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当邓小平1977年夏天恢复工作时,为了签订一个加强中日关系基础的条约而进行的谈判已经拖延多年,其中关键的症结是日本不愿接受中方将反霸权条款写入其中的要求,该条款规定两国同意不谋求在该地区称霸,也反对任何其他寻求称霸的国家。[10-1]中方谈判人员想让日本进一步疏远苏联,他们清楚这个反霸权条款会激怒苏联。1976年9月一名苏联飞行员驾战机叛逃到北海道,日本人和美国人一起分析了飞机的性能,并且拒绝将其归还苏联,从而导致日苏关系的恶化。不过,日本是一个贸易国家,当时它在境外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有限,所以尽量避免与任何国家全面对抗,尤其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它不想跟一个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对抗。
中方最初提议两国政府通过谈判签订一个和平条约,但日方回答说,它已在1952年与代表中国政府的蒋介石签订过《中日和约》。于是中国又提出建议,就像日本和其他许多国家所做的那样,两国签订一个和平友好条约。但是直到1977年这一思路仍未解决问题。田中角荣的继任者三木武夫首相和1976年12月取代他的福田赳夫首相都作出过努力,但日本右翼民族主义者拒绝与立场坚定的中方妥协。无论在国内和国外事务上,邓小平都对慢吞吞的民主议事过程感到不耐烦,他希望迅速解决问题。不过尽管日本人有国内政治的麻烦,他仍然和他们保持着交往。
双方仍在僵持不下时,邓小平于1977年9月和10月分别接待了一些来访的日本政界领袖,中方认为他们对中国抱有同情,这些人中包括二阶堂进和河野洋平。邓与他们探讨了达成条约的可能性。[10-2]同时,日本国内的各种商业团体和地方社团热心于增加对华交往,也在游说以更灵活的方式签订这样一份条约。[10-3]前财政大臣福田赳夫是个聪明的前大藏省官员,曾经提出过由日本向东南亚邻国提供援助的“福田原则”,因而得到其他亚洲领导人的赞扬。福田在1977年11月28日组阁时任命园田直担任外相。作为中国的“老朋友”,园田直是最有可能与中国签订条约的官员。[10-4]福田赳夫鼓励园田直与中国外长黄华举行谈判,早日解决阻碍签约的争议。[10-5]
从1977年末到1978年7月中旬,中日双方几乎不间断地举行了数轮有关条约细节的谈判,但反霸权的条款仍然是主要症结。1978年3月谈判出现了进展的迹象,日本似乎愿意接受一个稍作修改、措辞更为谨慎的说法。[10-6]日方认为,如果写入一个缓和语气的条款,说明条约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苏联也许能够容忍。
1978年7月21日,在邓小平引导下正式谈判开始,双方举行了第一轮会谈。整个谈判总共进行了14轮。在随后的几轮谈判中,双方交换了若干次条约的修改稿。8月初的时候在北京的日方谈判人员已经充分相信,中国会在缓和条款语气上作出让步,于是园田直亲赴北京加入了谈判。后来据日本外务省条约局副局长东乡和彦说,邓小平显然已经作出“政治决定”,当黄华外长接受了日方的措辞时,“我们非常高兴,我在桌子下面和我的上司紧紧握了一下手”。采用缓和语气的反霸权条款措辞如下:“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10-7]该条约于8月12日在北京由黄华和园田直签署。[10-8]
经过八个多月的谈判后,邓小平为何突然决定打破外交僵局,同意日本把语气缓和的条款写入条约?一方面是由于邓确实急于搞现代化,但当时与越南发生冲突的前景也使加速谈判变得更为迫切。此前两周的7月3日,中国政府宣佈从越南撤回全部中国顾问。当时邓小平感到越南很有可能入侵柬埔寨,此事一旦发生,中国就要被迫作出反应。为了不让苏联插手,邓小平希望尽快加强与日本和美国这两个重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出所料,苏联因这一条约而对日本感到不快,但是因为有缓和语气的条款,苏联容忍了它。[10-9]
这个和平友好条约并不需要中国高层领导人亲临日本参加签订仪式。不过对田中角荣1972年的访华,本应有一位中国高层领导人回访,但六年来还没有哪位中国领导人访问过日本。现在很清楚,邓小平准备出访这个岛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