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武侯问曰:“有师甚众,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1);深沟高垒,守以强弩(2);退如山移,进如风雨(3);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4)?”对曰:“大哉问乎!非此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5)。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6),分为五军,各军一衢(7)。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8)。如是佯北,安行疾斗(9),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10),五军交至,必有其利(11)。此击强之道也(12)。”
【注释】
(1)背大险阻,右山左水:刘寅曰:“背倚高大之势,前阻险绝之地,右依山陵,左近水泽,言得地之利也。”黄朴民说:“右面依托高山,左面挨近水流。按‘右山左水’是古代军队驻扎或布阵的理想状态。《史记·淮阴侯列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2)深沟高垒,守以强弩:刘寅曰:“深沟高垒,守以强弩,言备御固也。”
(3)退如山移,进如风雨:刘寅曰:“退如山移,进如风雨,言有节制也。”黄朴民说:“撤退时稳如山岳移动,进攻时疾如狂风暴雨。《孙子兵法·军争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4)则如之何:底本无此句,今据《武经七书讲义》本增补。
(5)“大哉问乎”三句:意谓您问的是一个大问题啊!这不能靠车骑的力量,而要靠圣人的智谋才能解决。施子美曰:“在彼有难击之势,在我有击之之术,此固非可以力争也,智胜之也。较以力,则彼强我弱;较以智,则我雄彼雌。有师甚众,既武且勇,固难击也。况又背大险阻,右山左泽,而得地之利;深沟高垒,守以强弩,而尽守之法。进不可当,如风雨然;退不可乘,如山移然。将欲与守,其粮食又多,此固不容易击也。宜为武侯之所疑,而吴起亦以为问之大也。谓之大者,以其兵之众,事之重,非可以轻进而力争也。必圣人之谋,有以大过人者,而后可以胜之也。谓之圣人之谋者,以其非常智所可及也。”朱墉引周鲁观曰:“圣人不作德全之圣人看,通明之谓也。言御敌捍患,固贵于谋,然谋非通明的圣人之谋,终不足以御强而捍敌。今既众且勇矣,又得地利而善守之,且进止有节,而粮饷充足,是岂人力所可胜哉!则非有明敏之才运谋决策,以计取不以力争,未可以语者,故曰圣人之谋也。”又引胡君常曰:“圣人之谋,是出鬼入神、千变万化、不可测识之谓。如此强敌,非势力所可拒,小智所能胜。除非神明坐照,谋发而人不及知之圣人乃可耳。”又引邓伯莹曰:“‘圣人’二字不必太说尊高了。”又引汪升之曰:“善谋者虽金城汤池可袭可攻,何师众武勇之足论哉?何背大险阻、右山左水之足惧哉?何强弩之守、粮食之多足怯哉?”
(6)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意谓要能准备千辆战车,万名骑兵,再加上步兵。徒步,指步兵。刘寅曰:“国家能备车千乘,骑万匹,兼之徒步,其法共一十万众也。”
(7)分为五军,各军一衢:意谓分成五支部队,让每支部队分别准备进攻盘踞某一要道的敌军。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这里指盘踞要道的敌军。刘寅曰:“可分为五军,令一军当一衢。”
(8)“分为五战”三句:刘寅曰:“然后五军分为五战,战若胜则勿追,恐有伏也;若不胜当疾走,避其强也。”“旧本‘归’字作‘走’字,用韵。”
(9)如是佯北,安行疾斗:刘寅曰:“如是敌人佯为败北,我当安行疾斗,不可忽也。或曰:我当佯北以诱之,亦通。”
(10)“一结其前”五句:意谓一支部队在前面作战,另一支部队在后面截断敌人的后路,另外两支部队悄悄行动,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袭击敌人的薄弱地方。衔枚,古代行军为了保持肃静,防止喧哗,让士卒在口中衔一根形状如同筷子的竹子或木片,即“枚”。刘寅曰:“使一军结其前,一军绝其后,又使两军衔枚而进,或于左,或于右,而袭其不足之处。”
(11)五军交至,必有其利:意谓五支部队协同作战,必定会形成有利局面。利,底本作“力”,《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利”,于意为佳,今据改。朱墉引《大全》曰:“五军交至,此形人之法也。我以五兵分营迭战,使敌人莫测其虚实,彼将分兵以应我矣。分兵以应我者,不且有救援不暇之虞乎?彼有救援不暇之虞,我必有到处获利之机矣。”又引太原刘氏曰:“据孙子之法,宜务专而不可分。若五军五衢,我分于势,而敌得以十攻一,戒遇大敌者,勿以形兵为其所分可矣。然郭子仪迫于李归仁,使王昇等伏兵连桥,五衢合击,大破之,此又深得五军五衢之术者。是法不可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12)此击强之道也:施子美曰:“圣人之谋何如哉?分兵以形之,遣间以疑之,然后从而夹攻之,是必备之以千乘万骑,兼之以徒步之兵,其为车步骑,亦足用矣。分为五军,军之五衢,所以形之也。彼于见吾形,必惑而不知所加。彼若坚守不动以自固,我则用间以动之,以观其谋。彼听吾说,则为无谋矣,故解之而去。彼若不然,则为有谋矣,斩使焚书,以无通其往来,亦以必战。分为五战,使五军各自战也。战之而胜,不可追之,谓其敌众故也。不胜则遽归,惧其乘我也。必也佯北以致之,安行而疾斗,或结其前,或绝其后,或含枚而进,或左右而袭之,是乃夹攻之也。故五军交至,必有得其利者。击强之道,其在是乎?昔楚汉之强弱,固不容言。然汉终以胜,楚终以弱者,汉得夫击之之道也。观其使黥布留楚,使韩信当一面,使陈平行反间,至于垓下一集,而楚亡无日。非得所以击强之道乎?”朱墉引《开宗》曰:“此节言击强之道,法在分军,而推本于圣人之谋。”李硕之说:“以我之变,迫敌就范。吴子总结的‘击强之道’,就是采取这种积极的应变措施和主动的战法。他认为:与兵力众多、战斗力强、既据有利地形,而粮食又多的敌军作战,那就应首先兵分五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车、骑、徒协同作战,并配合偷袭以及利用间谍活动,迫使敌军被动应付,就我范围,尔后五军合围歼敌。”
【译文】
魏武侯问吴起道:“敌军人多势众,士卒勇猛果敢,背靠大山险岭,左面依山,右面傍水;深深的壕沟,高高的壁垒,强劲的弩兵守卫着;撤退时稳固如山岳移动,进攻时猛烈如狂风暴雨;加之粮食很多,我军很难与敌长期对峙,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吴起答道:“您问的是一个大问题啊!这不能靠车骑的力量,而要靠圣人的智谋才能解决。要能准备千辆战车,万名骑兵,再加上步兵,然后将他们分成五支部队,让每支部队分别准备进攻盘踞某一要道的敌军。五支部队将要分别进攻五路敌军,敌人一定会疑惑,不知道到底该往哪一路增派援军。敌人如果坚守据点,以稳定部队军心,这时就要赶快派出间谍,以观察敌人到底思虑什么。如果敌人接受我方使者的意见,就彼此撤兵离去;如果不接受我方使者的建议,就斩杀使者,焚烧战书,兵分五路与敌作战。如果战胜敌人,不要追赶败敌,如果没有获胜,就迅速撤回。像这样假装战败,要谨慎行动,迅速战斗,一支部队在前面作战,另一支部队在后面截断敌人的后路,另外两支部队悄悄行动,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袭击敌人的薄弱地方,五支部队协同作战,必定会形成有利局面。这就是击败强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