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

字数:2546

【题解】

本篇表面上看是颂赞农民韩方的孝行感天动地,使父母避免了瘟疫,实际上则在反映明末清兵对于山东屠杀之多以外,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悖论——本来要寻找正直的人做官吏,没想到起到了相反的社会效果。正如“异史氏曰”所说:“沿途祟人而往,以求不作邪祟之用,此与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者何殊哉!天下事大率类此。”

人类需要社会,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官吏。官吏的选拔任命就是大事,也成为人类社会很大的困扰,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不过,只要是自上而下任命,不经民选,则任免的官吏鲜有真正为老百姓负责者。这已经为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

【正文】

明季,济郡以北数州县¹,邪疫大作,比户皆然²。齐东农民韩方³,性至孝,父母皆病,因具楮帛⁴,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⁵。归途零涕。遇一人,衣冠清洁,问:“何悲?”韩具以告。其人曰:“孤石之神,不在于此,祷之何益?仆有小术,可以一试。”韩喜,诘其姓字。其人曰:“我不求报,何必通乡贯乎⁶?”韩敦请临其家⁷。其人曰:“无须。但归,以黄纸置床上,厉声言:‘我明日赴都⁸,告诸岳帝⁹!’病当已。”韩恐不验,坚求移趾¹⁰。其人曰:“实告子,我非人也。巡环使者以我诚笃¹¹,俾为南乡土地¹²。感君孝,指授此术。目前岳帝举枉死之鬼¹³,其有功人民,或正直不作邪祟者,以城隍、土地用。今日殃人者,皆郡城北兵所杀之鬼,急欲赴都自投,故沿途索赂¹⁴,以谋口食耳。言告岳帝,则彼必惧,故当已。”韩悚然起敬¹⁵,伏地叩谢。及起,其人已渺,惊叹而归。遵其教,父母皆愈。以传邻村,无不验者。

【注释】

¹济郡:济南府,今山东济南。

²比户:家家户户。

³齐东:旧县名。明清时属济南府,1958年撤销,划归山东邹平、博兴两县。

⁴楮(chǔ)帛:民间旧俗祭祀时用的纸钱。

⁵孤石大夫:山东淄博南部、济南东部和泰安、莱芜一带,普遍存在着石大夫信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章丘县志》载:“东陵山下大石高丈馀,有神异,不时化为人,行医章丘邑中。嘉靖初年,尝化一男子,假星命,号石大夫,至渭南刘家。是时,刘县令凤池方为诸生,见其支干,即下拜曰:‘我父母也。异日登第,必令吾章丘。’凤池愕然。后果登进士,谒选得章丘。迹其人,父老并不知。夜石见梦曰:‘我非人,东陵山下亭亭大石即我也。’凤池因往祭其处,留诗刻之,为立庙。邑人有沉疾,多往祈祷,辄托之梦寐为人医,无不立愈。”《古今图书集成·祠庙考·邹平》有“石大夫祠”的记载:“石大夫祠,在城外东北隅长白山,中有石,病者偶祷即愈,俗遂纷祷焉,号曰石大夫。”《古今图书集成·山川考一·章丘》中还谈到东陵山有“孤石大夫祠”:“杈牙山,县东五十里,长白迤南之高峰也,亦名东陵山。山势巉岩,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窍皆通,一窟着火,则遍山生烟,堪舆家为长白龙脉自泰岱来此,初入长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东连玉清山接淄川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王渔洋在《古夫于亭杂录》“太山石敢当”条中还考证了石大夫与泰山石敢当的关系:“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案,‘石敢当’三字,出《急就篇》,师古注但云‘所当无敌’。石贤士祠,本汝南田间一石人,有妪遗饵一片于其下,民遂讹言能治病,是两事讹为一也。‘太山’二字,义亦难解,或以劭为太山太守而转讹耳。”

⁶乡贯:乡里籍贯。

⁷敦:殷切,恳请。

⁸都:指鬼都。民间传说,泰山之南的蒿里山为鬼都。晋陆机的《泰山吟》:“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⁹岳帝:指泰山神东岳大帝。民间传说认为,东岳大帝掌人间生死。《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

¹⁰移趾:挪动脚步,前行。趾,脚趾。

¹¹巡环使者: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派往巡视人间生死祸福的神。诚笃:诚恳厚道。

¹²土地:土地神。民间传说中掌管、守护某个地方的神。清赵懿《名山县志》卷九:“李凤翧《觉轩杂录》云:‘土地,乡神也,村乡处处奉之。’”

¹³举:遴选,选拔。

¹⁴索赂:指祟人以求楮钱。

¹⁵悚(sǒng)然:恭敬的样子。

【译文】

明朝末年,济南以北的几个州县,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挨家挨户都有病人。齐东有一个农民叫韩方,天性最为孝顺,他的父母都得了病,他就准备了纸钱,到常替人治病的神仙孤石大夫的庙里痛哭祷告。走在回家的路上,韩方还流泪不止。突然遇到一个人,身穿整洁的衣帽,问韩方道:“为什么伤悲呀?”韩方就把实情告诉他。那人说:“孤石大夫不在这里,你向他祈祷有什么用呢?我倒有一个办法,你可以试一试。”韩方很高兴,便请教他的姓名。那人说:“我又不求你报答我,何必通报籍贯姓名呢?”韩方恳请他到家里去。那人说:“不必,你只管回去,把黄纸放在床上,然后厉声说:‘我明天要去鬼都,到岳帝那里告状!’病就会好了。”韩方唯恐这个方法不灵验,坚决请求他走一趟。那人说:“实话对你说吧,我不是人。巡环使者因为我为人诚实,让我做了南县的土地爷。因为你很孝顺,所以才传授给你这个方法。目前,岳帝正在从枉死的鬼中,推举对人们有功的,或是生性正直、不作奸弄祟的人,来担任城隍、土地。现在害人的,都是郡城里被清兵杀死的冤鬼,急于赶到鬼都投状自荐,所以沿途索要贿赂,来谋取盘缠。一说要向岳帝告状,他们必然会害怕,所以病就会好了。”韩方听了,肃然起敬,趴在地上叩头表示感谢。等他站起来时,那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韩方回到家里,遵照土地爷教的方法去做,父母的病就都好了,他又把这个方法传到邻近的村子,没有不灵验的。

【正文】

异史氏曰:沿途祟人而往,以求不作邪祟之用,此与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者何殊哉¹⁶!天下事大率类此。犹忆甲戌、乙亥之间¹⁷,当事者使民捐谷¹⁸,具疏谓民“乐输”¹⁹。于是各州县如数取盈²⁰,甚费敲扑²¹。时郡北七邑被水²²,岁祲²³,催办尤难。唐太史偶至利津²⁴,见系逮者十馀人²⁵,因问:“为何事?”答曰:“官捉吾等赴城,比追‘乐输’耳²⁶。”农民不知“乐输”二字作何解,遂以为徭役敲比之名²⁷,岂不可叹而可笑哉!

【注释】

¹⁶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意谓热衷功名,而又自称不求闻达,用以讽刺名实相背、言行乖违。唐赵璘《因话录》卷四载:唐德宗时,“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云:‘将应不求闻达科。’”

¹⁷甲戌、乙亥之间:指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十四年(1695)对西塞用兵,科敛繁琐事。

¹⁸当事者:主事者。指地方主管官员。

¹⁹具疏:写奏章。疏,分门别类说明的一种公文。乐输:乐意输纳。

²⁰如数取盈:照数取足。

²¹敲扑:本为施教令之具。短曰敲,长曰扑。汉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意谓鞭挞催逼。

²²七邑:济南府在清初辖十五县,七邑,则受灾近半。

²³岁祲(jìn):岁凶,荒年。祲,凶,不祥。

²⁴唐太史:指唐梦赉。利津:位于山东省北部,清代属武定府。

²⁵系逮:抓捕捆绑。

²⁶比追:同“追比”。旧时官府限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惩,叫做“追比”。

²⁷敲比:即“追比”。

【译文】

异史氏说:沿途作祟害人,只是为了到鬼都证明自己不是作奸弄祟的鬼,此和举子进京赶考,却宣称“不是为了出人头地”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啊!天下的事情大多与此类似。还记得甲戌、乙亥年之间,当官的让百姓捐粮食,上疏时却说百姓“乐于捐粮”。于是各州各县都如数捐够了粮食,很是动用了一番刑罚。当时济南北部的七个县遭受水灾,发生了饥荒,催办捐粮的事宜尤其难以进行。唐太史偶然来到利津,见监狱里关着十几个农民,便问道:“为了什么事情被抓呀?”农民回答道:“官府把我们捉到城里,是向我们追缴‘乐输’。”这些农民不明白“乐输”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就以为和徭役、催征是一类的意思,岂不是让人可叹而又可笑的事吗?


公孙夏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