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字数:1136

[10-1]中国经常提到的“反霸权”一词,最初是由基辛格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见HenryKissinger,“TheChinaConnection,”Time,October1,1979。

[10-2]裴华编:《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页50–54。

[10-3]裴华编:《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页47–50。

[10-4]园田直的回忆见园田直:《世界日本爱》(东京:第三政经研究会,1981),页174–185。

[10-5]黄华对中日关系谈判的记述见HuaHuang,HuangHuaMemoirs(Beijing:ForeignLanguagesPress,2008),pp.308–342.

[10-6]据布热津斯基说,1978年5月他访问北京后在东京停留,给日本人留下的印象是美国赞成“迅速签署条约”。他说,日本此后很快便“同意了条约”。ZbigniewBrzezinski,PowerandPrinciple:MemoirsoftheNationalSecurityAdvisor,1977–1981,rev.ed.(NewYork:Farrar,Straus,Giroux,1985),p.218.日本在3月就决定加快条约的完成,但直到7月才使问题得到解决。5月2日和3日福田赳夫在华盛顿会见万斯和卡特时,也讨论过这些问题。见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65–66。

[10-7]KazuhikoTogo,Japan’sForeignPolicy1945–2003:TheQuestforaProactivePolicy,2nded.(Leiden:Brill,2005),pp.134–135;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80。

[10-8]Chae-JinLee,ChinaandJapan:NewEconomicDiplomacy(Stanford,Calif.:HooverInstitutionPress,1984),pp.26–27.

[10-9]Togo,Japan’sForeignPolicy,pp.134–135.

[10-10]GeorgeR.Packard,EdwinO.ReischauerandtheAmericanDiscoveryofJapa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10).

[10-11]一本讲述邓小平拜会天皇的日本著作十分详细地记录了此事。见永野信利:《天皇と邓小平の握手:実录・日中交涉秘史》天皇与邓小平的握手:日中交涉秘史实录﹞(东京:行政问题研究所,1983)。

[10-12]讲述邓小平日本之行的权威中文文献是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15–209。

[10-13]讲述邓小平日本之行的权威中文文献是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20。

[10-14]讲述邓小平日本之行的权威中文文献是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21–122。

[10-15]讲述邓小平日本之行的权威中文文献是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22。

[10-16]讲述邓小平日本之行的权威中文文献是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25。

[10-17]Huang,HuangHuaMemoirs,pp.333–334;讲述邓小平日本之行的权威中文文献是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37–140。

[10-18]Huang,HuangHuaMemoirs,pp.334–335.

[10-19]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26。

[10-20]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47–148。

[10-21]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82。

[10-22]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51。

[10-23]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50–153。

[10-24]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54–155。

[10-25]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50–155。

[10-26]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56–159。

[10-27]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202。

[10-28]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65–174。〔关于毛泽东的一句不见于裴着。——中译者注〕

[10-29]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65–172。

[10-30]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65–174。

[10-31]1979年6月对松下幸之助的采访。

[10-32]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は语る:情热がなければ人は动かん》﹝松下幸之助说:没有热情人就不会行动﹞(东京:讲谈社,1985),页137;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94–197。

[10-33]2004年10月对HanaiMitsuyu和千速晃(时任新日铁总裁和日本贸易振兴会中国部部长)的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Hanai住在东北,当时年仅13岁,离家加入了吉林省北部的解放军,直到1949年后才离开解放军进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Hanai1957年回到日本,1962被八幡制铁录用,在公司做翻译,八幡合并为新日铁后依然担任这一职务。

[10-34]2004年10月对HanaiMitsuyu和千速晃(时任新日铁总裁和日本贸易振兴会中国部部长)的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Hanai住在东北,当时年仅13岁,离家加入了吉林省北部的解放军,直到1949年后才离开解放军进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Hanai1957年回到日本,1962被八幡制铁录用,在公司做翻译,八幡合并为新日铁后依然担任这一职务。

[10-35]2004年10月30日对HanaiMitsuyu,Chihaya和SugimotoTakashi的采访。在80年代宝山钢铁厂的谈判中,Sugimoto担任新日铁的中文翻译和谈判代表。另见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74–178。

[10-36]裴华:《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页164。

[10-37]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页190–195;邓力群:〈访日归来的思索〉,《经济管理》,1979年第3期,页7–14。

[10-38]〈第一回阁僚会议〉,日本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未公开文件。第二次内阁会议举行于1981年12月14–17日。

[10-39]LanqingLi,BreakingThrough:TheBirthofChina’sOpening-UpPolic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9),pp.318–324.


访日的成果第11章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