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只是一低一昂法,妙于前幅,点缀又秾至。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¹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如此笔态,何遽逊子长!
世言晋王²之将终³也,以三矢⁴赐庄宗⁵而告之曰:“梁⁶吾仇也。燕王⁷吾所立,契丹⁸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⁹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¹⁰以一少牢¹¹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¹²而前驱,及凯旋而纳¹³之。先缀一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¹⁴,函¹⁵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一昂。妙,妙。及仇雠¹⁶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¹⁷,何其衰也!一低。妙,妙。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一顿。抑本¹⁸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又一顿。《书》¹⁹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²⁰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始出手断定之。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再昂。仍用“方其”字,妙,妙。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再低。仍用“及其”字,妙,妙。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再出手,嗟叹不尽。
注释:
¹原:推究。
²晋王:即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封晋王,因其助唐有功,赐姓李。
³将终:临死。
⁴矢:箭。
⁵庄宗: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
⁶梁:指后梁太祖朱全忠,他与李克用同为军阀,长期对峙,势不两立。
⁷燕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刘仁恭曾因李克用推荐而为卢龙节度使,居幽州,后背晋,刘守光接受朱全忠封号,为燕王。
⁸契丹: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
⁹其:语气词,表强调。
¹⁰从事:泛指下属官员。
¹¹少牢:据《礼记·王制》:“天子社稷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即以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少牢无牛。
¹²负:背着。
¹³纳:放回,归还。
¹⁴组:绳子。
¹⁵函:用匣子装。
¹⁶雠:音chóu,仇敌。
¹⁷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同光四年二月,贝州士兵皇甫晖因夜赌不胜,于是哗变。继而李嗣源等将相继叛变。三月,庄宗避乱于开封,初出京时,有兵二万五千,不久即走失万余。至石桥时,庄宗悲啼不止。元行钦等“皆援刀截发,置鬓于地,以断首自誓。上下无不悲号”。
¹⁸本:推究。
¹⁹《书》:《尚书》。
²⁰逸豫:安逸和舒适。
译文:
唉!国家的盛衰变化,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与人事有关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但他们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丰盛的祭品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们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了以后,忽然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庄宗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就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汪汪,这又败得多么狼狈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我们还要不要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的人又往往沉湎于嗜好之中不能自拔,最终一败涂地。庄宗亡国难道仅是优伶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