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1),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对曰:“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2)。”
【注释】
(1)薄:迫近。
(2)“若我众彼寡”六句:按,此是从兵力对比分别谈论制敌之术。方,并,比,这里是集中兵力的意思。从,追赶,这里是攻击、打击的意思。底本“分而乘之”上有“各”字,于意不顺,《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无,今据改。施子美曰:“法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知众寡之用可以胜,则敌虽薄我,吾何畏焉?是以吴起对武侯之问,必欲知其众寡,而为之势以制之。当其险而薄我之时,我去无路,我众又甚惧,此不得已则战之时也。战之之际,必量其众寡而用之。我众彼寡,则分而乘之,此得夫法之所谓‘倍则分之’之说也。彼众我寡,则因其方而从,其从之也,又无得休息,此得夫法之所谓‘皆战则强’也。故彼虽众,可得而服之矣。北戎侵郑,郑伯惧其侵轶我,而公子突乃请为三覆以待之,而戎师果奔,此则分而乘之也。光弼击周挚,使郝廷玉以三百骑击西北隅,使论惟正以二百骑击东南隅,此则以方从之也。从之而不止,则彼必为我所困,故虽众可服也。”朱墉引汪殿武曰:“彼兵虽众,我兵虽寡,不足以虑也。我以出奇变化之方,更番而迭战之,使彼无有休息,自可慑服之矣。”又引《开宗》曰:“此章言敌来薄我而应之术,在酌众寡而妙分合之权。”李硕之说:“灵活使用兵力应变。吴子认为,根据不同的敌情,灵活使用兵力也是应变的重要方法。他指出:在临敌作战中,如我众敌寡,就采用分兵几路合击的战法;如敌众我寡,就采用集中兵力攻击的战法,连续发起攻击,就可以制服敌人。”卫广来在《〈吴子兵法〉简论》一文(载《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中说:“战争本身是生动而富于变化的,绝没有僵死不变的模式,故战略战术之应用,不可墨守成规,则须灵活应变。兵力对比,‘若我众彼寡,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应变》篇)。地形利用,应‘避之于易,邀之于厄’(同上)。战场形势,‘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料敌》篇)。士气之利用,‘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治兵》篇)。这些都是主张扬长避短,促使事物矛盾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积极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徐勇在《〈吴子〉的成书、著录及其军事思想》(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中说:“《孙子》提到了在战争中使‘我专而敌分’,即集中优势的兵力‘以众击寡’,打击敌人。《吴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凡战之要……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这就是说只要对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且做好了一切准备,那么即使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也‘可潜而袭’,敌军‘虽众可获’,由此可以看出,《吴子》的阐述更为深刻、全面,将《孙子》提出的(敌我双方兵力)‘多’与‘少’的辩证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译文】
魏武侯问吴起道:“如果敌人逼近我军,距离已经很近了,我军想撤离却没有退路,士卒们都很恐惧,该怎么办呢?”吴起答道:“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的办法是:如果我军人多、敌军人少,就兵分几路对敌展开攻击;如果敌军人多、我军人少,就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攻击敌人不要停歇,敌军即使人多势众也会被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