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日耳曼哲学(1789—1815)

字数:313

我们现在研究康德及其后继者的理想主义哲学遭遇到双重障碍:一是我们现在对“理想”(ideal)一词的先入为主观念乃是指德行优越;另外,在科学与工业的时代里,我们习于只想到我们认知的事物,而极少想到认知本身的过程。在希腊哲学中,不同的派别各有源头,如德谟克利特以原子为出发点,而柏拉图则以思想为起点。在现代哲学中,培根强调世界的知识,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从思考的自我着手,霍布斯(Hobbes,1588—1679)将万物归纳为物质,贝克莱将万物归纳为精神。康德主张哲学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思想形成的过程,此点构成了日耳曼哲学的特色。他承认外在客体的实在性,但坚持我们永不能客观地认识外在客体,因为我们认识外在客体乃是靠认知的器官及认知的过程方转变成思想。因此,哲学的“理想主义”主张除思想外,万物皆不为我们所知,所以,物质是一种精神的形式。[1]

费希特(1762—1814)

谢林(1775—1854)

黑格尔(1770—1831)


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176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