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八月桂花香里的寂寞往事

字数:2500

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

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

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

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

——《菩萨蛮·木樨》

朱淑真是喜欢桂花的。

宋之问有诗云:“桂子月中落,云香天外飘。”这是我格外喜欢的两句诗,文字间有一种神驰天外、飘然欲仙的格调。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

桂花开时,正值中秋前后,所以它和月亮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月宫中的桂花树不是没来由的。在古代,桂花被认为是从月中移栽到凡间的,所以农历八月自古又称“桂月”。此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让诗人们浮想联翩。除了宋之问的这两句,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丛桂》一首:“不是人间种,移从月宫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朱淑真也在《秋夜牵情》诗中有句云:“移根蟾窟不寻常,枝叶犹沾月露香。”这首诗写出一种清清逸逸的仙气。

桂有多种,花白者名银桂,花黄者名金桂,花红者名丹桂。常生于深山之中,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正因为桂花被认为来自仙境,本非凡品,同时多生于深山野崖之间,不以貌炫世,不以色诱人,温馨清雅,香飘人间,颇有隐逸君子之风,因而历来受人们推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云:“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谢榛的《中秋宴集》有道:“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将桂花香气写得一派馥郁芬芳。宋之问有两句诗云:“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李白也有诗句咏道:“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也有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诗句,赞颂了春兰与秋桂芳洁的美质,有着逸尘高标、不同俗流的寓意。王维《鸟鸣涧》这样吟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闲情悠悠,万籁寂寂,格外有种幽人独处、自赏高洁的禅意。

朱淑真在这首《菩萨蛮》中也这样称它:“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这样一种有着神奇来历的桂花,其实并不艳丽:“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然而,桂花虽无殊色,却有其百花所不及的独特之处:“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淑真的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涵着细腻而动人的情感,就像一枝清香、淡雅的八月桂花。

这让我想起了李清照的那首《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桂花色淡性柔,情怀淡泊。即使远在深山,那浓郁的芳香也常飘人间。对她而言,何须要深红浅绿的艳丽色彩取悦于人呢?那份清雅的馨香,那淡泊的性情,自然就是群芳之中的第一流名花。

这里,朱淑真这首咏桂花的《菩萨蛮》与《鹧鸪天》的词意是一样的。朱淑真笔下的三秋桂子,更像一位秉性清雅高洁的幽谷佳人,自是傲睨群芳,倾国倾城。这也许正是朱淑真的自我写照。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朱熹《咏岩桂》)

这就是远避尘嚣,开放在山林之间的桂花。远远的,隔着一张薄薄的书页,我仿佛闻到千年前传来的淡淡桂花香。

那是开在八月金秋的桂花。朱淑真轻轻掐下一枝作案头清供,满室便漾开了一丝丝若有若无的、清甜的清香。她沐浴在那清香之中,心思也渐渐沉淀:

弹压西风擅众芳,

十分秋色为君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

人与花心各自香。

——《咏桂》

在八月的秋夜,看着如水月色,品着馥郁芳香,深浅不一的心事便在桂花的余香中悉数泛开来。年少时,朱淑真有过的梦一般的初恋,以为有着美丽结局的爱情,亦如满树桂花在风中荡漾。如今那些日子已成追忆,只有一缕桂花香在心底暗自飘过。

因此,在秋天的晚上,在秋天桂花轻开的晚上,她将一枝清桂插在书窗前的花瓶里。然后,在这渐次沉淀的阵阵清香里,她安安静静地回忆那些过往。回忆里有着寂寞的香气,香气里有着寂寞的往事。

人的心与花的蕊都在清香中沉醉了。这感觉,真好。

桂花是朴素的。它花色淡黄或浅红,因此人们常说“金桂飘香”或“丹桂飘香”。桂花的香是最令人沉醉的。我所在的是一座南方小城,城中的绿化植物就是桂树。每到夏秋之交,满城的空气中都飘溢着一股清雅的、微带点甜甜味道的桂花香。有时,在街上从小贩手中买来几枝开满桂花的树枝,插在案头或茶几上清供,满室花香让人顿时神清气爽。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朱淑真折下清桂、书窗独赏的那份悠然与美好。

在那清秋月圆、桂子飘香的夜晚,她会一丝睡意也没有,是因为中秋未到月倒先圆了。她满心欢喜:

凉天如水夜澄鲜,

桂子风清懒去眠。

多谢嫦娥知我意,

中秋未到月先圆。

——《秋夜》其二

记得,她还有一首很有趣的诗,《堂上岩桂秋晚未开作诗促之》:

着意裁诗特地催,花须着意听新诗。

清香未吐黄金粟,嫩蕊犹藏碧玉枝。

不是地寒偏放晚,定知花好故开迟。

也宜急趁无风雨,莫待霜高露结时。

这首诗大概是朱淑真早年所作,专为催促堂上的岩桂开花而作的。诗里有一种天真稚气,她说自己有着满腔心思,专门为那画堂上迟迟未开花的岩桂写诗:桂花儿啊,可要好好地听懂我这首新诗。你看你清香未吐,黄蕊未绽,嫩嫩的花蕊还羞涩地藏在碧玉般的枝叶里。嗯,我知晓你的心思,不是因为地处寒冷才迟迟不开花,定是你知道自己的花特别迷人、特别娇贵才姗姗来迟。不过,你这桂花儿呵,也要趁着眼前没有风雨之际赶快开花吐蕊,不要等到霜露来临之时,那时你想开,只怕也要受寒挨冻了。

这世上大概很少有不喜欢桂花香的女孩子。少女时的朱淑真可真是位芳心可可的妙人儿。

很早以前,曾经读过郁达夫的书信体小说《迟桂花》,小说中处处写到桂花的清香。这种花香飘散在灵秀的山水间,飘散在一种美好而朴素的山村田野间,飘散在天真无邪的年轻姑娘的笑声中。那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仿佛能把人们的宿梦摇醒,把人们的灵魂涤净。郁达夫在这篇小说里把女性比作桂花。那桂花之香其实是一种女性纯洁美好的精神气质。现在回想起来,那郁达夫笔下的文字都仿佛带着桂花的香气。

而唐朝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桂花寄托的是一份怀乡之情:“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桂花幽香,明月皎洁,冷露无声,诗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情思悠远的秋夜望月怀人图,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怀想。“冷露无声湿桂花”一语令人读之怅然。南宋辛弃疾记忆中的桂花则是另一番感怀:“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年少时豪饮高歌,一夜醒来,眼前是明月清光团团,桂影婆娑,十里水沉烟冷。这景象令人想起柳三变的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如梦如幻,令人沉迷。

《红楼梦》里有多处对中秋桂花的描写,如第七十六回:“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又:“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

这份幽冷,这份婉约,真让人情牵神迷。

恍惚间,我会以为那叫朱淑真的宋朝女子,宛然也是红楼梦中人。她的身世仿佛也是可以入得那十二钗图册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怎不令人叹息,为之一掬清泪!

宋朝的月亮又照到了今天,那淡淡的桂花香是否就是那一缕芳魂归来?


十二、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秋天里的寂寞情怀十四、谁剪飞花六出尖——冬天关于雪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