说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便走上来,坐在床沿上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的很,你出去逛逛不是?’宝玉见说,便拉他的手笑道:‘我要去,只是舍不得你。’袭人笑道:‘快起来罢!’一面说,一面拉了宝玉起来。宝玉道:‘可往那去呢?怪腻腻烦烦的。’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葳蕤,越发心里烦腻。’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说着,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
春日的午后,宝玉“意思懒懒”地恹恹欲睡,黛玉却是细细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而潇湘馆里幽篁森森,湘帘垂地,绿窗幽香的景象,和朱淑真笔下的“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以及“午窗春睡足,推枕起来时。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情境多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