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龙涎香

字数:1896

且说这种龙涎香,是一种十分珍奇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商品,因此,在1791年,有一个南塔开特人科芬船长还为此而受过英国众议院法庭的审问。因为在当时,事实上也可说是直至晚近,龙涎香的真正来源,在学者们看来,正如琥珀一般,还是个问题。虽然龙涎香这个词儿就是法文的灰琥珀的复合词,然而,这两样东西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琥珀虽则可以不时地在海边找到,但也可以在遥远的内陆的土壤里挖到;而龙涎香,则是除了在海上,随便什么地方都找不到的。此外,琥珀是一种质硬、透明、性脆、毫无味道,可以用来作烟斗上的烟嘴、念珠和装饰品的东西;而龙涎香却是质软,呈蜡黄色,非常馥郁,是被大量使用于香料品、香锭、名贵的蜡烛、发粉和香油的东西。土耳其人用它来煮东西,也把龙涎香带到圣地去,如同人们为了同样的目的把乳香带到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去一样。有些酿酒商,还在红葡萄酒里滴它几滴,增加酒香。

那么,谁想得到那些高雅的太太老爷们往自己身上洒上的一滴香精,竟是从一只病鲸的不干不净的肚皮里取出来的呢!然而,事实的确如此。有些人认为龙涎香是大鲸患消化不良症的原因,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这种病症的结果。究竟应该怎样治疗这种消化不良症,倒是很难说得上来,除非是装上三四只小艇的布兰德雷思丸药(1),这才可以像工人炸岩石那样,消除这一大患。

我还忘记说,在这种龙涎香中,还发现有一种质硬、浑圆而像骨板一样的东西,起初斯塔布还当它是水手的裤钮,不过,后来又发现,它原来不过是像搽过香油的乌贼骨那样的东西。

既然这种极其芬芳扑鼻而不朽的龙涎香,竟是从这样腐朽的东西的里边找出来的;难道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吗?

请你想一想《哥林多书》中圣保罗对于朽坏和不朽坏的那种说法吧;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2)同样的,也请想一想巴拉赛尔斯(3)那句关于最好的麝香是什么东西做成的话吧。同时,也请别忘记这一奇怪的事实:一切有异味的东西,如科隆香水,在它们开始制造的阶段,是极其难闻的。

我本来想用上述的颇有兴趣的说法来结束本章,但是我欲罢不能,因为我急于要驳倒世人经常对捕鲸人所作的攻击,这种攻击,按照一种本来就是偏见的看法说来,应该可以说已经被上述那艘法国船的两条大鲸所间接地证实了。虽然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已驳斥过那种把捕鲸这个职业完全看做是一种邋里邋遢、不干不净的污蔑性的诽谤。但是,还有值得反击的事情。人们都说,所有的鲸往往都是气味不佳的。那么,这种可恨的污名又是打哪里来的呢?

我的意见是,关于这,一追溯到二百多年前,第一艘到达伦敦的格陵兰捕鲸船,就了如指掌了。因为那些捕鲸人,不论在当时和现在,都不像南海渔船所经常做的那样,先在海上把油熬好;而是把那些生鲸脂砍成一小块一小块,朝大桶口掷下去后,就那样把它装回家来;由于在那种冰天雪地的海洋中,猎季短促,经常遭到突然而来的猛烈的风暴的打击,没能采取任何其他办法,结果是,一打开船舱,把这些一块块的尸肉卸上格陵兰码头时,就发散出一种类似于为了构筑产科医院的地基,把城里的古坟挖掉后所发出来的味道(4)。

我还不免要这样推测,这种对捕鲸船的恶意攻击,还可以同样地归之于昔时的格陵兰海岸上,有一个叫做斯麦楞堡或者斯迈楞堡的荷兰村庄的缘故,斯迈楞堡这名称也就是曾经被那个博学的福戈·冯·斯拉克(5)用在他那论嗅觉的巨著上(论嗅觉的一本教科书)的一个名称。就那名称的含义上说来(斯迈就是油脂;堡就是腌藏),因为这个村庄,乃是为了使荷兰捕鲸队有个炼油处所而设置的,让他们可以不必把鲸脂拿回荷兰去炼制。在这个庄子上,有许多大灶、油锅和油库,当这种工作全面进行时,当然就发出一种不很好闻的味道了。不过,所有这些做法,都跟南海的捕抹香鲸者完全不同;南海渔船,在四年的航程中,也许花在炼油的工作上还不消五十天,就把船舱里都装足了油,而且按照它装进了桶的情况说来,那些油已差不多是毫无气味了。事实上,不管死鲸活鲸,只要处理得当,鲸决不是一种有臭味的动物;而且捕鲸人也不可能让人家用鼻子一嗅就嗅出来,像中世纪的人,用鼻子在人群里一嗅,就可以把犹太人给侦察出来那样。同时,鲸也确实不可能是不芬芳扑鼻的,因为,一般说来,它的身体如此壮健;有充分的运动;始终过着户外生活;虽则实际上,它很难得过露天生活。我认为,一条抹香鲸的尾巴在水上一甩动,就会发散出一种香气来,犹如一个浑身麝香气味的太太,在暖洋洋的会客室里,沙沙地抖动她的衣服一样。那么,就它的身躯之硕大说来,我将拿什么来比喻抹香鲸的芬芳气味呢?难道不该把它比做那只有着珠宝似的象牙、发散着没药香味、被牵到印度一个城镇去对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敬意的著名大象(6)吗?


(1) 一种烈性泻药。

(2) 见《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5章43节。

(3) 菲·欧·巴拉赛尔斯(1493—1541),原名蒂·波·汤·荷亨海姆,瑞士的炼金家和医生。据说,他说最臭的东西能做出最香的东西,粪便可以提炼出麝香来。

(4) 据百周年纪念版注,匹茨堡的古墓地于1850—1851年间迁移至另一新址。原址造了一个中学,并未建造产科医院,作者在这里只是为了强调以死人的墓地为活人派用场而故意扯上的。

(5) 据百周年纪念版注,这里又是作者对斯哥斯比开的玩笑,斯拉克即斯哥斯比。

(6)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印度君主波鲁斯后,印度各地都出现上述献象情况。


第九十一章 “裴廓德号”遇到“玫瑰蕊号”第九十三章 被摒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