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说山训

字数:24489

【题解】

本训题解中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说道之旨,委积若山,故曰《说山》,因以题篇。”本篇以寓言、箴言等形式解说大道之旨以及自然和人世间诸多事理,其多如山,因以名篇。

《说山训》中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文中强调要掌握事物的特性:“磁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矣。”做事要讲究先后次序:“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文中指出看问题不要绝对化:“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擏不正,而可以正弓。”

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此)“高注本也。”

魄问于魂曰(1):“道何以为体?”曰:“以无有为体(2)。”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3)?”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4)。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5)。幽冥者,所以喻道(6),而非道也。”魄曰:“吾闻得之矣(7)。乃内视而自反也(8)。”魂曰:“凡得道者,形不可得而见,名不可得而扬(9)。今汝已有形名矣,何道之所能乎?”魄曰:“言者(10),独何为者?”“吾将反吾宗矣(11)。”魄反顾魂,忽然不见,反而自存,亦以沦于无形矣(12)。

【注释】

(1)魄:高诱注:人阴神也。魂:高诱注:人阳神也。按,古指精神离开形体而存在者为魂,依形体而存在者为魄。

(2)以无有为体:高诱注:道无形,以无有为体也。

(3)何得而闻也:王叔岷《淮南子斠证》:《天中记》二三引“何得而闻也”上,亦有“魄曰:无有”四字。《法苑珠林》百十六引有“魄曰:有形也。若也无有”九字。

(4)直:但,只。

(5)幽冥:幽深、暗昧。

(6)“幽冥者”二句:高诱注:似道而非道也。

(7)闻:王念孙《读书杂志》:“闻”字涉上文而衍。得:知晓。

(8)内视:内心照察。自反:指返回原貌。

(9)扬:举扬、称扬。

(10)言者:高诱注:魄谓魂曰:“子尚无形,何故有言?”

(11)“吾将”句:高诱注:宗,本也。魂言将反于无有。

(12)“反而”二句:高诱注:魄反而自存,亦以入于无形之中矣。按,自存,自察。存,察。

【译文】

魄向魂询问说:“道用什么作为形体呢?”魂回答说:“道用无有作为自己的形体。”魄说:“无有它有形体吗?”魂回答说:“没有。”魄又问:“没有形体,你怎么知道它的呢?”魂回答说:“我只是凭遭遇而知道它。看它没有形体,听它没有声音,称呼它叫幽冥。幽冥,只是用来比喻道,而不是道。”魄说:“我知道了你说的内容。就是凭内心照察而让它恢复原貌的意思。”魂说:“凡是得道的,形体不能够看见,名声不能够称扬。现在你已经有了形体和名声,怎么能得到道呢?”魄说:“你正在说话,怎么是没有形体呢?”魂说:“我打算返回到根本即无形之中去。”魄回头来看魂,忽然之间不存在了,自己反身自察,也已经消失在无形之中了。

人不小学,不大迷(1);不小慧,不大愚。

人莫鉴于沫雨,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2)。

【注释】

(1)“人不”二句:高诱注:小学不博,不能通道,故大迷也。学,《广雅·释诂四》:“觉也。”小觉,即小的觉悟。《文子·上德》作“小觉”。

(2)“人莫”三句:高诱注:沫雨,雨潦上覆瓮也。澄,止水也。荡,动也。“沫雨”,或作“流潦”。按,沫雨指骤雨成潦,泡沫浮泛于水面者。《文子·上德》作“流潦”。

【译文】

人拘于小觉而不广博,不能通达道旨,就会大迷;人卖弄聪明,不能通晓变化,就特别愚蠢。

没有人用雨水泡沫来照镜子的,而必须用静止的清水,因为它停止不再动荡。

詹公之钓,千岁之鲤不能避(1);曾子攀柩车,引者为之止也(2);老母行歌而动申喜,精之至也(3)。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4);百牙鼓琴,而驷马仰秣(5);介子歌龙蛇,而文君垂泣(6)。故玉在山而草木润(7),渊生珠而岸不枯(8)。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晞堁(9),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释】

(1)“詹公”二句:高诱注:詹公,詹何也。古得道善钓者,有精之术,故得千岁之鲤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初学记·鳞介部》、《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鳞介部》八引此,并作“詹公之钓,千岁之鲤”。无“不能避”三字。按,“詹何”事,载《列子·汤问》。

(2)“曾子”二句:高诱注:曾子至孝,送亲丧悲哀,攀援柩车,而挽者感之,为之止。按,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以孝出名。《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柩车,载柩出殡之车。引(chūn)者,拉灵柩的人。

(3)“老母”二句:高诱注:申喜,楚人也。少亡其母,闻乞人行歌声,感而出视之,则其母,故曰:“精之至。”按,事见《吕览·精通》。

(4)“瓠巴”二句:高诱注:瓠(hù)巴,楚人也,善鼓瑟。淫鱼喜音,出头于水而听之。按,载于《列子·汤问》、《荀子·劝学》、《大戴礼记·劝学》等。《说文》作“伯牙鼓琴,(xún)鱼出听”。与此稍异。

(5)“百牙”二句:高诱注:仰秣(mò),仰头吹吐,谓马笑也。按,百牙,亦作伯牙。春秋时人,精琴艺。只有好友钟子期能识音。事见《荀子·劝学》、《大戴礼记·劝学》等。

(6)“介子”二句:高诱注:介子,介推也。从晋文公重耳出奔翟(dí),遭难绝粮,介子推割肌啖(dàn)之。公子复国,赏从亡者,子推独不位,故歌曰:“有龙矫矫,而失其所。有蛇从之,而啖其口。龙既升云,蛇独泥处。”龙以喻文公,蛇以自喻也。于是文公觉悟,求介子推不得而号泣之。按,事载《左传·隐公二十四年》、《吕览·介立》。《史记·晋世家》、《新序·节士》、《说苑·复恩》、《韩诗外传》卷二等亦记其事。

(7)“故玉”句:高诱注:玉,阳中之阴也。故能润泽草木。

(8)“渊生”句:高诱注:珠,阴中之阳也,有光明,故岸不枯。按,事见《荀子·劝学》、《大戴礼记·劝学》,并见《史记·龟策列传》。

(9)晞(xī):干。堁(kè):高诱注:土尘也。楚人谓之堁。按,载于《荀子·劝学》、《大戴礼记·劝学》,亦见于《说苑·杂言》。

【译文】

詹何的钓术,千年的鲤鱼也不能够避开;曾子攀扶柩车送丧,拉灵车的人也要停下为之哭泣;老母在路上行乞歌唱感动了申喜,乃是精诚达到极点所致。瓠巴鼓起瑟来,而淫鱼也要浮来倾听;伯牙鼓起琴来,驷马也会仰首吐沫而乐;介子推唱起“龙蛇”之歌,而晋文公泪流不止。因此美玉在山巅之中草木也因之而得到滋润,珍珠生于深渊而岸畔草木也不会枯死。蚯蚓没有强壮的筋骨,尖利的爪牙,向上可以吃到晒干的尘土,向下可以饮到黄泉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原因。

清之为明,杯水见牟子(1);浊之为暗,河水不见太山。视日者眩,听雷者聋(2)。

人无为则治,有为则伤(3)。无为而治者,载无也(4)。为者,不能有也(5);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6)。人无言而神,有言者则伤。无言而神者载无(7),有言则伤其神(8)。之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终以其无用者为用矣(9)。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无(10)。以为不信,视籁与竽(11)。

【注释】

(1)牟(móu)子:瞳人。牟,俗作“眸”。

(2)聋:《玉篇·耳部》:“(nánɡ),《淮南子》曰:‘听雷声者。’注云:‘耳中然。’《埤苍》:‘耳中声也。’”按,即耳鸣。当是异本。

(3)“人无为”二句:高诱注:道贵无为,故治也。有为则伤,道不贵有为也。伤,犹病也。按,伤,损害。

(4)“无为”二句:高诱注:言无为而能致治者,常载行其无为。按,载,载行。

(5)“为者”二句:高诱注:为者,有为也。“有”谓好憎、情欲,不能恬澹静漠,故曰“不能无为”。按,王念孙《读书杂志》:“不能有也”,本作“不能无为也”。《文子·精诚》作“为者,不能无为也”。

(6)“不能”二句:高诱注:不能行清静无为者,不能大有所致其治,立其功也,故曰“不能有为也”。

(7)“无言”句:高诱注:道贵无言,能致于神。载,行也。常行其无言也。

(8)“有言”句:高诱注:道贱有言,而多反有言,故自伤其神。

(9)无用者:高诱注:谓鼻耳中空处也。

(10)“物莫”二句:高诱注:以其所无用为用也。按,《老子》二章:“有无相生。”

(11) “视籁(lài)”句:高诱注:籁,三孔籥(yuè)也,以其管孔空处以成音也,故曰“视籁与竽”也。按,竽,一种管乐器,汉初有十二管。

【译文】

清水是透明的,一杯水中可以瞧见瞳子;混浊之水是昏暗的,用整个黄河水也不能照见太山。眼睛盯着太阳会觉得眩晕,倾听雷声会震聋耳朵。

人君顺应道的规律社会便能得到治理,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损害。顺应规律治理国家,常推行无为。背离规律治理国家,就不能做到无为;不能做到无为,便不能够大有作为。人们顺应自然,不用言语便可达到神化的效果,背离自然法则,妄发议论就会受到损害。不用说话而能达到神化的效果是实行的无为而治,妄发议论那么就会伤害它的神化效果。达到神化的人,虽然也用鼻子呼吸,用耳朵听声音,最终却是凭借中空才获得大用的。万物没有不按照它具有的特点,而使用它们无用的地方。如果认为这种说法不可信,请看籁与竽。

念虑者不得卧,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1)。两者俱亡,则至德纯矣(2)。

圣人终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3),用所以言也(4)。歌者有诗,然使人善之者,非其诗也(5)。鹦鹉能言(6),而不可使长[言](7)。是何则?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8)。

神蛇能断而复续,而不能使人勿断也;神龟能见梦元王,而不能自出渔者之笼(9)。

【注释】

(1)“止念虑”二句:高诱注:止,犹去也。强自抑去念虑,非真无念虑,则与物所止矣。

(2)“两者”二句:高诱注:两者,念虑与强不念虑也。忘二者则神内守,故“至德纯一也”。按,纯,北宋本原作“约”。《道藏》本作“纯”。据正。

(3)非其言:高诱注:非其所常言也。

(4)用所以言也:高诱注:用所以言者,用当所治之言。

(5)“然使人”二句:高诱注:善之者,善其音清和也,不善其诗。故曰“非其诗”也。

(6)鹦鹉:热带、亚热带鸟类,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

(7)长:自主。王念孙《读书杂志》:“长”下当有“言”字,《艺文类聚·鸟部》中、《太平御览·羽族部》十一引此,皆有“言”字。据补。

(8)“故循迹”二句:高诱注:循,随也。随人故迹,不能创基造制,自为新迹,如鹦知效人言,不能自为长主之言也。

(9)“神龟”二句:高诱注:宋元王夜梦见得神龟而未获也。渔者豫且捕鱼得龟,以献元王,元王剥以卜。故曰“能见梦元王,而不能自出渔者之笼”也。按,事载《庄子·外物》,亦见于《论衡·讲瑞》。元王:春秋宋君,名佐,在位15年。时尚未称王。

【译文】

思念考虑事情的人不得安睡,强行抑制念虑,那么种种行为便会止息下来。念虑与不念虑全部忘掉,那么便可以达到精神内守至德纯一的境界。

圣人终身都在讲治理,他们所用的不是说的那些话,而是用产生这些话的基本精神。唱歌的歌词有诗句,然而使人喜欢的,不是其中的诗歌。鹦鹉能够模仿人说话,而不能够让它自主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它能够模仿人说话,而不知道模仿人说话的原因。因此只追随别人形迹的人,不是能开创新的道路的人。

神蛇断了能够重新再长出,但是不能使人不把它剁断;神龟能够显灵被宋元王梦见,但是不能够从捕鱼者的渔笼之中逃脱。

四方皆道之门户牖向也,在所从窥之(1)。故钓可以教骑,骑可以教御,御可以教刺舟(2)。

越人学远射,参天而发(3),适在五步之内(4),不易仪(5)。世已变矣,而守其故,譬犹越人之射也。

月望,日夺其光,阴不可以乘阳也(6)。日出,星不见,不能与之争光也。故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一渊不两鲛(7)。

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故惟不动,则所以无不动也。

【注释】

(1)窥(kūi):窥视。

(2)“故钓”三句:高诱注:此四术者,皆谨敬,加顺其道,故可以相教。

(3)参天:向高空。

(4)适:恰好。

(5)不易:《说苑·杂言》“易”下有“其”字。仪:射箭之法。

(6)“月望”三句:高诱注:月十五日,与日相望,东西中绳,则月食,故夺月光也。差则亏,至晦则尽,故曰“阴不可以乘阳也”。按,月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7)鲛(jiāo):高诱注:鱼之长,其皮有珠,今世以为刀剑之口是也。一说:鱼二千斤为蛟。按,鲛,当指鲨鱼。《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疑“一渊不两鲛”下有脱文。

【译文】

四面八方都是道的门户窗口,看你从什么位置上去观察。因此钓鱼的人可以教骑马,骑马的人可以教驾驭,驾驭的人可以教行舟,这四种技艺谨慎的道理是相通的。

越国人学习远射技术,往往向高空发射,正好落在五步距离之内,这是不知道要改变射箭方向的缘故。社会已经变化了,却还墨守旧规矩,就像越人学习射术一样。

每月十五日,太阳与月亮东西正处一绳,月亮无光,这是阴不能凌驾在太阳之上的缘故。太阳出现,星辰就看不见了,因为它们不能和太阳争夺光辉。因此末技不能胜过根本,手指不能够大过胳膊。一件物体下面轻上面重,一定很容易倾覆。一个深渊中不会生活两条蛟龙。

水流平定那么就会清澈平稳,震动就会失去水的平定,因此只有不动,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在其中活动的。

江、河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天下莫相憎于胶漆(1),而莫相爱于冰炭(2),胶漆相贼,冰炭相息也。

墙之坏,愈其立也(3);冰之泮,愈其凝也,以其反宗(4)。

泰山之容,巍巍然高,去之千里,不见埵堁(5),远之故也。

秋毫之末,沦于不测。是故小不可以为内者,大不可为外矣(6)。

【注释】

(1)“天下”句:高诱注:胶漆相持不解,故曰“相憎”。一说:胶入漆中则败,漆入胶亦败,以多少推之,故曰“相憎”也。

(2)“而莫”句:高诱注:冰得炭则解归水,复其性,炭得冰则保其炭,故曰“相爱”。

(3)“墙之坏”二句:高诱注:坏,反本还为土。故曰愈其立也。按,愈,通“踰”,超过、胜过。

(4)“冰之泮(pàn)”三句:高诱注:泮,释,反水也。宗,本也。按,泮,通“判”,分散。

(5)埵堁(duǒ kè):土块。按,此条亦见于《论衡·说日》。

(6)“是故”二句:高诱注:小不可为内,复小于秋豪之末,谓无有也,无有无形者至大,不可为外也。

【译文】

长江、黄河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长,是因为比百谷低下。正是因为江、河比百谷低下,所以才能大于百川。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胶漆那样互相憎恨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冰炭更相爱的了。胶漆互相残害,冰炭互相消灭。

土墙的倒塌,回归本土,胜过它的直立;冰冻消释,复为流水,胜过它的凝结,因为它们都回到了根本。

泰山的雄姿,巍然高耸,距离它千里,看到它不会有一个土块大,这是因为距离远的原因。

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可以沦没到无法测量之地。因此小的东西不能够作为内,大的东西也不可以成为外。

兰生幽宫,不为莫服而不芳(1);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夫玉润泽而有光,其声舒扬(2),涣乎其有似也(3);无内无外,不匿瑕秽(4);近之而濡(5),望之而隧(6)。

夫照镜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故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出于山渊之精。君子服之(7),顺祥以安宁;侯王宝之,为天下正。

【注释】

(1)“不为”句:《文子·上德》作“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

(2)舒扬:和缓。

(3)涣乎:鲜明的样子。有似:指有似君子之风。

(4)匿:藏匿。瑕:玉斑。秽(huì):污秽。

(5)濡(rú):柔顺。

(6)隧(suì):深远,精深。

(7)服:佩带。

【译文】

兰草生长在幽深的宫殿中,不因为没有人佩带而没有芳香;大船航行在江海之上,不因为没有人乘坐而不漂浮;君子推行大义,不因为没有人了解而停止。

美玉润泽而有光彩,它的声音舒缓而上扬,色彩鲜明好像有君子的风度;不分内外表里如一,没有一点瑕疵污秽;接近它有柔顺之感,远望它又感到十分幽深。

照镜子可以见到眸子,秋毫之末都可以明察,光辉可以照耀昏暗。因此和氏之璧、随侯之珠,由高山深渊的精华所产生。君子佩带它,和顺吉祥而安静;侯王重视它,用来作为天下平正的标准。

陈成子恒之劫子渊捷也(1);子罕之辞其所不欲(2),而得其所欲(3);孔子之见黏蝉者(4);白公胜之倒杖策也(5);卫姬之请罪于桓公(6);子见子夏曰(7):“何肥也?”魏文侯见之反披裘而负刍也(8);兒说之为宋王解闭结也(9),此皆微眇可以观论者。

【注释】

(1)“陈成子”句:高诱注:陈成子将杀齐简公,使勇士十六人胁其大夫子渊捷,欲与分国,捷不从,故曰“劫之”也。按,子渊捷,春秋末齐大夫。事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见于《新序·义勇》。

(2)子罕:春秋宋国贤臣。不欲:指不以玉为宝。

(3)所欲:指不以贪为宝。事见《左传·襄公十六年》。亦载于《韩非子·喻老》。

(4)“孔子”句:载于《庄子·达生》、《列子·黄帝》。孔子对痀偻(ɡōu lóu)黏蜩绝技十分赞赏,对“用志不分”给以肯定。

(5)“白公胜”句:载于《列子·说符》、《韩非子·喻老》,亦见《道应训》。

(6)“卫姬”句:高诱注:卫姬,卫女,齐桓公夫人也。桓公有伐卫之志,卫姬望见桓公色而知之,故请公杀,赎卫之罪也。按,载于《吕览·精谕》,亦见于《列女传》。

(7)子见子夏:事载《韩非子·喻老》,亦见《精神训》。子,指曾子。

(8)“魏文侯”句:高诱注:知其皮尽,则毛无所傅也。按,刍,喂牲口的草。其事载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吕览·观世》,亦见于《新序·杂事》。

(9)“兒说(ní yuè)”句:高诱注:结不可解者而能解之,解之以不解。按,兒说,战国宋大夫,善辩。宋王,指宋元王。事载《吕览·君守》,亦载《人间训》。

【译文】

陈成子恒胁迫子渊捷弑君,子渊捷誓不相从;子罕辞掉他不认为是宝物的美玉,而把不贪财作为宝贝;孔子看见痀偻黏蝉,为其技艺之精深所动;白公胜思虑谋反,杖策误倒刺伤自己都不觉得;卫姬观色知道齐桓公欲伐卫,请杀己以赎卫之罪;曾子见子夏说:“为什么这样胖呢?”魏文侯见到反穿着皮裘而背柴草的人,说皮子磨尽毛则无所依附;兒说为宋元王解闭结,以“不解”来解开它,这些事情都是见始知终的,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的。

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无为善(1)。”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曰:“善且由弗为,况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2)。

拘囹圄者,以日为脩;当死市者(3),以日为短。日之脩短有度也,有所在而短,有所在而脩也,则中不平也(4)。故以不平为平者,其平不平也。

嫁女于病消者(5),夫死则后难复处也。故沮舍之下(6),不可以坐;倚墙之旁,不可以立。

【注释】

(1)慎:戒。

(2)天器:天性。

(3)死市:即弃市。

(4)中:心中。

(5)消:病名,也叫消渴。以渴饮多尿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类似今糖尿病、尿崩症等。

(6)沮(jǔ)舍:坏屋子。沮,坏。

【译文】

有人要出嫁女儿而教她说:“你出嫁后,切记不要做好事。”女儿回答说:“不做好事,难道要做那些不好的事情吗?”父亲回答说:“善事尚且不做,何况不善呢?”这是在说保全天性的道理。

拘禁在牢狱里的人,认为日子太长了;判处弃市之罪的人,又认为时光太短了。日子的长短是有一定规定的,有时所处的境地认为短,有时所处的境地认为长,这是心中不能平定的缘故。因此用不平定的思想来处理平正的事情,他的公平也就是不公平的了。

嫁女儿给患消渴病的人,丈夫死去就难以嫁人了,因为人们认为这个女子妨碍丈夫。因此要倒塌的屋子,不能够坐下;倾斜的墙边,不能够站立。

执狱牢者无病(1),罪当死者肥泽(2),刑者多寿(3),心无累也。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夫至巧不用剑(4),善闭者不用关楗(5);淳于髡之告失火者(6),此其类。

以清入浊,必困辱;以浊入清,必覆倾。君子之于善也,犹采薪者,见一介掇之(7),见青葱则拔之。

【注释】

(1)执:主管。

(2)“罪当死”句:高诱注:计决,心之无外思。一说:治当死者,罪已定,无忧,故肥泽也。按,泽,指光泽。

(3)刑者:指受宫刑的人。

(4)“夫至巧”句:高诱注:巧在心手,故不用剑。

(5)“善闭者”句:高诱注:善闭其心。闭其心,故不关楗也。按,关楗,即门闩。

(6)“淳(chún)于髡(kūn)”句:高诱注:淳于髡,齐人也。告其邻突将失火,使曲突徙薪。邻人不从,后竟失火。言者不为功,救火者焦头烂额为上客。刺不备豫。喻凡人不知豫闭其情欲,而思得人救其祸。按,亦见《说苑·权谋》。

(7)介:刘绩《补注》本作“芥”。掇(duō):拾取。

【译文】

主管牢狱的人没有恐惧之病,判处死刑的人身子发胖面有光泽,处以宫刑的人反而长寿,因为这些人心里头没有拖累。

高明的医生,常常治疗没有疾病的人,因此才能不使病症发生;圣德之人,常常治理没有发生患祸的问题,因此不会发生祸患。

心手至巧的人不使用利剑,善于关闭内心的人不需要用门闩;淳于髡告诉即将失火的人家,将有灾祸发生,都是属于这一类的问题。

让心中清澈的人进入混浊的地方,必然受到困辱;使心中混浊的人进入清澈的地方,一定要遭到倾覆。君子对于好的事情,就像采伐薪柴一样,看见一棵小草也要拾取,见到青绿色的植物也要拔取。

天二气则成虹,地二气则泄藏(1),人二气则成病(2),阴阳不能且冬且夏(3)。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善射者发不失的,善于射矣,而不善所射(4)。善钓者无所失,善于钓矣,而不善所钓。故有所善,则有不善矣。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5),远之则磬音章(6)。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如近者(7)。

今曰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8);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慈石能引铁(9),及其于铜,则不行也。

【注释】

(1)“地二气”句:高诱注:阴阳相干,二气也。

(2)“人二气”句:高诱注:邪气干正气,故成病。

(3)“阴阳”句:高诱注:阴不能阳,阳不能阴,冬自为冬,夏自为夏也。

(4)“而不善”句:高诱注:所射者死,故曰不善。

(5)充:大。

(6)磬:古代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成。章:显明。

(7)远:北宋本原作“逮”。《道藏》本作“远”。据正。

(8)湍濑(tuān lài):急流。

(9)“慈石”句:载于《吕览·精通》等。

【译文】

天空中有阴阳二气结合便成为虹霓,大地上阴阳二气相干就会使所藏的财物泄散,人有二气相冲突就要产生疾病,阴气不能既主冬又主夏,阳气不能既主夏又主冬,各有专责。月亮不知道白天,太阳不知道黑夜,不能相互兼顾。

善于射箭的发箭不离准的,对于射术是很精通的了,而对于被射的人来说就是不善的了。善于垂钓的人不会失去所钓的鱼儿,可以说是精通钓术的了,而对于所钓的鱼来说就是不善的了。因此有所善,那么就有所不善了。

金钟和石磬,离近的时候钟音洪亮,离远了那么磬音清扬。万物中本来就有近的不如远的,远的不如近的。

现在说稻子要生长在水中,而不能生长在急流之中;紫芝生长在高山之上,但是不能生长在盘石之上;慈石能够吸引铁器,但是对于铜器,就不能吸引了。

水广者鱼大,山高者木脩;广其地而薄其德,譬犹陶人为器也,揲挻其土而不益厚(1),破乃愈疾(2)。

圣人不先风吹,不先雷毁,不得已而动,故无累。

月盛衰于上,则蠃蛖应于下,同气相动,不可以为远(3)。

执弹而招鸟,挥捝而呼狗(4),欲致之,顾反走。故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兽不可以虚器召也。

【注释】

(1)揲挻(shān):椎之使薄。揲,通“(yè)”。《说文系传》:,今之铁叶也。挻,揉。北宋本原作“挺”。《道藏》本作“挻”。据正。

(2)愈:更加。

(3)“月盛衰”四句:载于《吕览·精通》,亦见于《天文训》。

(4)捝:通“棁(zhuō)”,指梁上的短柱。《道藏》本作“棁”。

【译文】

宽阔的水面鱼儿大,高峻的大山树木高;务求增广土地而削弱他的德行,比如就像陶人制造器物,槌打土坯而不增加厚度,那么它的破碎就更快了。

圣人不站到风的前面受到吹打,不站在雷电下受到击毁,不得已顺应外物而行动,因此没有拖累。

月亮在天上有圆缺的变化,那么在地上蚌蛤便同它相感应,阴气相同而相互对应变化,不能够使它们远远分离。

手拿弹子招引鸟儿,挥舞棍棒来呼唤狗儿,主观上想要得到它们,结果它们跑得更远了。所以鱼儿不能够没有鱼饵而钓取,野兽不能够用空器来招引。

剥牛皮鞹以为鼓(1),正三军之众,然为牛计者,不若服于轭也(2)。

狐白之裘(3),天子被之而坐庙堂,然为狐计者,不若走于泽。

亡羊而得牛,则莫不利也(4);断指而免头,则莫不利为也。故人之情,于利之中则争取大焉,于害之中则争取小焉。

将军不敢骑白马(5),亡者不敢夜揭炬,保者不敢畜噬狗(6)。

【注释】

(1)鞹(kuò):去毛的皮。

(2)轭(è):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3)狐白:狐腋下的白毛。

(4)利:刘绩《补注》本“利”下有“失”字。

(5)“将军”句:高诱注:为见识者。一说:白,凶服,故不敢骑也。

(6)保者:城堡。噬(shì):咬。

【译文】

剥去牛皮而制成鼓,虽然可以纠正三军的行列,但是如果替牛考虑,不如套上轭拉车子。

用狐腋下白毛做成皮裘,天子穿上它坐在庙堂之上,但是为狐考虑,不如让它奔走在大泽之中。

失去一只羊而得到一头牛,就没有人不以失去是有益的;砍断手指而免除头部之害,没有人不认为这样做是得利的。因此在人的感情上,对于利益就要争着取得多一点,对于灾祸就要争取尽可能少一些。

将军不敢骑容易被人识别的白马,逃亡的人不敢夜里举火把,守护城堡的人不敢畜养咬人的狗。

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1)。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采(2)。

为儒而踞里闾(3),为墨而朝吹竽(4),欲灭迹而走雪中,拯溺者而欲无濡,是非所行,而行所非。

今夫暗饮者(5),非尝不遗饮也(6),使之自以平(7),则虽愚无失矣。是故不同于和(8),而可以成事者,天下无之矣。

【注释】

(1)“鹤知”二句:高诱注:鹤夜半而鸣也。以无知谋,不能免于鼎俎(zǔ)。以喻将军当兼五材,不可以无权谲(jué)。按,俎,砧板。

(2)藜藿(líhuò):藜,植物名,嫰叶可吃。藿,藿香。泛指野菜。

(3)“为儒”句:高诱注:儒尚礼仪,踞里闾,非也。按,踞,指蹲坐。

(4)“为墨”句:高诱注:墨道尚俭,不好乐,县名朝歌,墨子不入,吹竽,非也。按,朝(zhāo),朝歌,曾为纣都,在今河南淇县。

(5)暗饮:在暗室中饮酒。

(6)遗:散溢。

(7)使:举起。

(8)和:和调,和适。

【译文】

雄鸡知道天将破晓,鹤知道夜半之时,但是最终都免不了进入鼎俎之中。

山里有猛兽,树木因之而不被砍伐;园子里有螫毒之虫,藜藿因之而不会被采摘。

从事儒学讲究礼仪,却蹲坐在里闾就不必要了;信奉墨学不好音乐,但进入朝歌吹竽;想要消灭足迹而只在雪中奔跑;拯救落水的人而想不沾湿身体;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要实行的,而实行的这些又都是不必要的。

现在暗室中饮酒的人,酒未尝不散溢在外,如果自己能把酒杯举平,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会洒掉酒。因此不能在平和上相协同,而能够成就大事的,天下是没有的。

求美则不得,不求美则美矣(1)。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2)。

申徒狄负石自沉于渊,而溺者不可以为抗(3)。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4)。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

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5);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6)。

六畜生多耳目者不详(7),谶书著之(8)。

【注释】

(1)“求美”二句:高诱注:己自求美名,则不得美名也;而自损,则有美名矣。不得:刘绩《补注》本“得”下有“美”字。

(2)玄同:指与“道”混同为一。

(3)“申徒狄”二句:高诱注:申徒狄,殷末人也。不忍见纣乱,故自沉于渊。抗,高也。按,载于《庄子·盗跖》、《荀子·不苟》。

(4)“弦高”二句:高诱注:弦高矫(jiǎo)郑伯之命,以十二牛犒(kào)秦师而却之,故曰“诞而存郑”。诞,非正也。故曰“不可以为常”也。按,“弦高”事,《淮南子》凡五见。诞,欺骗。

(5)百舌:鸟名,也叫反舌,鸣叫如百鸟之鸣,故名。立夏后鸣叫,夏至后无声。

(6)“人有”二句:高诱注:言其不鸣,故不脂之,喻无声也。一说:不脂之户难开闭,亦喻人少言语也。按,不脂之户,喻话少。脂,脂肪。

(7)详:通“祥”,吉祥。

(8)谶(chèn)书:预言吉凶的书籍。

【译文】

心里自求美名那么就不会得到美名,自己不寻求美名就会得到美名。心里自求丑名那么就不会得到丑名,寻求不丑就会得到丑名。不寻求美又不寻求丑的,那么就会无美无丑了,这就和道相统一了。

申徒狄不忍见纣之乱,背负着石头自己沉没到深渊之中,但溺水的人不能够成就这样的高节。弦高用欺骗秦军的手段保存了郑国,但是不能够把欺骗作为常德。事情往往只有一点有应验,而不能够作为规律来遵循。

人有喜欢多言的,就像百舌鸟一样喋喋不休;人有很少言谈的,就像难于开闭的门枢一样。

六畜中有多生出耳朵眼睛的被认为不吉祥,谶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百人抗浮(1),不若一人挈而趋(2),物固有众而不若少者。引车者二六而后之(3),事固有相待而成者。两人俱溺,不能相拯,一人处陆则可矣。故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4)。

千年之松(5),下有茯苓(6),上有兔丝(7);上有丛蓍(8),下有伏龟。圣人从外知内,以见知隐也。

喜武,非侠也(9);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10);知音,非瞽也(11);知味,非庖也。此有一概而未得主名也(12)。

【注释】

(1)抗:举起。浮:通“匏(páo)”,匏瓜,俗称“瓢葫芦”。

(2)挈(qiè):提。

(3)“引车者”句:高诱注:辕三人,两辕六人,故谓二六。一说:十二人。杨树达《淮南子证闻》:“疑当作引车者二,而六后之”,“六而”二字误倒耳。

(4)“故同”二句:高诱注:同,谓君所谓可,臣亦曰可,君所谓否,臣亦曰否,犹以水济水,谁能食之,是谓“同”,故不可以相治。异,谓济君之可,替君之否,引之当道,是谓“异”也,故可以成事也。按,指治政应同、异互补。

(5)千年之松:王念孙《读书杂志》:《吕览·精通》注、《太平御览·药部》六、《嘉祐本草补注》、《埤雅》引此,皆无“千年之松”四字。

(6)茯苓:菌类植物。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珠。《本草经》: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7)兔丝:俗称菟丝子。蔓生,茎细长,常缠绕于其他植物上。《本草经》:久服明目,轻身延年。

(8)丛蓍(shī):丛生的蓍草。蓍草,草本植物,一本多茎。《周易》中用于占卜。

(9)侠:指重义轻生的人。

(10)驺(zōu):养马人。

(11) 瞽(ɡǔ):盲人。亦指乐师。

(12)一概:一端。主名:主要名称的内容。

【译文】

百人在水中举起一个瓢,不如一个人拿着它走,万物中本来就有众多而不如很少的。牵引车子要两人而后面要有六个人扶辕,事物中本来就有相互依存而成功的。两个人一起淹没在水中,不能互相拯救,而一个人处在岸上则可以救人了。因此与国君持有相同见解的不能治理国家,必须有待不同的意见才能成功。

千年的老松树,下面长有茯苓,上面缠绕着菟丝子;上有丛生的蓍草,下面就有俯伏的神龟。圣人从外部现象可知内部规律,从显现的现象而知道隐藏的问题。

喜欢武力的人,并不都是侠客;热爱文学的人,不见得是儒生;爱好方技的人,也不都是医生;喜爱马的人,不都是养马的;通晓音乐的人,不见得都是瞽师;善于品味的人,不一定是厨师。这些人都是只掌握部分知识而没有掌握主要内容。

被甲者,非为十步之内也,百步之外,则争深浅,深则达五藏,浅则至肤而止矣。死生相去,不可为道里。

楚王亡其猿(1),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2),池中鱼为之殚(3)。故泽失火而林忧。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上求揖(4),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5);上有一善,下有二誉;上有三衰(6),下有九杀(7)。

大夫种知所以强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苌弘知周之所存,而不知身所以亡。知远而不知近(8)。

【注释】

(1)“楚王”句:高诱注:楚王,庄王旅也。猿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按,楚王,指楚庄王,春秋楚君,五霸之一,在位23年。

(2)宋君:春秋末宋国国君,名头曼。在位64年。

(3)殚(dān):尽。

(4)揖:通“楫”,船桨。《道藏》本作“楫”。

(5)纶(lún):大绳。

(6)衰(cuī):衰减。

(7)杀:减削,降格。

(8)“知远”句:高诱注:远,谓强越、存周也。近,谓其身也。

【译文】

披挂盔甲的人,不是为了十步之内的徒手搏斗,而在百步之外,那么便可以争个深浅,深的可以到达五脏,浅的那么只能伤及皮肤罢了。死生的相互距离,不能用道路里程来计算。

楚庄王养的猿猴跑了,林木因此而被砍伐;宋君在池中丢失了它的宝珠,池中之鱼因此而被消灭干净。因此大泽失火而树木担忧被殃及。国君求美材,臣下便去砍木头;国君求鱼,臣下就会使溪谷干涸;国君需要桨,而臣下就要运来船;国君说的是细丝,臣下说成是大绳;国君有一个长处,臣下便有双倍赞誉;国君想要减少三分,臣下便有九等降格。

大夫文种知道使越国强大,但是不知道如何保存自己;苌弘只知道使周朝存在,而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杀的。他们都是知道大的国事,而不知道自身之事。

畏马之辟也(1),不敢骑;惧车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虚祸距公利也。

不孝弟者,或詈父母(2);生子者,所不能任其必孝也(3),然犹养而长之。

范氏之败,有窃其钟负而走者,然有声,惧人闻之,遽掩其耳(4)。憎人闻之可也,自掩其耳悖矣(5)。

升之不能大于石也,升在石之中。夜之不能脩于岁也,夜在岁之中。仁义之不能大于道德也,仁义在道德之包(6)。

【注释】

(1)辟:通“躄(bì)”,跛。

(2)詈(lì):骂。

(3)任:保证。

(4)“范氏”五句:高诱注:范氏,范吉射,范会之玄孙,范鞅献子之子昭子也。败者,赵简子伐之,故人窃其钟也。一曰:知伯灭范氏也。按,事见《吕览·自知》,亦见于《史记·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序》。(chēnɡ)然,钟声响亮的样子。《吕览·自知》作“况然”。

(5)悖(bèi):糊涂。

(6)“仁义”二句:高诱注:仁义小,道德大也。在道德包裹,犹升在斛(hú)之中,夜在岁之内也。

【译文】

担心马狂奔容易摔倒,而不敢骑马;害怕车子倾覆,而不敢乘车,这是用空祸来阻挡共知的利益。

不讲究孝悌的人,有的会骂父母;生下儿子,不能保证他能必定守孝,但还是要抚养而使他长大。

范昭子失败的时候,有人偷了他家的钟而背着逃跑,叮有声,小偷害怕别人听到,赶忙捂上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到是可以的,但是捂上自己的耳朵就违背事理了。

升不能比石大,升的容量范围在石之中。黑夜不能比一年的岁月长,因为黑夜的时间在一年岁月之中。仁义不能比道德大,仁义包含在道德之中。

先针而后缕,可以成帷;先缕而后针,不可以成衣。针成幕,蔂成城(1),事之成败,必由小生,言有渐也。

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2),先黑而后青则不可。工人下漆而上丹则可,下丹而上漆则不可。万事犹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

水浊而鱼(3),形劳则神乱。故国有贤君,折冲万里(4)。

【注释】

(1)蔂(léi):盛土器。

(2)青:指靛(diàn)青。

(3)(yán):呼吸困难。

(4)“故国有”二句:高诱注:冲,兵车。所以冲突敌城也。言贤君德不可伐,故能折远敌之冲车于千里之外,使敌人不敢至也。魏文侯礼下段干木,而秦兵不敢至,此之谓也。按,万里,《文子·上德》作“千里”。

【译文】

先拿针后穿线,可以连成帷帐;先用线后用针,那么不可以做成衣服。用针可以连成帷幕,用盛土器可以垒成城墙,事情的成功失败,必须从小的地方开始,说的是事物要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染制衣服先上靛青后上黑色则是可以的,先染上黑色而后再染上靛青就不行了。工人先涂漆而后上红色是可以的,先上红色后涂漆则是不行的。各种事物都是按照这种规律,具有先后上下的次序,不能够不审查清楚。

水混浊那么鱼就呼吸困难,形体疲劳精神就会混乱。因此国家有贤明的国君,便可以在千里之外击退敌人的军车。

因媒而嫁,而不因媒而成(1)。因人而交,不因人而亲。

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趣不合(2),行不同,对门不通。

海水虽大,不受胔芥(3)。日月不应,非其气(4)。君子不容非其类也。

人不爱倕之手(5),而爱己之指;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钩。

【注释】

(1)而:《太平御览》卷五四一《礼仪部》二十引无“而”字。

(2)趣(qū):趋。

(3)胔(zì):腐肉。

(4)“日月”二句:高诱注:阴燧取火,方诸取水,气相应也。非此不得,故曰“不应,非其气”也。按,应,感应。

(5)倕(chuí):尧时巧工。

【译文】

可以依靠媒人而出嫁,但是不能靠媒人就能成功。可以通过他人引见而交往,但是不能因人的介绍而一定能亲近。

如果行动相合趋向相同,即使行千里也可以相从;行动不合,趋向不同,即使是对门也不能沟通。

海水虽然很多,也不能容纳芥籽大的臭肉。太阳月亮不能感应,与它们的气不相同有关。君子也不容许不同类的人混杂。

人们不喜爱倕的巧手,而爱自己的手指;不喜爱长江、汉水产的宝珠,而喜欢自己的带钩。

以束薪为鬼(1),以火烟为气。以束薪为鬼,朅而走(2);以火烟为气,杀豚烹狗(3)。先事如此,不如其后。

巧者善度,知者善豫(4)。

羿死桃部(5),不给射;庆忌死剑锋(6),不给搏。

灭非者户告之曰:“我实不与我乱(7)。”谤乃愈起。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犹扬堁而弭尘(8),抱薪而救火。流言雪污(9),譬犹以涅拭素也(10)。

【注释】

(1)束薪:捆束的干柴。

(2)朅(qiè):离去。

(3)“以火烟”二句:高诱注:以火烟为吉凶之气,杀牲以禳(ránɡ)之,惑也。

(4)豫:预备。

(5)“羿死”句:高诱注:桃部,地名。羿,夏之诸侯,有穷君也。为弟子逢蒙所杀,不及摄(己)[弓]而射也。按,《诠言训》注:“桃棓(bànɡ),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犹是已来,鬼畏桃也。”《诠言训》为许注,本训为高注,二注异。以许说为胜。给(jǐ),及。

(6)“庆忌”句:高诱注:庆忌,吴王僚之子也。要离为阖闾刺之,故死剑,不及设其捷疾之力。

(7):刘典爵《淮南子韵读》谓当作“嫂”。当是。

(8)堁(kè):尘土。

(9)流言:带有诽谤性的话。雪:洗刷。

(10)涅:一种矿物,可作黑色染料。

【译文】

夜晚看见捆束的干柴以为是鬼,把火烟往往看成是吉祥之气。把束薪作为鬼魂,会惊恐地逃走;把火烟作为吉祥之气,就会杀猪烹狗去祭祀它。起先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不如后来的人会慢慢搞清它。

手巧的人善于掌握尺度,聪明的人善于预先准备。

后羿死于桃棒之下,来不及射箭;庆忌死在利剑之下,来不及搏斗。

想消除非议的人向家家户户告诉说:“我确实没有和嫂子乱伦。”自己这样到处乱说,非议就会愈来愈多。用多言制止流言,用多事来制止事端,比如就像扬起尘土来消除灰尘,抱着干柴去救火。用流言洗刷污秽,就像用黑色矿石去擦拭白色素丝一样。

矢之于十步贯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鲁缟(1)。骐骥一日千里,其出致释驾而僵(2)。

大家攻小家则为暴,大国并小国则为贤(3)。

小马(4),非大马之类也(5);小知(6),非大知之类也。

被羊裘而赁(7),固其事也;貂裘而负笼(8),甚可怪也。

【注释】

(1)鲁缟(ɡǎo):鲁国产的白绢。

(2)“骐骥”二句:高诱注:释,税。僵,仆也。犹矢于三百步不能穿鲁缟,言力竭势尽也。按,释,解除。僵,仆倒。出:罢。致:尽,极。

(3)“大家”二句:高诱注:(夏)[衰]世不能尚德,苟任劳力,而以辟土(折)[拓]境并兼人国为贤也。按,大家,指大夫之家。

(4)小马:高诱注:小马不可以进道致千里,故得与大马同类。顾广圻《校淮南子》:注“不”字疑当作“亦”。

(5)非:《吕览·别类》中载:小马,大马之类也。

(6)小知:高诱注:小知不可以治世长民,故不得与大知同类也。

(7)赁(lìn):给人作雇工。

(8)笼:盛土器。

【译文】

箭在十步之内可以射穿兕牛之甲,在三百步之外则不能穿透鲁国的细绢。骐骥一日可行千里,等到它气力用尽移下车驾就会倒下。

强大的大夫之家攻打弱小的大夫之家那么这是强暴的行为,大的诸侯国推行恩德并吞小国则是贤德行为。

小马,也是和大马一类的,可以到达千里之遥;小聪明,却不是和大智慧同类的,治世结果大不相同。

穿着羊裘去当雇工干活,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情;穿着貂裘而背土笼,确实值得奇怪了。

以絜白为污辱(1),譬犹沐浴而抒溷(2),薰燧而负彘(3)。

治疽不择善恶丑肉而并割之(4),农夫不察苗莠而并耘之(5),岂不虚哉?

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6),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7),桀、跖之徒,君子不与。杀戎马而求狐狸(8),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镆邪而争锥刀,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宁百刺以针,无一刺以刀。宁一引重,无久持轻。宁一月饥,无一旬饿。万人之(9),愈于一人之隧(10)。

【注释】

(1)絜(jié):《道藏》本作“洁”。洁、絜古通用。

(2)抒(shū):汲出、舀出。溷(hùn):溷浊,脏物,厕所。

(3)薰燧(suì):高诱注:烧薰自香也。楚人谓之薰燧。按,薰,香草。燧,火。

(4)疽(jū):毒疮。丑肉:陶鸿庆《读淮南子札记》:“丑肉”二字,当是高为“恶”字作注,而乱入正文者。

(5)莠(yǒu):杂草。

(6)发:开掘。狸:也叫野猫、山猫。

(7)龋(qǔ):龋齿,虫牙,蛀牙。

(8)狐狸:北宋本原作“弧理”。《道藏》本作“狐狸”。据正。

(9)(tuí):跌倒。高诱注:楚人谓踬为。

(10)隧:通“坠”,坠落。

【译文】

用洁净的双手去干耻辱的事儿,就像沐浴之后去掏厕所,就像身上薰上香味以后去背小猪。

治疗毒疮不管好肉坏肉一起割掉它,农民锄地不管禾苗莠草也一起锄掉它,岂不是不合实际吗?

破坏塘坝以后去逮乌龟,毁掉屋子去捉山猫,挖掘内室去逮老鼠,割掉嘴唇去治疗龋齿,这是夏桀、盗跖一类人所干的事,君子是不会参与的。杀掉战马而去寻求狐狸,提着两只鳖而失掉灵龟,砍去右臂而去争夺一毛,折断镆邪而去抢夺一把小刀,像这样使用智慧,难道值得推崇吗?

宁愿用针刺一百次,不要用刀砍一次。宁愿一次拉重物,不要长久持轻物。宁愿一月吃不饱,不能一旬没饭吃。万人的跌倒,比一人从高空坠落要好。

有誉人之力俭者,舂至旦(1),不中员呈(2),犹谪之(3),察之,乃其母也。故小人之誉人,反为损。

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4),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5)。

见窾木浮而知为舟(6),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见鸟迹而知著书,以类取之。

【注释】

(1)舂(chōnɡ):把谷物捣碎。北宋本原作“春”。《道藏》本作“舂”。据正。

(2)中(zhònɡ):符合。员呈:指完成工作的人数和时间的指标。员,物数。呈,通“程”,计量。

(3)谪(zhé):责备。

(4)社:高诱注:江淮谓母为社。爱:吝惜。

(5)“谓学”二句:高诱注:言有事务,不暇学,如此曹人,虽闲暇无务,亦不能学也。按,暇(xiá),空闲。

(6)窾(kuǎn)木:空木。指舟船之属。

【译文】

有人赞誉别人尽力俭省的,但是舂谷时到天明,也没有完成指标,还要责备她,了解一下,却原来是自己的母亲。因此小人赞誉别人,反而成了诋毁。

东边有户人家的母亲死了,她的儿子哭得不怎么悲哀。西边一户人家的儿子见到这一情况,回去对他的母亲说:“妈妈你何必吝惜自己的生命不如快点死掉,你如果死掉,我一定十分悲痛地哭你。”一个想要自己母亲死掉的人,即使他的母亲当真死了也绝不会真正悲痛的。同样一个说自己没有闲暇学习的人,即使有了空闲也绝不会好好学习的。

看到空木头在水里能浮起来便知道可以作船,观察到飞蓬旋转而懂得可以造车子,看到鸟兽足迹而知道可以造成文字,这是按照各自类同的现象而得到启示。

以非义为义,以非礼为礼,譬犹倮走而追狂人(1),盗财而予乞者,窃简而写法律(2),蹲踞而诵《诗》、《书》(3)。

割而舍之,镆邪不断肉。执而不释,马氂截玉(4)。圣人无止,无以岁贤昔、日愈昨也(5)。

马之似鹿者千金,天下无千金之鹿(6)。玉待诸而成器(7),有千金之璧,而无锱锤之诸(8)。

【注释】

(1)倮(luǒ):同“裸”,赤体。

(2)法:北宋本原作“”。《道藏》本作“法”。据正。

(3)踞(jù):踞坐。坐时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

(4)氂(máo):马尾。

(5)“圣人”二句:高诱注:贤、俞,犹胜,互文。言今岁胜于昔岁,今日胜于昨日,喻圣人自脩进也。无以,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以”与“己”同。刘家立《淮南内篇集证》作“是以”。属下读。可相参。

(6)“马之”二句: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7)(jiān)诸:治玉之石。

(8)锱锤(zī chuí):高诱注:六铢曰锱,八铢曰锤,言其贱也。按,喻微小。

【译文】

把不义当作义,拿无礼作为礼,比如就像赤裸狂奔而去追赶疯子,偷盗财物送给乞讨者,盗窃竹简去写法律,蹲坐而去诵读《诗》、《书》。

切割而又舍弃它,就是镆邪也不能割下肉来。抓住它而不停地磨下去,就是马尾也可以截下美玉。圣人不会停止进步,因此今年胜过去年,今日胜过昨日。

马的形体像鹿一样能价值千金,但是天下没有千金之鹿。美玉有待诸才能磨成玉器,有千金的璧玉,但是没有价值锱铢的诸。

受光于隙,照一隅;受光于牖,照北壁;受光于户,照室中无遗物,况受光于宇宙乎(1)?天下莫不藉明于其前矣。由此观之,所受者小,则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照者博。

江出岷山,河出昆仑,济出王屋,颍出少室,汉出嶓冢,分流舛驰(2),注于东海。所行则异,所归则一。

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不通于学者若迷惑,告之以东西南北,所居聆聆(3),背而不得,不知凡要(4)。

寒不能生寒,热不能生热;不寒不热,能生寒热。故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广大矣。

【注释】

(1)宇宙: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谓四极之内,天地之间。按,亦见于《齐俗训》。

(2)舛(chuǎn):相背。

(3)聆(línɡ)聆:明了的样子。

(4)凡要:大要,纲要。

【译文】

从空隙处接受光照,可以照到一个角落;从南窗户里受光,可以照耀北面墙壁;从门户里接受光照,可以照见室中不会遗留任何物体,何况从宇宙中接受光照呢?天下没有什么物体不在它面前借助它的光明。从这里可以看出,所受光的地方小,那么所见到的就肤浅;所受光的地方大,那么所照耀的地方就广阔。

长江出自岷山,黄河发源于昆仑,济水源于王屋,颍水出自少室山,汉水出自嶓冢,各个水流虽背道而驰,但最后都流注到东海之中。所行的路线各自不同,但是最后的归向是一致的。

对于通晓学问的人就像车轴,围绕车毂旋转,不朝自己方向运行,可以到达千里,终而复始,转行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之中。不能通晓学问之道的人像迷惑不清似的,告诉他东南西北,好像明白了,但背离这个地方又弄不清方向,因为他没有得到要领。

寒冷不能生出寒冷,酷热也不能产生酷热,不寒冷也不酷热,才能生出寒热来。因此有形的物体产生于无形的本源之中,没有天地能够生出天地来,真是极其精微奥妙而又广博啊。

雨之集无能沾,待其止而能有濡(1);矢之发无能贯,待其止而能有穿,唯止能止众止(2)。因高而为台,就下而为池,各就其势,不敢更为。

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刍狗,若为土龙以求雨。刍狗,待之而求福(3);土龙,待之而得食(4)。

鲁人身善制冠,妻善织履,往徙于越而大困穷(5)。以其所脩而游不用之乡,譬若树荷山上,而畜火井中(6)。操钩上山(7),揭斧入渊,欲得所求,难也。方车而蹠越(8),乘桴而入胡(9),欲无穷,不可得也。

【注释】

(1)“雨之集”二句:高诱注:集,下也。比其至,未能有所沾,止者所至,故能有濡时。按,濡(rú),浸湿。

(2)“唯止”句:高诱注:止,喻矢止乃能穿物。一曰:止己情欲,乃能止归从物,令不得已乎!按,前“止”,矢止。中“止”,有“穿”义。后“止”,止归。

(3)“刍(chú)狗”二句:高诱注:求,犹得。待刍狗之灵而得福也。按,刍狗,草扎的狗。用于祭祀。

(4)“土龙”二句:高诱注:土龙致雨,雨而成谷,故得待土龙之神而得谷食。按,土龙,用土堆砌的龙。用于求雨。

(5)“鲁人”三句:载于《韩非子·说林上》,亦见《说苑·反质》。履,《说林上》作“屦”。

(6)畜火:储蓄火苗。古人钻燧取火,每季颁新火于国中,火种相传,务使不尽。

(7)操:北宋本原作“橾”。《道藏》本作“操”。据正。钩:钓钩。

(8)方:并。蹠(zhí):到达。

(9)桴(fú):竹木筏子。

【译文】

下雨的时候不能立即浸透地面,等待它停止以后才能浸渍下去;箭发射的时候不能穿透靶子,等到它停下来才能射穿箭靶,只有像箭头停止那样,才能贯穿万物,而使万物归附。依托高地而筑台,靠近低处而掘池,各自利用它们的地势,不敢有所变更。

圣人使用外物,就像用红丝缠束刍狗,如同制造土龙来求雨一样。祭祀土狗,依靠它赐给幸福;祈求土龙,依靠它送来衣食。

鲁国某人善于做帽子,妻子善于织鞋子,如果迁徙到东南的越国就会陷入大的困境之中。凭他们所擅长的技艺而来到不需要的地方,就像把荷花栽到山上,而把火种收藏在水井之中。拿着钓钩上山,举着斧头来到深渊,想要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就非常困难了。驾着车子到越国去,乘着木筏到北方胡地,想要不穷困,是不可能的。

楚王有白猿,王自射之,则搏矢而熙(1);使养由其射之(2),始调弓矫矢(3),未发而猿拥柱号矣,有先中中者也(4)。

呙氏之璧(5),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时与不时。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6)。

人有昆弟相分者,无量(7),而众称义焉。夫唯无量,故不可得而量也。

【注释】

(1)熙:通“嬉”,嬉戏。按,此则载于《庄子·徐无鬼》、《吕览·博志》。

(2)养由其:春秋楚大夫,善射,能百步穿杨。

(3)矫:纠正。

(4)“有先中”句:高诱注:有先未中必中之征,精相动也。按,事载《吕览·博志》,亦见《说苑·尊贤》等。

(5)呙:通“和”。

(6)“君形”句:高诱注:生气者,人形之君,规画人形,无有生气,故曰“君形亡”。按,君形,主宰形体的东西,即“神”。

(7)无量:多不可计。

【译文】

楚王庭中有一个白猿,国王亲自射它,便抓着箭杆而嬉戏;命养由其去射它,开始调整弓箭,没有射出而白猿就已经抱着树干号哭,已经具有虽未射但是必定能射中的征兆。

呙氏之美玉,夏后氏之璜,拱手来进献,而俱各欢喜;夜里投向人,那么就会招来怨恨,有合时与不合时的区别。

打扮西施的面庞,美丽而不能使人喜欢;描画孟贲的眼睛,硕大而不能使人害怕,这是支配形体生命的生机已经不存在了。

有兄弟几人去分割财产,不计较数量,而众人称誉符合大义。只有无法计量,因此才不能够来计算。

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处使然也。射者使端,钓者使人恭,事使然也(1)。

曰:“杀罢牛可以赎良马之死(2)。”莫之为也。杀牛,必亡之数(3)。以必亡赎不必死,未能行之者矣。

季孙氏劫公家(4),孔子说之,先顺其所为,而后与之入政。曰:“与枉与直(5),如何而不得?与直与枉,勿与遂往(6)。”此所谓同污而异涂者。

【注释】

(1)“登高”六句:亦见于《说苑·说丛》。

(2)罢:通“疲”,疲弱。

(3)“杀牛”二句:高诱注: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之者诛。故曰“必亡之数”。

(4)“季孙氏”几句:高诱注:大夫季桓子斯,一曰康子肥。胁定公而专其政。按,季孙氏,鲁大夫,名斯,专鲁政。一说为季康子,名肥。公家,指鲁定公。春秋末鲁君,在位15年。

(5)与:通“举”,选拔。枉:不直,邪恶。

(6)遂:顺。按,引文载于《论语·为政》。

【译文】

登临高丘使人想远望,面临深渊使人想往下看,这是所处的环境使他这样做。射箭的时候使人端正,钓鱼的时候使人恭敬,所从事的事情使他这样。

有人说:“杀掉疲弱的老牛能够换回骏马的死去。”却没有人这样做。杀牛,必定使它死亡。用必定死去的牛,换回不一定死去的马,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鲁季孙氏胁持鲁定公,孔子对此事很高兴,首先顺着季氏,而后和他一起入朝参政。因此人们说:“把不正直的人置于正直的人领导之下,不正直的人怎能不得到益处呢?把正直之人置于不正直之人领导之下,正直的人就不能和不正直的人一同前进。”这就是所说的同是存在不正之人影响,而最终的道路就不一样。

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故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

欲为邪者,必相明正;欲为曲者,必达直。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此以善托其丑(1)。

众议成林,无翼而飞(2);三人成市虎(3),一里挠推(4)。

夫游没者,不求沐浴,已自足其中矣。故食草之兽,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常(5)。

【注释】

(1)“此以善”句:高诱注:托,寄。若丽姬欲杀太子申生,先称之于献公,然后得行其害,此其类也。按,“丽姬”事,见《左传·僖公四年》及九年,《国语·晋语》等。

(2)“众议”二句:高诱注:众人皆议,平地生林,无翼之禽能飞,凡人信之,以为实然。按,载于《战国策·秦三》。

(3)“三人”句:高诱注:三人从市中来,皆言市中有虎。市非虎处,而人信以为有虎,故曰“三人成市虎”。按,载于《战国策·秦三》、《魏二》及《邓析子·转辞》等。

(4)“一里”句:高诱注:一(人)[里]之人皆言能屈椎者,人则信之也。按,挠,通“桡(ráo)”,弯曲。推,《道藏》本作“椎”。《释名·释用器》:“椎,推也。”推,通“椎”。

(5)“故草食”五句:载于《庄子·田子方》。薮(sǒu),湖泽。

【译文】

歪曲多了不允许正直存在,偏邪多了而不允许公正容身。因此人多可以吃掉狼,狼多了那么就会吃掉人。

想走邪路的人,必定相互表明自己是正派的;想干不正当事情的人,必定相互表示自己的正直。公正之道没有树立起来,而私欲能得到限制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就是丽姬之类用自己的美好面孔却寄托了害人的丑行。

众多的议论就像平地能生出树林,不用长翅膀也能散布到四方;三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一里之人说椎子能弯曲,其他人便会信以为真。

游泳的人,不要求沐浴,自己在水中遨游已足够了。因此吃草的野兽,不担心更换湖泽;水中的动物,不担心改换水域,实行小的变动不会改变固有的习惯。

信有非礼而失礼(1)。尾生死其梁拄之下,此信之非者(2);孔氏不丧出母,此礼之失者(3)。

曾子立孝(4),不过胜母之闾(5)。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6)。曾子立廉(7),不饮盗泉(8)。所谓养志者也(9)。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10),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11),故圣人见霜而知冰。

【注释】

(1)“信有”句: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作“信有非而礼有失”。

(2)“尾生”二句:高诱注:尾生,鲁人,与妇人私期桥梁之下,故尊其誓,水至不去,没溺而死,故曰“信之非”也。按,事载《庄子·盗跖》。拄,通“柱”。《道藏》本作“柱”。

(3)“孔氏”二句:高诱注:孔氏,子上,名白,仲尼曾孙,孔伋(jí)之子。后出子白之母,卒于外。按,事见《礼记·檀弓》。出母,指被父休弃的生母。

(4)立孝:《文选·吴季重〈答东阿王书〉》李善注引《淮南子》:“曾子至孝,不过胜母里。”按,“曾子”条,亦载于《新序·杂事》三、《说苑·说丛》等。

(5)胜母:古地名。

(6)“墨子”二句:亦载于《新序·杂事》三等。

(7)“曾子”句:《尸子》、《说苑·说丛》、《论衡·问孔》、《新序·节士》等载为“孔子”事,知“曾子”误。

(8)盗泉:古泉名,在山东泗水。

(9)养志:涵养高尚的情操和志趣。

(10)唏(xī):叹息。按,事载《韩非子·喻老》、《说林》上,已见《缪称训》。

(11) 偶人:土木制成的人像。按,载于《孟子·梁惠王上》,亦见于《论衡·薄葬》。

【译文】

信约有不可推行而礼节也有失败的地方。尾生淹死在桥柱之下,这是信约不可推行的地方;孔子曾孙子上不为休弃的生母守孝,这是礼节的失败。

曾子建立孝道,不经过名为胜母的里巷。墨子非难音乐,不进入朝歌的大门。孔子提倡廉洁,不喝名为盗泉的水。这是所说的涵养高尚的人。

商纣王造了象牙筷子而箕子叹息,鲁国用木偶人殉葬而孔子哀叹,因为圣人看见寒霜而知道冰雪即将来临。

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今被甲者,以备矢之至,若使人必知所集,则悬一札而已矣(1)。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虑(2),卒然不戒而至,故圣人畜道以待时(3)。

屯犁牛(4),既犐以(5),决鼻而羁(6),生子而牺(7),尸祝斋戒(8),以沉诸河(9),河伯岂羞其所从出(10),辞而不享哉?

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11)。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呙氏之璧,不若得事之所适。

【注释】

(1)札(zhá):指铠甲上的金属片。

(2)不可虑:《文子·上德》作“不可预虑”。

(3)“故圣人”句:高诱注:道能均化,无不禀受,故圣人畜养以待时,时至而应,若武王伐纣也。

(4)(kūn)屯:丑牛的样子。犁牛:不纯色的牛。

(5)犐(kē):无角牛。(duǒ):无尾牛。

(6)决鼻:即穿鼻。决,北宋本原作“泱”。《道藏》本作“决”。据正。

(7)牺:用作宗庙祭祀的毛色纯一的牛。

(8)尸:指代表死者受祭祀的活人。祝:祭祀时司祭礼的男巫。

(9)沉:古代祭水神的仪式。因向水中投设祭品而得名。

(10)河伯:黄河之神。

(11) “得万”二句:高诱注:当,谓明天时地利,知人之言,可以不战屈人之兵。

【译文】

有鸟儿将要飞来,张开罗网来等待它。得到鸟儿的,仅仅是罗网中的一个网眼罢了。现在只制造一个网眼的网,那么便没有机会得到鸟儿了。现在士兵穿上铠甲,是用来防备利箭射中的,如果让人知道箭所射中的地方,那么悬挂一个甲片就可以了。有些事情事前不能够规划好,有的事情也不能够提前估计到,有时会突然在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到来,因此圣人蓄养道德以等待时机。

丑陋而又毛色不纯的牛,既秃角又无尾,但还要穿上鼻子牵着它,生下小牛作为牺牲,尸祝斋戒数日,然后把小牛沉入河中,求得吉祥,难道河神因为它的出身而感到耻辱,推辞而不享用吗?

得到万人之多的士卒,不如得到适当的一句话,因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得到隋侯的宝珠,不如得到事情所产生的缘由。获得和氏之璧,不如得到事情的适宜的结局。

撰良马者(1),非以逐狐狸(2),将以射麋鹿;砥利剑者,非以斩缟衣,将以断兕犀。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乡者其人(3)。

见弹而求鸮炙(4),见卵而求晨夜(5),见而求成布(6),虽其理哉,亦不病暮(7)。

象解其牙,不憎人之利之也;死而弃其招箦(8),不怨人取之。人能以所不利利人(9),则可。

狂者东走(10),逐者亦东走,东走则同,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者则异。故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通于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

【注释】

(1)撰:通“选”,选择。

(2)逐:北宋本原作“遂”。《道藏》本作“逐”。据正。

(3)“故高山”三句:高诱注:言有高山,我仰而止之;人有大行,我则而行之。故曰“乡者其人”也。按,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止,之。景行,大道。喻光明的品行。乡,通“向”。语出《诗·小雅·车辖》。又载于《晏子春秋·问下》、《史记·孔子世家赞》等。

(4)“见弹”句:高诱注:弹可以弹鸮(xiāo)鸟,而我因望其求炙也。按,鸮,猫头鹰类动物。

(5)“见卵”句:高诱注: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见其卵,因望其夜鸣,故曰“求晨夜”。按,“见弹”二句化自《庄子·齐物论》。

(6)(fén):粗麻,可织布。

(7)病:患、嫌。暮:迟。

(8)招箦(zé):床上垫塞架柱的方形小木。又指床。招,通“柖(shào)”,指床。箦,床上的垫木。

(9)“人能以”句:高诱注:“所不利”,若子罕不利玉人之宝。利,若玉人自得玉以为宝。故曰“可”也。

(10)“狂者”几句:载于《韩非子·说林上》。亦载于《金楼子·杂记》。

【译文】

挑选良马的目的,不是用来追赶狐狸,而是用来射杀麋鹿;砥砺利剑的目的,不是用来砍断细绢做成的衣服,而是用来斩杀兕犀。因此高山是令人仰望的,大道是让人前行的,向着这方面努力是品德高尚的人。

看见弹弓就想吃到烤鸮肉,看到鸡蛋就想让它打鸣,看到就要求它织成布,即使它的道理是正确的,所说的也是太早了。

大象脱掉它的牙齿,不憎恨别人得到它;人死后抛弃的床铺,不埋怨别人拿走它。子罕能够用自己不认为是宝的美玉而让玉人受利,则是可取的。

神经错乱的人向东走,追赶的人也向东走,向东走的方向是相同的,但是东走的原因是不同的。落水者沉入水中,拯救的人也扑向水中,进入水中是相同的,但是入水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圣人把死生看成是相同的,愚蠢的人也把死生看成是相同的。圣人的同生死,是通达了命运的道理;愚蠢的人的同生死,是不知道利害所在的地方。

徐偃王以仁义亡国(1),国亡者非必仁义。比干以忠靡其体(2),被诛者非必忠也。故寒者“颤”,惧者亦“颤”,此同名而异实。

明月之珠,出于蛖蜄(3);周之简圭,生于垢石(4);大蔡神龟(5),出于沟壑。

万乘之主(6),冠锱锤之冠,履百金之车。牛皮为鼓,正三军之众。

欲学歌讴者,必先徵羽乐风(7);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8)。此皆学其所不学,而欲至其所欲学者。

【注释】

(1)徐偃王:春秋时代徐国国君。行仁义。楚庄王灭之。《史记》载为周穆王时代人。

(2)比干:商纣王叔父,谏纣,被挖心而死。《淮南子》中凡11见。靡(mí):碎。

(3)“明月”二句:高诱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蛖中。按,蛖蜄(bànɡ shèn),即蚌蛤(ɡé)。

(4)“周之”二句:高诱注:简圭,大圭,美玉,生于石中,故曰“生于垢石”。按,简,大。圭,上圆下方的玉器。

(5)大蔡:大龟名。亦是地名,周初封国,在今河南上蔡一带。

(6)“万乘”三句:高诱注:六铢(zhū)曰锱(zī),八铢为锤(chuí),言贾直少。物有贱而在上,有贵而在下。

(7)乐风:高诱注:乐风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曰“风”也。按,乐风,指音乐的教化作用。

(8)必先:王念孙《读书杂志》:《北堂书钞·乐部》一、《艺文类聚·乐部》一、《太平御览·乐部》三引此,无“必先”二字。《阳阿》:楚歌曲名。又古之名倡。《采菱》:楚声歌曲名。见于《楚辞·招魂》、《大招》。

【译文】

徐偃王因为仁义而使自己国家灭亡,但是国家灭亡的原因不一定在仁义。比干因为忠直而被诛,而被杀的人不一定都是忠直之士。因此受寒的人打颤,害怕的人也打颤,这是名称相同而内容不同。

明月之珠,出于蚌蛤之内;周代的大圭,产于粗石之中;大蔡神龟,出于沟壑之内。

万乘的天子,头上戴的虽然是价值很轻的帽子,但是脚可以踏上价值百金的车子。牛皮做成战鼓,可以整肃三军部队。

想要学习唱歌的,必定要先学习五音和音乐的教化意义;要想达到优美和谐的音调,首先学习《阳阿》、《采菱》。这些都是学习他们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基础技能,从而才能达到想要学习高妙音乐的目的。

耀蝉者(1),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在芳其饵。明其火者,所以耀而至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2)。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好弋者先具缴与矰(3),好鱼者先具罟与罘(4),未有无其具而得其利。

遗人马而解其羁,遗人车而税其(5)。所爱者少,而所亡者多。故里人谚曰:“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6)。”

【注释】

(1)耀(yào)蝉:古代南方夜间明火捕蝉之法。喻人主招致贤士必先自明其德。事载《吕览·期贤》、《荀子·致仕》等。

(2)“明其火”四句:高诱注:明火香饵,则蝉、鱼至。以言治国明其德,美其政,天下之人如蝉、鱼归明火香饵也。

(3)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矰(zènɡ):短箭。

(4)罟(ɡǔ):捕鱼网。罘(fú):高诱注:细网。庄逵吉本作“罛(ɡǔ)”。义同。

(5)遗(wèi):赠与。税:通“脱”,解下。(yǐ):即车衡上穿过缰绳的大环。

(6)“烹牛”二句:高诱注:烹羹(ɡēnɡ)不与盐,不成羹,故曰“败所为”。

【译文】

捕蝉的人,务求使火明亮;钓鱼的人,力求使钓饵芳香。使火明亮的目的,以便照耀而使蝉飞来;使钓饵芳香的目的,是用来引诱鱼上钩。

想让鱼游来必须首先沟通水路,想让鸟来栖息应该首先多种树。水聚积了鱼才多,树木茂盛鸟儿就会聚集。喜欢射猎的人首先要准备好细绳和短箭,爱好捕鱼的人首先要预备好大网和小网,没有见到用具不足而能得到利益的。

赠送给别人马匹而解下它的马笼头,送给人车子而去掉穿缰绳的大环。所吝惜的东西尽管很少,但是所失去的东西必然很多。因此乡里俗谚说:“烧牛肉而舍不得放盐,所做的食物是失败的。”

桀有得事(1),尧有遗道(2),嫫母有所美(3),西施有所丑(4)。故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

琬琰之玉(5),在洿泥之中(6),虽廉者弗释(7);弊箄甑瓾(8),在袇茵之上(9),虽贪者不搏(10)。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11)。

春贷秋赋,民皆欣;春赋秋贷,众皆怨。得失同,喜怒为别,其时异也。

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猿赐者,非负而缘木,纵之其所而已(12)。

【注释】

(1)“桀有”句:高诱注:谓知作瓦以盖屋,遗后世也。

(2)“尧有”句:高诱注:遗,失。谓不能放四凶,用十六相是也。一说:不传丹朱而禅舜天下,有不慈之名,故曰“有遗道”也。按,四凶,《书·舜典》指共工、兜、三苗、鲧。十六相,指十六个有才能的大臣。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3)嫫(mó)母:古代丑女,但品行端正,故曰“有所美”。一说为黄帝妻。

(4)西施:古越国美女。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虽容仪光艳,未必贞正,故曰“有所丑”。

(5)琬琰(wǎn yǎn):美玉。

(6)洿泥:污泥。

(7)释:舍弃。

(8)箄:当作“箅(bì)”,覆盖甑底的竹席。甑(zènɡ):古代做饭用的陶器。瓾(wā):高诱注:甑带。按,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是“(wā)”的讹字。

(9)袇:当作“旃(zhān)”,通“毡”,旃茵,毡褥。

(10)搏:取。

(11) “美之”六句:高诱注:“世不能贱”者,喻贤者在下位卑污之处;“世不能贵”者,喻小人在上位高显之处。

(12)“纵之”句:高诱注:喻为政,官方定物,能文者居文官,能武者居武官,故曰“纵之其利而已”也。按,《文子·上德》作“纵之所利而已”。

【译文】

夏桀作瓦这是值得肯定的,尧有欠缺的地方,嫫母有美好的德行,西施也有丑陋的地方。因此亡国的法律中,有能够照着实行的;治理得好的国家的习俗,也有不能推行的。

琬琰这样的美玉,放在污泥之中,即使是清廉的人也不会放弃;破烂的盖席和陶甑甑带,放到毡褥之上,即使是贪财的人也不会拾取。贤者所处的地方,即使是在污秽屈辱之处,世人也不能认为他卑贱;小人所在的地方,即使是处于高显之处,世人也不能认为他高贵。

春天饥荒时借出粮食,秋天丰收时收取赋税,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如果在春天饥荒时收赋税,秋季丰收时借出粮食,众人都会怨恨。得失相同,喜怒却根本不同,这是由于它的时机不同而造成的。

对鱼施加恩德,不是携带它进入深渊;对猿猴赐恩,不是背着它攀援树枝,放开它们而让它回到所生活的地方就行了。

貂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1),故人莫恶于无常行。

有相马而失马者(2),然良马犹在相之中(3)。

今人放烧(4),或操火往益之(5),或接水往救之(6),两者皆未有功,而怨德相去亦远矣。

郢人有买屋栋者(7),求大三围之木,而人予车毂(8),跪而度之,巨虽可,而长不足(9)。

【注释】

(1)粹:纯粹。

(2)失:不知。

(3)“然良马”句:高诱注:良马有夭寿、骨法,非能相不知,故曰“在相之中”。然,北宋本原作“犹”。《道藏》本作“然”。据正。

(4)放:王叔岷《淮南子斠证》:方、放古通。“放烧”犹“方烧”。按,方,正在。

(5)操:北宋本原作“橾”。《道藏》本作“操”。据正。

(6)接:杨树达《淮南子证闻》:“接”字无义,疑假作“唼(shà)”。字或作“啑(shà)”。《一切经音义》卷八引《字书》:“啑,喋(zhá)也,谓以口微吸之也。”按,唼,口含水。

(7)郢(yǐnɡ):在今湖北荆州纪南城。栋:屋中正梁。

(8)毂:车轮中心的圆木。

(9)长:高诱《淮南子注》叙:“以父讳长,故其所著,诸长字皆曰‘脩’。”《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七《居处部》十五、卷九百五十二《木部》一两引,皆作“长”。应作“脩”。

【译文】

毛色不纯的貂皮之裘,不如毛色纯粹的狐皮之裘,因此人们对没有固定行为的人是非常讨厌的。

有相马而不识良马的,但是千里马仍然在相马人的范围之内。

现在有人正在烧荒,有人拿着火把去增加火势,有人用嘴含水去救火,两者都没有效果,但是产生怨恨和恩德的区别是很大的。

楚国郢都有人买造房屋的大梁,需求大三围的木头,而有人给他一个车毂,跪下来去度量,粗细虽然可以,但是长度不够。

蘧伯玉以德化(1),公孙鞅以刑罪(2),所极一也(3)。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4),巫之用糈藉(5),所救钧也。

狸头愈鼠(6),鸡头已瘘(7),虻散积血(8),斫木愈龋(9),此类之推者也(10)。膏之杀鳖(11),鹊矢中蝟(12),烂灰生蝇(13),漆见蟹而不干,此类之不推者也。推与不推,若非而是,若是而非,孰能通其微?

天下无粹白狐(14),而有粹白之裘,掇之众白也(15)。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必食其蹠数十而后足(16)。

【注释】

(1)“蘧(qú)伯玉”句: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赵简子将伐卫,使史默往视之,曰“蘧伯玉为政,未可以加兵”。故曰“德化”也。按,亦见《主术训》。

(2)“公孙鞅”句:高诱注:卫公子叔痤(cuó)之子,自魏奔秦,相孝公,制相坐法,故曰“以刑罪”。秦封为商君,因曰商鞅。

(3)极:达到。

(4)针石:针,指古代治病用的骨针、竹针、石针等。石,指砭(biān)石,以石刺病。

(5)糈(xǔ):祭神用的精米。藉(jiè):指菅、茅之类的野草。

(6)狸头:指狸猫之头。鼠:指鼠瘘(lòu),也叫瘰疠(luǒ lì)。

(7)鸡头:一年生水生植物的果实,又叫芡实、鸡头米。瘘:恶疮。

(8)虻:牛虻、木虻之类。积血:淤血。

(9)斫木:即啄木鸟。龋(qǔ):即蛀齿。

(10)类:物类。

(11) 膏:液体状油脂。

(12)矢:粪便。中(zhònɡ):杀。

(13)蝇:北宋本原作“绳”。《道藏》本作“蝇”。据正。

(14)粹白狐:《吕览·用众》作“粹白之狐”。

(15)掇(duō):拾取。

(16)蹠(zhí):鸡足踵。喻学取道众多。按,“天下”至“而后足”,化自《吕览·用众》。“十”,《用众》作“千”。

【译文】

蘧伯玉用大德感化了邻国,公孙鞅因滥施刑罚而获罪,他们达到极点都是一致的。病人躺在席子上,医生用针石去扎,女巫用糈藉去求神,用来救人的目的是一样的。

狸猫的头可以治疗鼠瘘,鸡头米能治愈恶瘘,牛虻可以消散积血,啄木鸟可以治疗龋齿,这是物类之间互相推度的例子。油膏能杀死鳖,鹊粪能杀死刺猬,腐烂的木灰能生出苍蝇,清漆遇到蟹而不能干燥,这是物类之间不能推度的例子。能够推度与不能够推度,像不是而是,像是而不是,谁能通晓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呢?

天下没有纯白之狐,但是却有纯白狐裘,它是取自众狐之身。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必定吃下鸡足踵几十个才能满足。

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1)。物固有以寇适成不逮者(2)。

视方寸于牛,不知其大于羊。总视其体,乃知其大,相去之远。

孕妇见兔而子缺唇,见麋而子四目(3)。

小马大目,不可谓大马;大马之目眇(4),所谓之眇马(5),物固有似然而似不然者。故决指而身死,或断臂而顾活(6),类不可必推。

【注释】

(1)克:截断。

(2)寇:当作“尅”,克,制胜。

(3)子:北宋本原作“不”。刘绩《补注》本作“子”。据正。

(4)眇(miǎo):目盲也。按,“小马”至“眇马”,可与《墨子·小取》相参。

(5)所谓:刘绩《补注》本作“可谓”。

(6)顾:反而。

【译文】

刀便于剃毛,至于用来砍伐大木,没有斧头便不能截断。事物中本来就有以其能胜之力,而恰好在别的地方就变成力所不能及的缺陷。

只看到牛一寸见方的地方,自然不知道它比羊大。总起来看它的形体,才知道它的形体巨大,牛羊大小相距是很远的。

怀孕的女子看到兔子而生下的孩子成为兔唇,看见麋子而生下的孩子有四只眼。

小马大眼睛,不能称作大马;大马的眼睛瞎了,可以叫做瞎马,万物中本来就有像这样而不是这样的。因此有的断了手指而身体会死去,有的断了臂却能够活下来,物类变化不一定能推度出来。

厉利剑者必以柔砥(1),击钟磬者必以濡木(2),毂强必以弱辐,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故梧桐断角,马氂截玉(3)。

媒但者(4),非学谩他(5),但成而生不信;立慬者(6),非学斗争,慬立而生不让。故君子不入狱,为其伤恩也;不入市,为其侳廉(7)。积不可不慎者也。

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故使止见者(8),乃不见者也;使鼓鸣者,不鸣也。

【注释】

(1)厉:磨砺。柔砥(dǐ):柔石。砥,石。

(2)濡(rú)木:即柔木。濡,柔。

(3)氂(máo):尾巴。北宋本原作“釐”。《道藏辑要》本作“氂”。据正。

(4)但:通“诞”,欺骗。

(5)谩(mán)他:刘绩《补注》本作“谩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他”与“(tuó)”同。谩,诈欺也。按,谩,欺诳。,欺骗。

(6)立慬(qín):立勇以示威。慬,勇。

(7)侳:通“剉(zuò)”,羞辱。

(8)止见者:于大成《说山校释》:“止”当作“目”,萧江声、陶鸿庆已校正。

【译文】

磨利剑必须用沾湿的柔石,敲钟磬必须用软木,车毂强硬的必定要用弱辐,两样坚固的东西不能相互协调,两个强大的东西不能互相服帖。所以梧桐可以割断牛角,马尾巴可以截断玉石。

做媒妁行骗的人,不一定是要学骗人的,但欺骗成功就产生了不信任;树立勇武精神的人,不是要学争斗,但勇武树立就会产生不谦让。因此君子不入狱中,因为它会挫伤恩德;不入市场,因为它会有辱廉洁。积累恩德不能不谨慎啊。

跑步虽不用手,但若捆住手,就不能跑得快;鸟飞行不用尾巴,但屈起尾巴,就不能飞得很远。物品之所以具有一定功用,必定依赖没有功用的部分。因此能够使眼睛看见的东西,乃是不能看见的部分;能使鼓发出声响的地方,乃是自身不发声响的部分。

尝一脔肉(1),知一镬之味(2);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3),以小明大(4)。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5)。

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下。

足蹍地而为迹(6),暴行而为影(7),此易而难。

庄王诛里史,孙叔敖制冠浣衣(8);文公弃荏席后霉黑,咎犯辞归(9)。故桑叶洛而长年悲也(10)。

【注释】

(1)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2)镬(huò):古代无足的大锅。

(3)“悬羽”二句:高诱注: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按,此为古代测量湿度的方法。类似今天平的原理。

(4)明:北宋本原作“朋”。《道藏》本作“明”。据正。

(5)“睹瓶中”三句:亦载于《兵略训》。论,知。

(6)“足蹍(niǎn)地”三句:高诱注:蹍,履(lǚ)。履地迹自成,行日中影自生,是其易。使迹正影直,是其难也。按,蹍,踩。

(7)暴(pù):日照。

(8)“庄王”二句:高诱注:里史,佞臣。恶人死,叔敖自知当见用,故制冠浣(huàn)衣。按,庄王,楚庄王。里史,楚佞臣。孙叔敖,楚令尹。浣,洗。

(9)“文公”二句:高诱注:晋文弃其卧席之下霉黑者,咎犯感其捐旧物,因曰:“臣从君周旋,臣之罪多矣,臣犹自知之,况君乎?请从此亡。”故曰“辞归”。按,荏(rěn)席,荏草做的席子。咎(jiù)犯,晋文公重耳之舅。曾随文公流亡19年。后辅佐晋文公称霸。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亦见《说苑·复恩》、《论衡·感类》等。

(10)洛:《道藏》本作“落”。长(zhǎnɡ):年长。

【译文】

品尝一小块肉,可以知道一锅菜肴的味道;在平衡物两边悬挂羽毛和木炭,可以测定天气湿度变化情况,这是用小的事物来说明大的内容。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一年内的时间将要到头了;看见瓶子中的结冰情况,就知道天下的寒冷变化,这是用近处推知远处发生的变化。

三个人并着肩膀,不能从门户出去;一个个人鱼贯相随,可以通达天下。

想脚踩到地下使足迹平正,在日光下行走而使影子正直,这是看起来容易做到而实际很难的事。

楚庄王杀了佞臣里史,于是孙叔敖裁制帽子洗好衣服,准备去任令尹;晋文公抛弃荏席,让面目霉黑的流亡者随后返国,于是咎犯要求辞归乡里。因此见到桑树落叶而年长的人心里悲伤。

鼎错日用而不足贵(1),周鼎不爨而不可贱(2),物固有以不用而为有用者。地平则水不流,重钧则衡不倾(3),物之尤必有所感(4)。物固有以不用为大用者(5)。

先倮而浴则可,以浴而倮则不可。先祭而后飨则可(6),先飨而后祭则不可。物之先后,各有所宜也。

祭之日而言狗生(7),取妇夕而言衰麻,置酒之日而言上冢,渡江、河而言阳侯之波(8)。

【注释】

(1)“鼎错”句:高诱注:错,小鼎,虽日见用,不能和五味,故“不足贵”。按,疑“错”当为“(huì)”。

(2)“周鼎”句:高诱注:周家大鼎,不日炊火以休味,而能和味,故曰“不可贱”。按,爨(cuàn),烧火做饭。休,庄逵吉本注文作“供”。

(3)倾:倾斜。

(4)“物之尤”句:高诱注:尤,过。轻重则衡低卬,故曰“必有所感”。按,尤,过失。

(5)“物固”句:高诱注:衡行物,物所不用,然用之,乃知物之轻重。故曰“以不用为大用”也。

(6)飨(xiǎnɡ):食。

(7)狗生:杨树达《淮南子证闻》:“狗生”乃詈(lì)人之辞。“狗生”犹言“畜产”也。

(8)“渡江、河”句:高诱注:阳陵国侯溺死,其神能为大波,为人作害,因号阳侯之波。舟人所不欲言。

【译文】

小鼎每天都在使用但是不值得珍贵,周朝大鼎不炊火但不能认为低贱,事物中本来就有把不用而作为有用的,周鼎便是这样。土地平旷那么水便不会流动,重量均等那么秤便不会倾斜,万物的轻重必然都可以用衡器反映出来。事物中常有把不用而作为大用的,衡器就是这样。

先裸体再沐浴则是可以的,已经沐浴再裸体则是不行的。先祭祀而后食用则是可以的,先食用然后再祭祀则是对神灵的不敬。事物的先后次序,各自都有适当的要求。

祭祀的时候说母狗生小狗,娶媳妇的日子说穿戴孝服,置酒宴飨的时候却说上坟,渡江、河时说阳侯的波涛,这些都是不适宜的。

或曰知其且赦也,而多杀人;或曰知其且赦也,而多活人。其望赦同,所利害异。故或吹火而灭(1),所以吹者异也。烹牛以飨其里,而骂其东家母,德不报而见殆(2)。

文王污膺(3),鲍申伛背(4),以成楚国之治;裨谌出郭而知,以成子产之事(5)。

侏儒问径天高于脩人(6),脩人曰:“不知。”曰:“子虽不知,犹近之于我。”故凡问字(7),必于近者。

【注释】

(1)“故或”句:《道藏》本作:“故或吹火而然,或吹火而灭。”疑此有脱文。

(2)而见殆:《道藏》本“而”下有“身”字。殆,危害。

(3)“文王”句:高诱注:文王,楚武王之子熊疵。污膺,陷胸。按,文王,楚文王,春秋楚君,在位13年。污,虚下。膺(yīnɡ):胸。

(4)鲍申:楚相。伛(yǔ)背:驼背。

(5)“裨谌(pí chén)”二句:高诱注:裨谌,郑大夫。谋于野则获,谋于国则否。郑国有难,子产载如野,与议四国之事。故曰“成子产之事”。按,裨谌,春秋郑大夫。善于谋划。子产,春秋郑大夫,郑国执政者。此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6)径:直。王念孙《读书杂志》:“天高”上不当有“径”字,盖衍文也。

(7)字:名、号。《道藏》本作“事”。

【译文】

有人说知道自己将要被赦免了,而要多杀人;有的说知道将要赦免自己,要多使一些人存活。他们要求赦免自己的愿望是相同的,但是造成的利害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有的人吹火而能使火燃烧,有的人吹火而火灭,所用来吹火的方法是不相同的。烹杀牛来招待乡亲,但是却骂起了东家之母,恩惠没有人报答而自身却危险了。

楚文王胸部内陷,鲍申有驼背,但是却成就了楚国的大治;裨谌一出郭便知道治国之策,而助成子产的治政。

侏儒问高个子天有多高,高个子说:“不知道。”侏儒说:“你即使不知道,还是比我要接近一些。”因此询问事情,一定要找同事情相接近的人。

寇难至,躄者告盲者(1),盲者负而走,两人得活,得其所能也。故使盲者语,使躄者走,失其所也。

郢人有鬻其母(2),为请于买者曰:“此母老矣,幸善食之而勿苦。”此行大不义而欲为小义者。

介虫之动以固(3),贞虫之动以毒螫(4),熊罴之动以攫搏(5),兕牛之动以觝触,物莫措其所脩(6),而用其所短也。

治国者若耨田(7),去害苗者而已。今沐者堕发,而犹为之不止,以所去者少,所利者多。

【注释】

(1)躄(bì):两腿瘸。

(2)郢:北宋本原作“邢”。《道藏》本作“郢”。据正。鬻(yù):卖。

(3)介虫:即有甲壳之动物,如龟鳖之属。

(4)“贞虫”句:高诱注:贞虫,细要蜂、蜾蠃(ɡuǒ luǒ)之属。无牝牡之合曰贞,而有毒,故能螫(shì)。按,螫,用毒刺刺人。

(5)攫(jué):抓取。

(6)措:放置。

(7)耨(nòu):除草。

【译文】

强盗来了,瘸子告诉瞎子,瞎子背着他逃走了,两个人都活了下来,各自都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如果使瞎子报信,让瘸子背人逃走,这就失去了各自的长处。

郢都有人卖他的母亲,对买的人请求说:“我的妈妈年纪老了,请好好抚养不让她受苦。”这是干了大的缺德事而却想行一点小义。

龟鳖之类介虫的活动用甲壳,贞虫之类活动用毒刺,熊罴之类活动用搏取,兕牛之类的活动用角牴触,万物中没有弃置它们的长处,而使用它们短处的。

治理国家就像锄田一样,除去有害的莠草罢了。现在洗头的人虽然掉下头发,但还不停止洗头,因为所失掉的头发少,而所得到的好处多。

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1)。擏不正(2),而可以正弓。物固有不正而可以正,不利而可以利(3)。

力贵齐(4),知贵捷。

得之同,遫为上(5);胜之同,迟为下。所以贵镆邪者,以其应物而断割也。靡勿释(6),牛车绝辚(7)。

为孔子之穷于陈、蔡而废六艺(8),则惑(9);为医之不能自治其病,病而不就药,则勃矣(10)。

【注释】

(1)金:指刀剑之类。

(2)擏:通“(qínɡ)”,矫正弓弩的器具。

(3)“物固”二句:高诱注:不正者擏,正者弓也。不利者砥,利者金也。

(4)齐:迅疾。

(5)遫(chì):当作“遬(sù)”,迅疾。遬,古“速”字。

(6)(jī):高诱注:切。杨树达《淮南子证闻》认为“”当读“剀(kǎi)”。《说文》:“剀,摩也。”

(7)辚(lín):高诱注:楚人谓门切为辚,车行其上则断之。按,辚,即门槛。

(8)陈:周初诸侯国,治所在今河南淮阳。蔡:周初国名。在今河南上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惑:北宋本原作“感”。《道藏》本作“惑”。据正。

(10)勃:通“悖”,违背事理。

【译文】

砥石不锋利,但是可以使金属锋利。擏是不正的,但是可以使弓端正。万物中本来就有不正的而可以帮助正的,不锋利的但可以使物锋利。

力量可贵在爆发力,智慧可贵在敏捷。

所得到的东西相同,快速为上策;所取得的胜利相同,迟缓为下策。所以人们珍视镆邪的原因,是因为物体接触它便能立即割断。摩擦不放松,就是牛车过门槛也能使它折断。

因为孔子被围困在陈、蔡而要求废除六艺,就糊涂了;因为当医生的不能自己治疗自己的疾病,因而生病不吃药,那么就是荒谬的了。


第十五卷 兵略训第十七卷 说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