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字数:1567

范仲淹

中间悲喜二大段,只是借来翻出后文忧乐耳,不然,便是赋体矣。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

庆历¹四年春,滕子京²谪守巴陵郡³。越明年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⁵,最要先书此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⁶予作文以记之。叙事毕。下斗然放笔。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好手段,先以一笔提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⁷,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毕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⁸也,前人之述备矣。次以一笔结住。然则北通巫峡⁹,南极潇湘¹⁰,迁客¹¹骚人¹²,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¹³无异乎?不知是过接,是排荡,文态酣恣之甚。

若夫¹⁴霪雨¹⁵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¹⁶倾楫摧,薄暮冥冥¹⁷,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¹⁸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一段,写众人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¹⁹,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²⁰游泳,岸芷²¹汀²²兰,郁郁青青²³。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²⁴,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段,写众人喜。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²⁵之为,何哉?上二段,写众人悲喜,只是生起古仁人此一段正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忧。岂复《岳阳楼记》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从悲喜引出忧乐,见登楼之人品心地,相去无算如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²⁶斯人²⁷,吾谁与归²⁸!独立楼头,举目慨然。

时六年²⁹九月十五日。

注释:

¹庆历:宋仁宗年号,庆历四年为公元1044年。

²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中进士,后因被人诬告而被贬官为岳州知州。

³巴陵郡:古代郡名,后世沿用旧称,称岳州为巴陵郡,即今湖南岳阳一带地方。

⁴明年:第二年。

⁵百废俱兴:一切废弛了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⁶属:音zhǔ,通“嘱”,嘱托。

⁷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汤,音shāng。

⁸大观:宏伟景观。

⁹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巫山东,湖北巴东西。

¹⁰潇湘:二水名,到湖南零陵合流,向北流入洞庭湖。

¹¹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

¹²骚人:诗人。

¹³得:能,能够。

¹⁴若夫:发语词。

¹⁵霪雨:久雨。

¹⁶樯:音qiáng,桅杆。

¹⁷冥冥:昏暗。

¹⁸去国:离开国都。

¹⁹上下天光:天光水色上下辉映。

²⁰锦鳞:指鱼。

²¹芷:香草。

²²汀:水边的平滩。

²³郁郁青青:香气浓郁,生长茂盛。青,音jīng,通“菁”。

²⁴浮光跃金:湖面金光闪烁。

²⁵二者:指上文感物而悲和览物而喜两种表现。

²⁶微:非。

²⁷斯人:指古仁人。

²⁸归:倒装,即吾与谁归。归,归向,同道。

²⁹时六年:1046年,指作本文的时间。

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当郡守。到了第二年,便使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在我看来,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掩映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气象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啊!前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那么,我想说的是,洞庭湖向北可以沟通巫峡,往南可以到达潇湘,贬谪到边远地区的官吏和周游各地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风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吗?

在那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的日子里,阴风怒吼着,浊浪腾空而来,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芒,崇山峻岭隐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船的桅杆被风吹倒,船桨被浪折断。傍晚时节,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鸣。此刻登上这座楼啊,便会想到自己离开了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攻讦的情绪一起涌上心头。举目一片萧条冷落,不禁感到无限悲凉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静,天光水色,在万顷碧波之上连成一片。沙鸥或飞或停,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滩上的幽兰,摇曳着茂盛的花叶。于是漫天烟雾,扫荡一空;皓皓明月,清辉千里。水面上浮动的光圈,像跳跃着万点金星;月影停留在静止的水中,又像是一块圆圆的玉璧。渔船上飘来此唱彼和的渔歌,悠扬动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这座楼,便觉得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可以暂时忘记一切荣誉和耻辱,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啊!

可叹啊!我曾经琢磨过古时候志士仁人的内心,也许与以上两种心情有所不同吧。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影响或自己的遭遇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当高官时,他们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当隐士的时候,他们就为君主忧虑。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呢?

此文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读《孟尝君传》附录:不亦快哉三十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