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字数:2292

苏轼

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一句,巉然立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¹临之而不惊,无故²加³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⁴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上论巉然,得此一落始畅。

夫子房受书于圯⁵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人事。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先作浅笔略断。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先作浅笔,就事略证。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先作浅笔略驳。且其意不在书。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头也。当韩之亡⁶、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⁷。其平居⁸无事夷灭⁹者不可胜数。虽有贲¹⁰、育¹¹,无所获施。笔力劲甚。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笔力劲甚。子房不忍忿忿¹²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¹³。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¹⁴,盖亦危矣。笔力劲甚。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上文笔力劲甚,此略作抒缓。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¹⁵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¹⁶之计,以侥幸于不死,妙论,可感。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抒缓。是故倨傲¹⁷鲜腆¹⁸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妙论,可感。看他连作三起笔,皆劲甚;连作三落,又皆抒缓。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¹⁹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²⁰之。一证。句²¹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²²。又一证。二证不甚相伦,却是行文到此时,更少不得。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此先生自己无中生有之论,却说得极透彻。看他下文紧接“何则”二字。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妙,妙。可感,可念。至此,一论已毕,下乃余勇成文。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忽推说到高帝、项籍。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²³,此子房教之也。此段,本已推开子房,却仍归功子房,真乃恣情、恣笔之文。当淮阴²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只为欲畅忍不忍二论,故推开子房,再说高帝。又偶因手便,仍结归子房耳。看他却又还一证佐,恣情、恣笔,一至于此哉!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²⁵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²⁶!余波,更复胜。

注释:

¹卒然:忽然。卒,音cù,通“猝”。

²故:原因。

³加:加罪。

⁴所挟持者:抱负。

⁵圯:音yí,楚人谓桥为圯。

⁶亡:秦灭韩在公元前230年。

⁷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秦以刀锯杀天下之士,以鼎镬烹天下之士。鼎,三足两耳的烹煮器具,镬,大锅。

⁸平居:安居。

⁹夷灭:被杀害。

¹⁰贲:音bēn,孟贲。

¹¹育:古代著名的勇士夏育。

¹²忿忿:愤怒、怨恨。

¹³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良乃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顷其家产收买刺客。当始皇巡至博浪沙今河南武阳县东南时,良与大力士在路上狙击。

¹⁴其间不能容发:两者之间的距离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形势十分危险。

¹⁵伊尹、太公:伊尹,商初大臣,曾佐商灭夏。太公,姜太公吕尚,辅武王灭商为周开国大臣。

¹⁶聂政:战国时刺客,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后自杀。

¹⁷倨傲:骄傲。

¹⁸鲜腆:没有礼貌。

¹⁹肉袒:袒露胸臂以示屈服。

²⁰舍:撤兵。

²¹句:音gōu。

²²三年而不倦:据《国语·越语下》,句践令大夫文种守国,自已由范蠡陪同入吴为臣,三年以后,吴王夫差许其返国。

²³敝:衰败,衰亡。

²⁴淮阴:指韩信。

²⁵称:相称。

²⁶所以为子房欤:成为张良的独特之处。

译文:

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气节,在情感上也有超过常人的风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但这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在突然面临意外时能够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勃然大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志向很远。

张良从圯桥老人的手里接受了《太公兵法》,此事很奇怪。然而,又怎么能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秦朝隐居的有识之士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老人用圣人贤士相互间劝诫的道理,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世人未加细察,以为他是鬼怪,这就不对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的时候,秦国正强盛,用刀锯、鼎镬迫害天下的士人,安分守己而无罪被杀的人,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时即使有孟贲、夏育再世,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一个立法严厉、苛刻的政权,它锐利的锋芒不能触犯,而当它走到末路时就可以乘虚而入了。但张良却忍不住愤恨之气,凭借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铁锤打死秦始皇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死里逃生,实在是已经走到了死亡的边缘,真是太危险了!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家子弟,绝不肯死在盗贼的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死在盗贼之手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人的杰出才干,他不去规划伊尹、周公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却想出了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下策,完全因为侥幸才得以不死,这正是桥上那位老人为他深感痛惜的!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重重地刺激他,让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说:“这小伙子值得一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着身体,牵了羊去迎接。楚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低声下气地对待我们,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于是就从郑国撤兵。越王句践被困在会稽山,就投降吴国做吴王的臣子,三年中丝毫没有懈怠。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没有屈从忍耐的功夫,那不过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那位老人,以为张良的才干绰绰有余,就担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深深地挫折他青年人的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受住小的愤怒而去完成远大的计划。为什么要这样呢?老人与张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却命令他做仆人、婢妾的事情,而张良却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责怪老人,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害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观察汉高祖刘邦取胜、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轻易出兵。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占了齐地,想自立为王时,刘邦勃然大怒,并且显露于言辞和脸色。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替他补正呢?

太史公司马迁曾猜测张良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但实际上张良的身材、相貌就像个女人一样,同他的志向和气概并不相称,所以我以为这就是张良所以成为张良的特别之处啊!


醉翁亭记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