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1)?”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厄(2)。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鸣鼓于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3)。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4)。’”
【注释】
(1)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施子美曰:“兵有数,地有形。数异乎众寡,形分乎险易。且以兵法观之,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盖言因地用兵,而多寡险易之适称者之可以胜也。若夫人众而地隘,则难于驰逐,人寡而地易,则何所依据?不过曰用众者务于易,用少者务于隘而已。《周礼》曰:‘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人主于险,谓其所用者少而务隘也。车主于易,谓其人众而务易也。武侯问吴起以彼众我寡,为之奈何,武侯之意,盖虑其寡之不可以敌众也,而不知寡有时而可以胜者,据得其地也。”张世超在《〈吴子〉研究》一文(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中说:“固定语辞‘为之奈何’通行于战国末至秦汉间。在先秦的文献中,《穀梁传》成公五年一见,《庄子》二见,《荀子》一见,《韩非子》六见,都可用以证明其战国末年的时代性。新出的《孙膑兵法》‘为之奈何’二见,此外还有‘用之奈何’‘击之奈何’‘击钧奈何’‘击穷寇奈何’等。从全书的语言运用看,当时‘奈何’已凝定为固定结构,包括‘为之’在内的与之相连的词语随文而变,并不固定。在此之后,由于‘为之奈何’的适用范围广,逐渐凝成固定结构。《吴子》一书中发问时频频使用‘为之奈何’,其辞已凝定,正是晚于《孙》书时代的语言现象。”
(2)避之于易,邀之于厄:意谓要避免在平易的地势与敌作战,要在险要的地势截击敌人。易,指平坦的地势。邀,拦截,截击。厄,指险要的地势。施子美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险,虽众无所用之。夫何避之易而邀之厄也?用少者务隘故也。大抵以寡胜众,在兵必有异数,而少之所用则惟隘是务。其于地也,独无异形乎?以一击十,以十击百,以千击万,寡胜众也。曰厄、曰险、曰阻,用少者务隘也。厄、险、阻,皆隘也,而所以异者,阻大于险、厄,而厄小于险、阻。厄者,厄塞之地也。厄可以塞,则厄之形小。阻者,长江大川之限也。惟可以限阻,则其形为大矣。至于险之为地,则可以为守国之形,不惟阻也,而亦匪厄也,不小亦不大耳。厄惟小,故可以一击十;阻惟大,故可以千击万;险惟不小不大,故可以百击千。此因地而论其大概也。分而谓之,则有一、有十、有千之异数,合而言之,均之以寡胜也。分而言之,则有厄、有险、有阻之异形,合而言之,均之用少者,惟隘之务也。但其数有多寡,故其形有大小也。孙膑之马陵、韩信之井陉、谢玄之淮淝者是也。”朱墉引《大全》曰:“平易之地,便于驰纵,故用众敌寡者务焉。隘窄之地,便于诡谲,故用寡敌众者务焉。”又引《醒宗》曰:“用众者务斗于平易之地,分合出奇为便也。用少者务厄于险阻,敌之众不得施,我反有据可恃,盖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也。”
(3)“今有少卒”四句:意谓现在有少量士卒,突然在险要路段鸣金击鼓,即使敌军人数众多,也没有谁不会惊慌震动。少卒,底本作“少年”,《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少卒”,“少卒”与“大众”对文,于意为佳,今据改。施子美曰:“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鸣鼓于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者,为其厄隘之中,寡可以胜吾众也。用兵者可不相地形而分兵数乎?”
(4)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施子美曰:“故用众者则务易,用少者务隘,亦因数而异其地也。(史)思明得加兵,则兵多于(李)光弼矣,故恨不得野战,非欲务易乎?光弼之兵少于思明,故欲迫险而阵,非寡务隘乎?”朱墉引《开宗》曰:“此一节言避易邀厄,为用兵以寡击众之法。”
【译文】
魏武侯问吴起道:“如果敌众我寡,该怎么办呢?”吴起答道:“要避免在平易的地势与敌作战,要在险要的地势截击敌人,所以说以一击十,没有比在险要地势进行更好的了;以十击百,没有比在险峻地带进行更好的了;以千击万,没有比在险阻地带进行更好的了。现在有少量士卒,突然在险要路段鸣金击鼓,即使敌军人数众多,也没有谁不会惊慌震动。所以说:‘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务必在平坦地势上与敌作战,指挥人数少的军队则务必在狭隘险要的地势上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