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南宋魏端礼为朱淑真《断肠诗集》作的序
尝闻摛词丽句,故非女子之事,间有天资秀发,性灵钟费,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著名者,各有宫词乐府行于世。然所谓脍炙者,可一二数,岂能皆佳也。比往武林,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专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郁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薄命,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其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聊以慰其芳魂与九泉寂寞之滨,未为不遇也。如其叙述始末,自有临安王唐佐为之传,姑书其大概为别引云。乃名其诗为《断肠集》,后有好事君子,当知予言之不妄也。淳熙壬寅(1182)二月望日醉□居士宛陵魏仲恭端礼书。
斜阳注:这位魏端礼对朱淑真隔世知音般的神交令人感动。这篇序文情意深切,字里行间透出对朱淑真生平遭遇的同情与不平,对她诗词才华的仰慕与叹息。
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
清·陆次云《湖壖杂记》
历代文人评论朱淑真诗词
对于朱淑真的诗词,历来褒贬不一。
明代田艺蘅《断肠词·纪略》称:“文章幽绝,才色娟丽,实闺阁所罕见者。因匹偶非伦,弗遂素志,赋《断肠集》十卷以自解。”
清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坛丛话》中评论说:“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他在《云韶集》也评道:“淑真词以情胜,凄绝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
清代周庆云《历代两浙词人小传》评论:“淑真词,绵渺婉约,极合风人之旨。”
众人对朱淑真的才华还是相当赏识的,也惋惜她所匹非偶的不幸遭遇,但赏识之余还是存有贬抑之词的,如:
“然出于小聪挟慧,拘于习气之陋,而未适乎性情之正。”(杨维桢《曹氏雪斋弦歌集》)
“笔墨狼藉,苦不易读。”(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文考略》)
“伤于悲怨。”(董穀《碧里杂存》卷上)
“出笔明畅而少深思。”(清陆昶评选《历朝名媛诗词》)
“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于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断肠集二卷》)
“多怨恨之句。”(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
“太纵。”(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二十二、荼蘼花开的“末路之美”——醉饮千钟断肠花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