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

字数:1104

周语上

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醒;凡作两番比喻。后贤务须逐番细读之,真乃精奇无比之文,不得止作老生常诵习而已。

厉王虐¹,国人谤王²。邵公告王曰³:“民不堪命矣⁴!”(命虐,故也。)王怒,得卫巫⁵,使监谤者。(巫有神灵,知谁曾谤也。)以告⁶,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⁷。(四字,写愈“不堪”,愈益谤,如画。)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⁸,乃不敢言⁹。”(大愚人语。为此四字,所以必画“以目”四字。)邵公曰:“是障之也²⁰。(一字断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民比川。)川壅而溃¹¹,伤人必多,(独写川。)民亦如之。(独写民。)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¹²,为民者宣之使言¹³。(双写川、民。数句川、民,本意明白,所以分注之者,要学其笔下凿凿然。)故天子听政¹⁴,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¹⁵,瞽献曲¹⁶,史献书¹⁷,师箴¹⁸,瞍赋¹⁹,曚诵²⁰,百工谏²¹,庶人传语²²,近臣尽规²³,亲戚补察²⁴,瞽史教诲,耆艾修之²⁵,而后王斟酌焉²⁶,是以事行而不悖²⁷。(“故”字起,“之”字止,“而后"字转,“是以”字证,只是一句文字。)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²⁸;犹其原限之有衍沃也²⁹,衣食于是乎生。(上日民口犹川,言谤口也;此曰民口犹山川原陛,言斟酌之口也,不惟不犯重,须知正欲如此用笔,以力辨民口必宜敬听,不宜怒而监之。)口之宜言也,善败于是乎兴³⁰。行普而备败³¹,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³²。(上二句,本是精奇之论,故必须特与作释,此特与作释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二语,说谤之可宝如此,真是精奇无比!)成而行之³³,胡可壅也³⁴?若塞其口,其与能几何³⁵?”(“其与”,言其教诲我,即上“王然后斟酌”也,皆精奇语!)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³⁶。

【注释】

¹厉王:即周厉王,名胡。虐:残暴。
²国人:指当时住在国都里的贵族、平民和工商业者。诗:指贵。
³邵公:即召穆公,名虎,周厉王的卿士。
⁴民不堪命矣:人民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啦。
⁵卫巫:卫国的神巫。巫:古时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⁶以告:把指贵暴政的人告发给厉王。
⁷道路以目:言人们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只能互相用目光来表示心中的怨恨。
⁸弭(mǐ米):止住;消除。
⁹乃:终于。
¹⁰障:防、阻挡。1壅:堵塞。溃:水破堤决口。
¹²为川者:治理水的人。决之使导;疏通水道,使水畅流。
¹³为民者:治理人民的人。宣之使言:开导他们把要说的话说出来。
¹⁴听政:处理政务。
¹⁵公卿:三公九卿。即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列士:;指上士、中士和下士。
¹⁶瞽(gǔ古):盲乐师。曲:乐曲。
¹⁷史:外史之官。书:指三皇、五帝之书。使国君了解古代君王政治之得失,作为借鉴。
¹⁸师:少师。箴:一种规谏的韵文。
¹⁹瞍(sǒu变):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明诵。
²⁰曚:有眸子而不见物的盲人,即开眼瞎子。语:讽诵。
²¹百工:从事各种工艺的工匠。
²²庶人:平民百姓。
²³近臣:常在国君左右的巨子。规:规谏。
²⁴亲戚:指国君同族的亲属。补察:弥补和监察国君的过失。
²⁵耆(qí其)艾:指国君的师傅,年高有德之人。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修之:指把瞽、史的教诲加以修饰整理。
²⁶斟酌:考虑取舍。
²⁷悖:违背。
²⁸于是乎出:意即从这些山河中产生出来。是;此,指山川。
²⁹原:广平之地。陧(xí席):下湿之地。衍:平坦的低地。沃:有河流灌溉之地。
³⁰着败:指政事的好杯。兴:出现、体现。
³¹备:防范。
³²阜:增多。
³³成:指思虑成熟。行:自然流露的意思。
³⁴胡:何。
³⁵其与能几何;这样做能有多久呢?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与:赞助,意即赞助的能有几个呢?
³⁶流:放逐。彘(zhì至):晋地,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卷三 国语周襄王弗许晋文公请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