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是不是可以再佛系一点呢?
怀疑论,一种哲学态度
“怀疑论”是什么意思呢?先来说“怀疑”这个词。这词的意思,大家应该是能够理解的,比如在谍战剧里面,我们都能理解这样的台词的意思:“敌人开始怀疑你了,你得立即转移!”
但是,“怀疑”和“怀疑论”还是不一样的,“怀疑”就是一种日常态度,“怀疑论”是一种哲学立场。我把历史上的怀疑论立场分成四类,以便大家记忆。
立场一:啥都怀疑
第一类怀疑论立场的特点便是:啥都怀疑。相关的主要的代表,是古希腊的哲学家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生活的时间相当久远,大约是公元前483年到公元前375年。他的哲学著作到现在只留下一些残篇,而且都是通过二次、三次转述的,所以对他的思想全貌的了解,我们现在也非常勉强。
他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论非存在》。在《论非存在》里,他提出了这样几个哲学论题。第一个论题就是:没有东西是存在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就问了:这高尔吉亚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我说我眼前有一棵橄榄树——那肯定是我看到了树呀。高尔吉亚一种可能的回应或许是:感觉是会欺骗你的,不要相信感觉;所以呢,即使某个东西存在,你也不能够真正地知道它是存在的。这就引出了他的第二个论题:即使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知道其存在。
高尔吉亚还有第三个论题,作为前两个论题的后手:就算有人能够知道某些东西是存在的,他还是不能够把这一个知识传播给别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时刻都在制造各式各样的迷障,我说的未必就是你听到的意思。
看来,高尔吉亚既怀疑世界上是否客观存在着一些事物,也怀疑我们人类是否能够认识这些事物,同时还怀疑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语言来传播我们的认识结果。但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态度,也给他自己造成了麻烦。有一些哲学家就嘲讽他说:高尔吉亚先生,你说的这些观点本身到底存在不存在呢?你若说它“不存在”,那么就意味着你的观点是错的;但是,你若说它“存在”的话,这就等于否定了你自己的论题的第一条:世界上是没有东西存在的。
立场二:作为方法的怀疑论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怀疑论不能够太彻底、太全面,否则立论者就会自己打自己嘴巴。这就会导向一种更为克制的怀疑论思想,譬如:仅仅把怀疑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便以此得到某些确定的答案。
这方面的典型乃是笛卡尔的思想。笛卡尔就是把怀疑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目的。在笛卡尔看来,人类的知识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怀疑的,而有些事情是不能够怀疑的。
比如,我眼前是否有一片红色的云,这件事情或许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有可能是某种奇特的光线的现象(或者是我眼睛的某种病变),使得我误把某种并非红色的东西看成了红色。甚至笛卡尔也会设想,有一个叫“笛卡尔精灵”的妖魔,在全面操控我的外部环境,使得我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并非是其本来应有的样子。然而,笛卡尔依然认为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怀疑的,就是“你在怀疑”这件事本身。“你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你的心理活动的实在性,由此我们还能进一步推出你的人格实体的存在——所以他才说“我思故我在”。
以上的内容,是本书第44节对于“我思故我在”的讨论所已经涉及的。但在第44节中,我并没有涉及这样一个问题:笛卡尔又如何从心灵实体的实在性中,推导出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呢?
笛卡尔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搬出“上帝”这个中介性概念,即先证明上帝存在,再证明外部世界存在。那么,又该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呢?他的想法延续了中世纪的安瑟伦对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的思路。其具体理路是这样的:即使是一个蠢人也可能是信仰上帝的——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如此完美的“上帝”观念,是怎么可能在一个蠢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样的一个“上帝”的完美形象,只能从外部输入,而输入者必须更加完美,因此,输入者就是上帝自身。因此,上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正因为上帝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全知、全能且全善的上帝可以倒过来保证我看到的外部世界是真的,所以我的知觉活动确实是反映了外部的客观情况。所以,高尔吉亚的立场是错的——在笛卡尔看来,外部世界是存在的,而且,我们可以在上帝的担保下认识外部世界。
立场三:小事不疑,大事多疑
第三类怀疑论,叫“小事不疑,大事多疑”,其代表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什么叫“小事”?在康德看来,“我的名字叫康德”“我住在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在东普鲁士”——这些事他不怀疑。那哪些问题是他怀疑的大问题呢?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面就提了四个大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有正、反两个答案,让人感到难以适从。
这些问题是:
问题一:整个世界就其时空形式而言是有开端的,还是无限的?
问题二:我们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往下分的话,能不能分到那些不可分的最简单的东西呢?
问题三:我们人类所做的那些抉择,背后是不是有自由意志在起作用呢?(大家应当记得,我们在上章中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
问题四:世界当中所有发生的事情,它到底是有必然性,还是有一些不可被消除的偶然性?
在康德看来,对于这些大问题的回答,已经超出了我们经验的界限,因此,我们就无法确定地回答之,也无法拥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不过,在康德看来,我们缺乏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些大事要采取佛系的态度。他建议大家通过宗教信仰来解决对于这些大问题的答案的渴求——不过,狡猾的康德又补充说,笛卡尔对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是有问题的,所以,他本人无法从理性角度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一句话:宗教信仰本身不是论证能够搞定的事。你信就是了。
立场四:正因为怀疑了大事,所以连小事也怀疑
这种怀疑论的原型是由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所提出的。尽管普特南自己又破除了这个怀疑论,但是这个怀疑论本身却被大家反复引用,甚至还进入了科幻电影。这一怀疑论是奠基于“钵中之脑”思想实验的。
啥叫“钵中之脑”?该思想实验的好莱坞版本,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电影《黑客帝国》:假设除了你的脑子之外,你的身体的其余部分是不存在的。而这个脑子又活在一个营养钵里面,通过附着在大脑皮层上的很多电极来接受各式各样的电信号刺激。由于这些电信号刺激都是被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加以定向调试的,你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他所希望你产生的幻觉——包括“我的手正拿起《用得上的哲学》”这样的幻觉(但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手)。
现在,哲学问题来了:各位读者们,你们怎么知道你们自己不是钵中之脑呢?
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因为任何被证明“我不是钵中之脑”的证据(如“我的确有两只手啊!”),都可能是某种由钵中之脑的机制所产生的幻觉。
这也就是这种钵中之脑论证可怕的地方:只要你在宏观的层面上设想你是钵中之脑,那么,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怀疑的了:“我有两只手”“我现在有个手机”“我现在在看书”……所有都可能是假的,都有可能是人家故意给你制造出来的虚假的信号。
启发及运用
谈到这一步,大家可能就会问了:本书的宗旨,不是说要做“用得上的哲学”吗?如果我们连自己有没有双手这样的事情,都不确定究竟是不是由钵中之脑机制所制造出来的电子幻象,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劲?
当然,钵中之脑之类的比较极端的怀疑论,的确有摧毁生活的负面效力。不过,那些比较和缓的怀疑论——如笛卡尔的与康德的怀疑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不能什么都怀疑,对吧?如果什么都怀疑的话,你肯定会寸步难行。然而,如果你什么都不怀疑的话,你就会被很多坏人所骗。所以,我们最好就在里面找一条中庸之道,做到“有所疑,有所不疑”。
但具体该怎么做呢?一个诀窍就是:一般不要随便怀疑,但是出现“不对劲”的迹象的时候(比如,某人与你说话的时候,平时非常自信的眼神,突然变得闪烁不定),就一定要开始怀疑。
另外,我还想谈谈康德的那种“给知识划界限,以便给信仰留地盘”的思想。我在大学本科时代第一次接触康德的这一思想的时候,多少觉得康德的这种在知识与信仰之间骑墙的暧昧态度,非常不彻底。后来我才越来越发现,世界上的确有些事项的价值完全不输给对于知识的追求,譬如对于道德与美的追求。知识论也并不是讨论此类事项的合适哲学工具——这些问题应该留给伦理学与美学来加以讨论。换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尊重那些能够创造知识的工作,也要尊重那些能够创造德性与美的人类活动——譬如慈善活动与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