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自然者也(1)。有不治者,知豫焉(2)。夫木击折(3),石戾破舟(4),不怨木石而罪巧拙(5),知故不载焉(6)。故有知则惑(7),有心则崄(8),有目则眩。是以规矩一而不易(9),不为秦、楚变节(10),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11),方行而不流(12)。一日形之(13),万世传之,无为为之也。
【注释】
(1)此势自然者也:明初刊本、《百子全书》本此句作“此自然道也”,今从《指海》本。其意为:这是情势所至、自然而然的事。势,情势。
(2)知豫焉:明初刊本等世传本此句俱作“知不豫焉”,以上下文意推之,“不”当为衍字,宜删。其意为:参与了人的巧智。知,同“智”,智慧,智巧。豫,通“与”,参与。
(3)(wèi):车轴头,即车轴两端伸出车毂(gǔ)的部分。这里代指车轴。
(4)石戾破舟:明初刊本等世传本此句俱作“水戾破舟”,依下句“不怨木石而罪巧拙”相衡,“水”当改为“石”。其意为:石头坚劲撞破了船。戾,劲疾。
(5)罪巧拙:怪罪(驾车、驶船)技术的巧拙。罪,责备,责怪,归罪。
(6)知故不载焉:由于智巧参与的缘故,车船失去了运载的功能。
(7)故有知则惑:明初刊本此句作“故有知则感德”,今依《指海》本、《百子全书》本改“感”为“惑”,删去“德”字。其意为:所以,有了智巧就有了惑乱。惑,惑乱,迷乱。
(8)有心则崄(xiǎn):动了心思就有了险诈。崄,险恶,险诈。
(9)规矩一而不易:规矩一经统一确认就不能改变。规矩,指校正圆形的工具圆规和校正方形的工具矩尺;这里以其隐喻法度。一,统一。
(10)不为秦、楚变节:明初刊本等世传本此句作“不为秦、楚缓节”,今依《淮南子·主术训》改“缓”为“变”。其意为:不会因为秦、楚的国度不同而变其准则。
(11)常一而不邪:明初刊本等世传本此句作“一而不邪”,今据《淮南子·主术训》于“一”前补一“常”字。其意为:始终如一而没有偏向。邪,偏斜。
(12)方(páng)行而不流:通行各处而不入歧途。方行,遍行,通行。流,邪移。杨倞注《荀子·君子》“则令行而不流”云:“流,邪移也。”
(13)一日形之:规与矩一旦形成。一日,一旦,如果有一天。形,形成。
【译文】
船航行于水上,车运转于陆路,这是情势所至、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车船行驶出了问题,那是由于人的智巧参与了的缘故。树木碰折了车轴,礁石撞破了船身,人们不责怪树木和礁石而归咎于驾车或驶船人的巧拙,是因为智巧的参与让车、船失去了运载的功能。所以,有了智巧就有了惑乱,动了心思就有了险诈,用眼观看就有了晕眩。因此规矩一经统一就不能改变,它不会因为秦、楚的国度不同而变其准则,不会因为胡、越间相距遥远而改其规范;它始终如一而没有偏向,通行各地而不入歧途。信守规矩的共识一旦形成,就会千秋万世流传下去,这可真是无所为而为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