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六 补遗
入粟赎罪议
萧望之
不惟通达治体,又最通达人情。此即东坡先生之所从出矣。
民函阴阳之气¹,有好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²。(民阳,故有好义之心;民阴,故有欲利之心。二者并函于心,全赖上之教化。如此说,方是圣贤语,不是头巾语。)尧在上³,不能去民欲利之心⁴,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⁵;虽桀在上⁶,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说尧、桀不能有加于民,真是十成透语。看他分明是对偶体。)故尧、桀之分,在于义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⁷。(结过。)
今欲令民景粟以赎罪⁸,(入事。)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面法不一也⁹。(一句断毕,下详列。)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¹⁰,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¹¹,以赴财利¹²,求救亲戚。(细写必至之情、之势。)一人得生,十人以丧¹³,如此,伯夷之行坏¹⁴,公绰之名灭¹⁵。政教一倾¹⁶,虽有周、召之佐¹⁷,恐不能复¹⁸。(至言也,痛言也,谁能信之?)古者藏于民,不足则取,有余则予¹⁹。《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²⁰”,上惠下也²¹。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²²”,下急上也。(双引古。)今有西边之役²³,民失作业²⁴。虽户赋口敛,以赡其困乏²⁵,古之通义²⁶,百姓莫以为非²⁷。以死救生,恐未可也²⁸。(此亦古语。急则先救,且作此言耳。味上引古,乃反重“下急上”句,正连此段成文也。)
陛下布德施教²⁹,教化既成,尧、舜亡以加也³⁰。(始予。)今议开利路³¹,以伤既成之化,臣窃痛之³²。(四字至言、痛言,不是通套激语。)
【注释】
¹函:舍、包含。阴阳:厚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哲学家们将它们引入哲学领域,遂使“阴阳”成为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人们常以阴、阳二气的交替、消长来说明自然、社会现象的变化。这里作者是说,存在于人身的阴、阳二气,是人性恶、善的本源。
²教化:玫教风化。
³尧:唐帝,名尧,史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儒家心目中的古代圣明君王。
⁴去:除去。
⁵不胜:不超过。
⁶桀:夏朝末代帝王,名履癸。夏桀与股纣同是我国古代最为暴虐无道的君王。
⁷道民:导民。道,通“导”。
⁸“今欲令民”句:西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曾建议在狱犯人可以入谷陇西以北、安定以西之八郡以赎罪。宣帝将此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当时,左冯翊萧望之、少府李彊表示不能同意张敞的意见。加上后来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反对张敞的建议,所以“入谷赎罪”的意见也就被否决了。入谷,交纳粮食。
⁹一:一致。
¹⁰生活:活命。
¹¹患:祸患。
¹²赴:奔走求取。
¹³一人:指在狱囚犯。十人:泛指囚犯的众亲友。
¹⁴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之长子,父死,与其弟权齐相互推让君位,后奔周。虽然如此,但他们并不赞成周武王讨伐殷纣的军事行动,商朝灭亡后,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孔子曾称赞伯夷的“高洁”行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为伯夷立传。
¹⁵公绰:孟公绰,春秋时鲁国大夫。《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¹⁶政教:政治与教化。《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郑玄注:“教谓礼义,政谓刑禁。”倾:倾倒。
¹⁷周、召: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佐:辅佐。
¹⁸复:恢复。
¹⁹藏于民:指藏粮于民。予:给予。
²⁰“爰及稀人”二句:引自《诗经·小雅·鸿雁》。爰,乃。科人,贫苦可怜的人。鳏,老而无妻的男人。寡,寡妇。
²¹上:指君主。惠:施思惠。下:指百姓。
²²“雨我公田”二句:引自《诗经·小雅·大田》。当时(西周)实行的是劳役地租制度,公田所收获的粮食归农奴主,私田所收获的粮食才归农奴本人。雨,下雨。私,私田。
²³今有西边之役:指当时发生于西部边境的故事。《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即视事(按:指任左冯翊之职)。是岁,西羌反,汉遣后将军征之。”
²⁴民:指边境地区之民。作业:正常的工作。
²⁵户赋口敛:按户数、人口数收取赋税。赡:资助。
²⁶通义:常理。
²⁷百姓:指内地的百姓。莫以为非:指不以“户赋口敛”为非。
²⁸以死救生:《汉书·萧望之传》所载本文“以死救生”句,颜师古注:“子弟竭死以教父兄,令其生也。”
²⁹陛下:对皇帝的荨称。这里指汉宣帝刘询。
³⁰亡:通“无”。
³¹开利路:开辟牟利之路。指“入谷赎罪”的建议。
³²窃:私下。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