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八缸
【题解】
一般预言故事都比较短,只是为了证明预言之不诬,往往缺乏故事性。本篇故事也不长,却具有小说意味。其一是预言耐人寻味,不显豁。因为“无多人”的话在解读上有歧义,就给故事的发展造成第一次曲折。其二是“山穷水尽”的话,也给故事的发展以“疑无路”,而有着无限的解读空间。作者把李月生的故事写得曲曲折折,十分耐读。其三是在故事的发展中作者同时塑造了太学李月生“朴诚无伪”的性格,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都使得《李八缸》在诸多预言故事中显得卓异。
【正文】
太学李月生¹,升宇翁之次子也。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翁寝疾²,呼子分金,兄八之,弟二之。月生觖望³。翁曰:“我非偏有爱憎。藏有窖镪⁴,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⁵,勿急也。”过数日,翁益弥留⁶。月生虑一旦不虞⁷,觑无人,即床头秘讯之。翁曰:“人生苦乐,皆有定数。汝方享妻贤之福,故不宜再助多金,以增汝过。”盖月生妻车氏,最贤,有桓、孟之德⁸,故云。月生固哀之,怒曰:“汝尚有二十馀年坎未历⁹,即予千金,亦立尽耳。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月生孝友敦笃¹⁰,亦即不敢复言。无何,翁大渐¹¹,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月生又天真烂漫,不较锱铢,且好客善饮,炊黍治具¹²,日促妻三四作,不甚理家人生产。里中无赖窥其懦,辄鱼肉之¹³。逾数年,家渐落。窘急时,赖兄小周给¹⁴,不至大困。
【注释】
¹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其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元朔五年(前124)在长安设太学,由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明清两代称“国子监”为“太学”。
²寝疾:卧病不起。一般指病危。
³觖(jué)望:不满足所望。觖,不满,怨望。
⁴窖镪(qiǎng):窖藏的白银。镪,钱贯。引申指银钱。
⁵畀(bì):给予。
⁶弥留:濒临死亡。《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弥,久。本谓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之际。
⁷不虞:意外,不测。死亡的讳言。虞,意料。
⁸桓、孟之德:指为妇的美德。桓,桓少君,东汉鲍宣妻。桓少君嫁时装奁甚多,鲍宣不悦。桓少君乃将装奁尽还父家,改穿短衣,与鲍宣共挽鹿车(用人推拉的小车)回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见《后汉书·鲍宣妻传》。孟,指东汉梁鸿妻孟光,扶风平陵人,字德曜。夫妻耕织于霸陵山中。后随梁鸿至吴地。梁鸿贫困为人佣工,归家,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恭敬尽礼。见《后汉书·梁鸿传》。旧时以桓少君、孟光为贤妻的典型。
⁹坎(lǎn):困顿。历:经历。
¹⁰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敦笃:真挚深厚。
¹¹大渐:病危。渐,剧。
¹²炊黍治具:意为备办酒食。黍,谷物的总称。
¹³鱼肉:欺凌。
¹⁴周给:接济。
【译文】
太学生李月生是李升宇老先生的二儿子。李升宇最为富有,用大缸来贮存钱财,乡里的人称之为“李八缸”。李升宇临终前,把儿子们叫来分发钱财,哥哥分得八成,弟弟分得两成。月生心中怨恨不满。李升宇说:“我不是偏心,喜欢他不喜欢你。家里还有一窖银子,一定要等到没有多少人时,才能够拿出来给你,你不要着急。”过了几天,李升宇病情更加沉重。月生担心父亲一旦发生意外,自己得不到钱财,就趁着没人的时候,在床头悄悄地问父亲钱在哪里。李升宇说:“人的苦乐,都是上天排定的。你正在享妻子贤惠的福,所以不应该再给你太多的钱,来增添你的罪过。”原来,月生的妻子最是贤惠,像古代著名的贤妻桓少君、孟光一样,所以父亲才这么说。月生还是苦苦地哀求,李升宇恼怒地说:“你还有二十多年的坎坷没有经历,即使给你好多钱,也会一下子被你花光了。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你不要指望会把钱给你!”月生对父亲孝敬,对兄长友爱,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听父亲这么一说,也就不敢再提了。不久,李升宇病得更厉害了,不久就死了。幸好哥哥贤良,关于丧葬方面的事情,也不和月生计较。月生又天真烂漫,不计较金钱的得失,而且很好客,喜欢饮酒,每天都要催促妻子做三四次饭,来开办酒宴,不怎么管家里的生计。乡里的无赖看他很软弱无能,就经常欺负他。过了几年,家道渐渐中落。生活窘困紧张的时候,幸好兄长还能给点儿贴补,不至于穷困到极点。
【正文】
无何,兄以老病卒,益失所助,至绝粮食。春贷秋偿,田所出,登场辄尽。乃割亩为活¹⁵,业益消减¹⁶。又数年,妻及长子相继殂谢¹⁷,无聊益甚。寻买贩羊者之妻徐,冀得其小阜¹⁸。而徐性刚烈,日凌藉之¹⁹,至不敢与亲朋通吊庆礼²⁰。忽一夜梦父曰:“今汝所遭,可谓山穷水尽矣。尝许汝窖金,今其可矣。”问:“何在?”曰:“明日畀汝。”醒而异之,犹谓是贫中之积想也。次日,发土葺墉²¹,掘得巨金。始悟向言“无多人”,乃死亡将半也。
【注释】
¹⁵割亩:指卖地。
¹⁶业:家业。益:更加。
¹⁷殂(cú)谢:死亡。
¹⁸小阜:稍稍富裕。阜,盛,多。
¹⁹凌藉:欺凌,作践。
²⁰吊庆:吊唁或庆贺。指应酬往来。
²¹葺(qì)墉:修理墙垣。
【译文】
不久,哥哥又年老病死了,月生更加没人帮助了,甚至到了家中断粮的地步。他只好春天向人借贷,到秋天就偿还,田里打下来的粮食,一登场就全部净尽了。他只好靠卖土地来维持生计,家业日渐消减。又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和长子也相继死去,月生更加感到没有依靠。不久,他买了一个羊贩子的妻子徐氏,希望她能带来一点儿财富。但是徐氏生性刚烈,每天凌辱欺压月生,以至于他不敢和亲戚朋友互通往来。忽然在一个晚上,月生梦见父亲说:“现在你的遭遇,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了。当年我答应给你一窖银子,现在是给你的时候了。”月生问:“在哪里呢?”父亲说:“明天就给你。”月生一觉醒来,很是奇怪,还以为穷困之中想起当年的往事。第二天,他挖土砌墙,挖出许多银子。他这才醒悟,当初父亲说的“没有多少人”,是指家里死了一半人的意思。
【正文】
异史氏曰:月生,余杵臼交²²,为人朴诚无伪。余兄弟与交,哀乐辄相共。数年来,村隔十馀里,老死竟不相闻。余偶过其居里,因亦不敢过问之。则月生之苦况,盖有不可明言者矣。忽闻暴得千金,不觉为之鼓舞。呜呼!翁临终之治命²³,昔习闻之,而不意其言皆谶也²⁴。抑何其神哉!
【注释】
²²杵臼交:不计贫贱之交。《东观汉记·吴祐传》:“公沙穆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订交于杵臼之间。”杵臼,舂米农具。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之交。
²³治命:指先人临终前的清醒遗言,与“乱命”相对。后亦泛指生前遗言。《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²⁴其言皆谶(chèn):他的每句话都有应验。谶,预言。
【译文】
异史氏说:月生是我不计贫贱而结交的朋友,为人朴实诚恳,一点儿也不虚伪。我们像兄弟一样交往,同甘共苦。几年来,村子相隔十几里,好久也没有来往。我偶然经过他的村子,也不敢去看望他,这是因为月生的苦处,有不可明说的地方呀。忽然听说他一下子得到许多钱,也不觉为他欢欣鼓舞。啊!升宇老人临终遗训,早年也常听说过,没想到他的话都是谶语,一一应验了。怎么会这么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