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字数:832

忠生于不忠(1),义生于不义。音而不收(2),谓之放(3);言出而不督(4),谓之闇(5)。故见其象,致其形(6);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7)。若此,何往不复,何事不成。有物者意也(8),无外者德也(9)。有人者行也(10),无人者道也(11)。故德非所履(12),处非所处(13),则失道;非其道而道则謟(14)。意无贤,虑无忠,行无道,言虚如受实(15),万事毕。

【注释】

(1)忠生于不忠:诸世传本此句皆作“忠言于不忠”。孙诒让《札迻·邓析子·无厚篇》云:“二句(指‘忠言于不忠’与下句‘义生于不义’——引者注)文例同,‘言’疑亦当作‘生’。”今从孙说。

(2)音而不收:言说而没有约束。音,言语;文辞。收,约束,收敛。

(3)放:放纵,放肆。

(4)督:察,检点。

(5)闇:愚昧,昏昧。

(6)致其形:探求其实存。致,求取,获得。形,相对于下文“正其名”之“名”而言,指事物实际存在的情形。

(7)情:本性;真实。

(8)有物者意也:为外物所诱发的是人的意欲。物,这里主要指财物;贾公彦疏《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云:“物者,财也。”意,意志,意欲。

(9)无外者德也:不由外铄(外力)而获取的是人的德性。

(10)有人者行也:有心为之的是人的所行。人,有心为之;郭象注《庄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云:“有心为之,人也。”行,为,行为。

(11)无人者道也:无心为之的是“无知”、“无能”的大道。

(12)德非所履:所践行的不是所当践行的德性。履,践行,践履。

(13)处非所处:所据有的不是所当据有的地位(或财物)。处,享有,据有。

(14)非其道而道则(tāo):诸多世传本此句作“非其道不道则谄(chǎn)”,明初刊本“谄”作“”,当为“”。此外,孙诒让《札迻·邓析子·无厚篇》云:“(此句)‘不’当为‘而’,篆文‘不’作‘’,‘而’作‘’,相似而误。”其说可从,今改“不”为“而”。其意为:不是所谓道而以其为道那就荒诞虚妄了。,诞妄。

(15)言虚如受实:(道)虚寂而成全万物。言,句首助词,无义。如,而。受,成。高诱注《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事至则不能受”云:“受,犹成也。”实,这里指实际事物。

【译文】

忠相对于不忠而显现,义相对于不义而显现。说话而没有约束,叫做放纵;话出口而不检点,叫做昏昧。所以,对事物要观察其表象,了解其实存;依据其事理,厘正其名分;发现其端绪,探知其本性。倘若这样,还有哪里会往而不返,还有什么事会不能做成。为外物所诱发的是人的意欲,不由外铄而获取的是人的德性。有心为之的是人的所行,无心为之的是“无知”、“无能”的大道。因此,若是践行的不是所当践行的德性,所据有的不是所当据有的东西,那就背弃大道了;不是所谓道而以其为道,那就荒诞虚妄了。有贪欲就不会贤明,有私念就不会忠诚,行有心为之的人之所行就会背离大道。大道虚寂而成全一切实存,万事循道而得以完成。


十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