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十一):拿破仑时代 - 台湾幼狮文化译

 第一部 法国大革命
  第一章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法国人民
   政府
  第二章 国民会议(1789.5.4—1791.9.30)
   三级会议
   巴士底狱
   马拉(1789)
   舍弃(1789.8.4—8.5)
   赴凡尔赛(1789.10.5)
   革命的宪政(1790)
   米拉波偿还债务
   赴克伦(1791.6.20)
  第三章 立法会议(1791.10.1—1792.9.20)
   戏剧中的角色
   战争(1792)
   丹东
   大屠杀(1792.9.2—9.6)
  第四章 国民公会(1792.9.21—1795.10.26)
   新共和国
   第二次革命(1793)
   马拉去世(1793.7.13)
   “伟大的公安委员会”(1793)
   恐怖时代(1793.9.17—1794.7.28)
    ·观众的渴望
    ·在各省的恐怖
    ·反宗教战争
    ·大革命吞灭它的后代
   温和派(1794.7.29—1795.10.26)
  第五章 督政府(1795.11.2—1799.11.9)
   新政府
   年轻的拿破仑(1769—1795)
   约瑟芬
   意大利的旋风(1796.3.27—1797.12.5)
   共和历12月18日的政变(1797.9.4)
   东方的幻想(1798.5.19—1799.10.8)
   督政府的没落(1797.9.4—1799.11.9)
   拿破仑之崛起(1799.11.9)
  第六章 大革命下的人生(1789—1799)
   新的阶段
   新道德
    ·道德与法律
    ·性的道德
   风俗
   音乐与戏剧
   艺术家
   科学与哲学
   书籍与作者
   斯塔尔夫人与大革命
   回想
 第二部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
  第一章 英格兰在忙碌
   另一种形式的革命
   基层
   忧郁的科学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第二章 英国的生活
   阶级
   政府
    ·立法
    ·司法
    ·行政
   宗教
   教育
   道德
    ·男人与女人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社会道德
   礼仪
   英国的剧场
   总结
  第三章 英格兰的艺术
   艺术家
   建筑
   自漫画到康斯太布尔
   特纳(1775—1851)
  第四章 英格兰的科学
   进步的通衢
   物理学:拉姆福德和扬
   化学:道尔顿和德维
   生物学:伊拉斯谟·达尔文
   医学:詹纳
  第五章 英国的哲学
   托马斯·潘恩论基督教
   托马斯·潘恩
   1794年元月27日巴黎
   戈德温论正义
   马尔萨斯论人口
   边沁论法律
  第六章 文学之转变
   报纸
   简·奥斯汀(1775—1817)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第七章 湖滨诗人(1770—1805)
   环境
   华兹华斯(1770—1797)
   柯勒律治(1772—1794)
   骚塞(1774—1803)
   柯勒律治(1794—1797)
   三人组合(1797—1798)
   抒情民谣(1798)
   流浪的学人(1798—1799)
   格拉斯米尔的田园生活(1800—1803)
   爱情、劳动、鸦片(1800—1810)
   哲学家柯勒律治(1808—1817)
   华兹华斯的巅峰期(1804—1814)
   高门圣哲(1816—1834)
   论遗世独立派
   骚塞(1803—1843)
   华兹华斯的独白(1815—1850)
  第八章 反叛的诗人[1](1788—1824)
   褪色的污点(1066—1809)
   欧陆大旅行时期之拜伦(1809—1811)
   伦敦之狮时期的拜伦(1811—1814)
   婚姻试验时期的拜伦(1815—1816)
   雪莱的青年时期(1792—1811)
   雪莱的私奔(一)(1811—1812)
   雪莱的私奔(二)(1812—1816)
   拜伦和雪莱的瑞士假期(1816)
   拜伦在威尼斯衰朽(1816—1818)
   雪莱家长(1816—1818)
   雪莱的巅峰时期(1819—1821)
   拜伦的爱情与革命(1818—1821)
   对照
   比萨诗篇(1821—1822)
   雪莱的祭物(1822)
   拜伦的转变(1822—1824)
   生存者
  第九章 英格兰的邻邦(1789—1815)
   苏格兰人
   爱尔兰人
  第十章 皮特、纳尔逊和拿破仑(1789—1812)
   皮特和大革命
   纳尔逊(1758—1804)
   特拉法尔加角(1805)
   英格兰世纪(1806—1812)
 第三部 拿破仑与欧陆
  第一章 伊比利亚半岛[1]
   葡萄牙(1789—1808)
   西班牙(1808)
   亚瑟·韦尔斯利(1769—1807)
   半岛战争:三(1808—1812)
   结果
  第二章 意大利及其征服者(1789—1813)
   1789年的意大利地图
   意大利和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治理下的意大利(1800—1812)
   国王与教皇
   战争之后
   卡诺瓦(1757—1822)
  第三章 奥地利(1780—1812)
   开明的专制君主(1780—1792)
   弗兰茨二世
   梅特涅
   维也纳
   艺术
  第四章 贝多芬(1770—1827)
   在波恩度过的少年时代(1770—1792)
   进步与悲剧(1792—1802)
   英雄的岁月(1803—1809)
   情人
   贝多芬和歌德(1809—1812)
   最后的胜利(1811—1824)
   剧终(1824—1827)
  第五章 日耳曼与拿破仑(1786—1811)
   神圣罗马帝国(1800)
   莱茵邦联(1806)
   拿破仑的日耳曼诸省
   萨克森
   普鲁士:腓特烈的遗产(1786—1787)
   普鲁士的崩溃(1797—1807)
   普鲁士的再生(1807—1812)
  第六章 日耳曼民族(1789—1812)
   经济
   信仰者和怀疑者
   日耳曼的犹太人
   道德
   教育
   科学
   艺术
   音乐
   剧院
   戏剧家
  第七章 日耳曼文学(1789—1815)
   革命与反响
   魏玛
   文学背景
   浪漫的狂喜
   情感之声
   施莱格尔兄弟
  第八章 日耳曼哲学(1789—1815)
   费希特(1762—1814)
    ·激进的费希特
    ·哲学家费希特
    ·爱国的费希特
   谢林(1775—1854)
   黑格尔(1770—1831)
    ·怀疑派者的进展
    ·论理学是形而上学
    ·精神
    ·道德、法律和国家
    ·历史
    ·逝世与酬报
  第九章 大陆边缘各国(1789—1812)
   瑞士
   瑞典
   丹麦
   波兰
   欧洲的土耳其帝国
  第十章 俄国(1796—1812)
   背景
   保罗一世(1796—1801)
   君主的教育
   年轻的沙皇(1801—1804)
   亚历山大治下的犹太人
   俄国的艺术
   俄国文学
   亚历山大和拿破仑(1805—1812)
 第四部 拿破仑的升沉
  第一章 执政府(1799.11.11—1804.5.18)
   新宪法
    ·执政官
    ·部长
    ·宪法的接受
   执政府的战役
   路易
   路易
   改造法国(1802—1803)
    ·拿破仑法典(1801—1804)
    ·1801年之协定
   光荣之路
   大阴谋(1803—1804)
   拿破仑称帝(1804)
  第二章 新帝国(1804—1807)
   加冕(1804.12.2)
   第三同盟(1805)
   拿破仑
   奥斯特利茨之役
   绘制地图者(1806—1807)
   耶拿、埃劳、弗里德兰(1806—1807)
   泰尔西特(1807.6.25—7.9)
  第三章 庞大之领域(1807—1811)
   波拿巴家族
   半岛之战(1807.10.18—1808.8.21)
   冠盖云集爱尔福特(1808.9.27—10.14)
   半岛之战:第二次(1808.10.29—1809.1.16)
   富歇、塔列朗和奥国(1809)
   婚姻和政策(1809—1811)
  第四章 拿破仑其人
   外观
   心智
   性格
   将军
   统治者
   哲学家
  第五章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人(1800—1815)
   经济
   教师
   军人
   道德与风俗
   雷卡米耶夫人
   法国的犹太人
  第六章 拿破仑与艺术
   音乐
   建筑及雕刻等
   画家
   舞台界
  第七章 反对拿破仑的文学
   检查制度
   斯塔尔夫人(1799—1817)
    ·拿破仑的报复
    ·作家
    ·观光客
    ·了解日耳曼
    ·不完美的胜利
   贡斯当(1766—1816)
   贡斯当谨誓
   夏多布里昂(1768—1815)
    ·年轻时代
    ·发展
    ·基督教精神
    ·勒内
    ·夏多布里昂和拿破仑
  第八章 拿破仑时代的科学和哲学
   数学和物理
   医药
   生物学
    ·居维叶(1769—1832)
    ·拉马克(1744—1829)
   保守思想的潮流
  第九章 远征莫斯科(1811—1812)
   大陆封锁
   法国的不景气(1811)
   备战(1811—1812)
   莫斯科之途(1812.6.26—9.14)
   火烧莫斯科
   归途(1812.10.19—11.28)
  第十章 厄尔巴岛(1813—1814)
   柏林
   至布拉格
   莱茵河
   转折点
   至巴黎
   和平
  第十一章 滑铁卢(1814—1815)
   路易十八
   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厄尔巴岛
   不可思议的旅程(1815.3.1—3.20)
   重建
   最后之役
    ·1815年6月15日:比利时
    ·6月16日:李格尼
    ·6月17日:大雨
    ·6月18日,星期日:滑铁卢
  第十二章 圣赫勒拿岛
   第二次逊位(1815.6.22)
   第二次复辟(1815.7.7)
   投降(1815.7.4—8.8)
   拿破仑
  第十三章 结束
   圣赫勒拿岛
   哈德逊·洛爵士
   了不起的伙伴
   了不起的独裁者
   最后的战斗
  第十四章 总结
   家庭
   回家、回国
   回顾
 结论 历史的教训
  第一章 踌躇
  第二章 历史与地球
  第三章 生物学与历史
  第四章 种族与历史
  第五章 性格与历史
  第六章 道德与历史
  第七章 宗教与历史
  第八章 经济与历史
  第九章 社会主义与历史
  第十章 政府与历史
  第十一章 历史与战争
  第十二章 成长与衰退
  第十三章 真有进步吗?

版权信息

字数:858千字

作者:威尔·杜兰特夫妇

译者: 台湾幼狮文化

致读者

“迄至20世纪中叶,”《大英百科全书》第16卷第10页记载说,“有关拿破仑(Napoleon)的文献已超过10万卷。”何故还要锦上添花?除了说自1968年起,死神一再忽视我们,让我们被动地活着,无奈地阅读外,我们提不出更好的理由。我们渐渐厌倦这种平淡无聊和出奇悠闲的日子。为了使我们的日子有目标和有计划,我们决定将我们最喜爱的整合历史的写作法,运用到1789年到1815年的拿破仑世纪上去——将那27年欧洲文明值得回味的各方面编织成一则故事:包括政治家才干、战争、经济、道德、礼仪、宗教、科学、医药、哲学、文学、戏剧、音乐和艺术;把这些当做一部电影的组成元素来观赏,当做一出戏剧中之交互影响的场景去审视。我们将看到: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下令逮捕作家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Laurent)和神秘家夏洛特·科黛(Charlotte Corday)步上断头台;海军上将纳尔逊(Viscont Nelson)把汉密尔顿夫人(Lady Emma Hamilton)当做情妇;歌德(Johann Goethe)从“瓦尔密战役”(The Battle of Valmy)预测其后一世纪之历史事件;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热衷于法国大革命;拜伦(George Byron)挚爱希腊;雪莱(Perey Bysshe Shelley)对牛津的主教和教师(dons)讲解无神论;拿破仑力挫诸王并监禁一位教皇,捉弄医生和哲学家,带了近50名学者和科学家去征服埃及,遗失了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为一位国王所作之英雄交响曲,与塔尔玛(Francois-Joseph Talma)论戏剧,与大卫(Jacques-Louis David)论绘画,与卡诺瓦(Antonio Canova)论雕刻,与维兰德(Heinrich Otto Wieland)论历史,与歌德(Johann Goethe)论文学,以及与可略取的却不易征服的斯塔尔夫人(Germaine de Staël)缠斗了15年。这些美妙场景将我们从懒散的耄耋垂暮之年中惊醒,毫无瞻顾地再回到我们的业余学术研究上去,用史笔去勾勒那个骚动而多事的世纪并使之成为一幕活剧。但是我们该不该承认呢?——我们自青年时期起,就已对拿破仑怀有一份不可捉摸的兴趣,认为他不止是战争贩子和独裁者,并且也是一位绝少被虚饰蒙骗的哲学家,一位不断从群众与个人方面去研讨人性的心理学家。我们中有一人,于1921年内,也曾十分贸然地就拿破仑作过10次讲演。对拿破仑,我们已做了60年的资料搜集工作,所以,过去我们随便选点资料即可编成几本书的,而现在这些资料都被宣告死刑了。

因此,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卷,是耗一生时间,经5年辛苦经营而成的。这本书就整个篇幅来看嫌长,而就各部分来看,则又嫌简短,盖惟恐死神随时会叫我们歇手。我们出版这卷,不是为专家学者出的——他们从本书中所获无多——而是为我们的朋友出的。这些朋友,不管他们在何处,多年来他们一直耐心地关怀着我们,而且,他们或者也可从中发现一点瞬间的光芒或欢愉的幻景。

威尔·杜兰特

艾丽儿·杜兰特

注意事项

一、人物生卒年代附志于索引中。

二、节文中的斜体字,除非别有说明,都非我们所写而是原有的。

三、以1965年美元为标准,我们就本卷中提到的通货,提供如后的兑换计算等值。

carolin,$22.50 groschen,$1.25 mark,$1.25

cigliato,$1.25 guilder,$5.25 penny,$0.10

crown,$6.25 guinea,$26.25 pistob,$25.00

doppio,$25.00 gulden,$5.25 reale,$0.25

ducat,$6.25 kreutzer,$2.50 ruble,$10.00

écu,$3.75 lira,$1.25 rupee,$4.00

florin,$6.25 livre,$1.25 shilling,$1.25

franc,$1.25 louis d'or,$25.00 sol,$.05

sou,$0.05 thaler,$5.00

四、艺术品所在地,不在内文中指出时,则附志于注中。收藏这些艺术品的城市名称,指其著名之美术馆,如: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

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smuseum)

波洛尼亚——美术学院(Accamedia di Belle Arti)

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辛辛那提——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Institute of Art)

底特律——艺术学院(Instiute of Art)

德累斯顿——画廊(Gemälde-Galerie)

达利奇(Dulwich)——学院画廊(College Gallery)

爱丁堡——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法兰克福——市立美术学院(Stadelsches Kunstinstitut)

日内瓦——艺术史博物馆(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海牙——莫瑞泰斯博物馆(Mauritshuis Museum)

堪萨斯城——纳尔逊画廊(Nelson Gallery)

列宁格勒——珍藏馆(Hermitage)

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Prado Museum)

米兰——布雷拉画廊(Brera)

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圣马力诺——亨廷顿(Huntington)艺术陈列馆

维也那——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华盛顿——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第一部 法国大革命

第二部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

第三部 拿破仑与欧陆

第四部 拿破仑的升沉

结论 历史的教训


这是第一篇第一部 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