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榨菜哥”哪儿错了?
“歪打正着”获得的信念,算不算知识?
啥叫“歪打正着”?就是指你仅仅出于运气获得了一个正确的认知结果。譬如,你在做高考最后一道选择题的时候,觉得B和C都有可能是正确答案,但就是无法确定。那你该怎么办呢?那就抓阄吧。结果,你选中了C,而这恰恰就是正确的答案。
在考试的语境之外,这种仅仅凭借运气获得真信念的案例也是有的。比如,有人问你现在几点了,你低头一看,说“六点”,但是保不齐你的表已经停了——而凑巧的是,你表停的那个时间,恰好是24小时或者是12小时之前,一秒不多,一秒不少。这样一来,你就凑巧告诉了我一个正确的时间答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的确是知道当下的时间呢?这可是个很大的问题。很明显,你获得当下的准确时间这一点,乃是取决于极大的运气成分的,而真正的知识,是应当排除“运气”的成分的。所以,严格说来,在上面的案例中,你并不知道现在是啥时间。
由此看来,知道某事,不仅仅取决于获得关于某事的真信念,而且还取决于更复杂的条件。
按照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出的观点,一个人获得的信念B要成为知识,得满足下面三个条件:第一,B的确是相关主体S相信为真的东西;第二,B在客观上也是真的;第三,S有合适的证成(justification)方式来证明B是真的。将这三个条件合在一起,似乎就能把“知识”的范围给锁死了。换言之,知识就是“得到了证成的真信念”——或是,将其说成“得到了辩护的真信念”,也成。
得到了辩护的真信念,就一定是知识吗?
由柏拉图定调的这种关于知识之本质的观点,在1963年遭遇到了反驳。在这一年,一名叫盖蒂尔的哲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出了一些思想实验,对上述的传统知识定义提出了反驳。我现在就对盖蒂尔的原始案例进行了中国化的改写,以便让中国读者能够迅速领会盖蒂尔论证的精髓。
假设孔子有两个学生——子路和颜回——他们都听说卫国的某个官职缺人,正在招人。两个人都叫孔子给自己写推荐信,安排他们到卫国去做官。不过,根据可靠的情报,卫国这次空缺的官职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子路和颜回不可能同时被应聘。
这时候,子路通过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曾子的情报获知,孔子已经将机会留给了颜回(因为在孔子写给卫国国君的两封推荐信里,他对颜回的评价更高),而曾子一向不撒谎。这时候子路又偶然地注意到了,颜回身上带了一束干肉,于是他就形成了这样的信念: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
这个信念最后的确被证明为是一个真信念,但该信念不是以子路期望的方式成真的。真实发生的情况非常纠结:孔子的确在推荐信里对颜回评价更高,但是卫国国君因为某些原因,还是更喜欢子路——而这一点是曾子所不知道的。子路也不知道这事。但有趣的是,颜回本人是知道子路会赢的,因为他有关于卫国官场的更准确的情报。为了祝福自己的朋友子路,他偷偷地将自己的干肉塞到了子路的行囊里面,希望他能够在去卫国的路上补充营养。这样一来,子路的行囊里就多出了一束干肉——尽管子路以为身边有干肉的人仅仅是颜回。
在这种情况下,子路脑子里形成的那个信念——“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还是真的。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那个要去卫国做官的人实际上是他自己,而不是颜回。
好,我现在就问大家一个问题:子路的确知道“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吗?我们都有一种很强的直觉,好像子路应该是不知道这一点的,因为他本来以为那个人是颜回,并不知道是自己。换言之,他只是凑巧获得了一个真信念,而不是真正地知道这一点。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按照柏拉图对于“知识”的定义,子路应当是知道“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这一点的。具体而言,虽然子路得到的这个信念的确是基于运气的,但这个信念的确是他自己所相信的,此其一;其二,这个信念的确是真的;其三,他的确有证据来证明这个信念是真的,而相关的证据就是曾子的证言。所以,柏拉图对于“知识”的定义就与我们普通人关于上述案例的知识指派直觉产生了矛盾。如果我们要更尊重我们的直觉的话,柏拉图的定义就必须要得到修正。
——那该如何修正之呢?
获取知识的方式,必须要稳固
考生考试的时候扔硬币,蒙对了某个答案——由此获得的真信念可不是知识。那么在关于子路求官的案例里面,子路获得真信念的方式,是不是就是一种更复杂的考生抓阄模式呢?子路所做的事情与扔硬币相比较,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我认为两者之间既有不同,也有相同。相同的地方比较明显,就是二者的真信念的获取方式都牵涉到了运气。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子路在获取信念的过程中,至少是给了自己一个表面上看得过去的理由的,此即曾子所提供的证言。而在投硬币的过程中,就连投币者自己都知道是在瞎蒙,因此是没有充分的针对目标信念的辩护的。
——那么,为何明明子路对自己的信念有一定的证成或者辩护,他依然没有获取真正的知识呢?
这就牵涉到子路的内部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分野。站在子路自己的立场上看,他觉得自己的信念获取方式没有运气成分;但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我们却发现上述运气成分乃是不可被忽略的。我们知道子路仅仅是蒙对了。
——那么,为何真信念的获取方式一旦牵涉到了“瞎蒙”——无论是当事人所意识到的“瞎蒙”还是没有意识到的“瞎蒙”——就不能算是知识的获取方式了呢?这是因为,知识之为知识,必须要保证获取方式的稳固性。譬如,牛顿本人之所以是真实地知道牛顿力学的内容,乃是因为他能够足够有把握地按照牛顿力学的要求来进行物理学计算,用以满足设计建筑、计算天体轨迹等实践的或者理论的目的。与之相比较,某个靠抓阄做对某道物理题的学生之所以不知道相关的物理学内容,乃是因为他不可能每次抓阄运气都如此好。抓阄也绝对不是一个能够稳固地获得真信念的方式。同理,子路之所以获得“那个身上带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的真信念,也是依赖某些偶然形成的外部机缘,而这些机缘的产生机制绝非是稳固的。
名嘴“榨菜哥”错在了哪里?
盖蒂尔案例不仅仅是书斋里炮制出来的案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根苗的。下面我就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之。
台湾地区有一位名嘴叫黄世聪。黄世聪先生在一档节目里说,大陆现在经济出了问题。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他说,大陆老百姓连榨菜都吃不起了。为什么呢?他又继续说,涪陵榨菜公司的股票在下跌了——这是因为大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下降了,导致连榨菜都卖不出去,结果涪陵榨菜的股票也就随之下降了。
那么,在他录制这档节目的时候,涪陵榨菜股票市场表现不佳这一点,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查了查资料,好像这是真的。但是黄世聪先生所给出的这个理由错了——虽然这个理由能够说服他自己,但是不能说服我。实际上,一个经济体在出现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像榨菜这类低级食品的销量反而会上升,因为这才是穷人能够消费得起的食品。所以,倘若大陆经济真的出现问题,榨菜的购买量应该上升才对。所以,涪陵榨菜股票市值的下降,应当另有原因。
所以,黄世聪先生所获得的这个信念——“涪陵榨菜股票市值的下降了”——的确是个真信念,但是它不是知识,因为黄先生自以为成立的用以支持该信念的理由,在客观世界中是不成立的。所以,他并不是真正地知道他所说的事情。
当然,对于我上面的论证,也会有人反驳说:黄先生获得的相关信念的途径,并不是对于“大陆居民买不起榨菜”这一点的断定,而是刊登大陆股市情报的相关媒体。而既然相关的股市情报本身的传播渠道的可靠性并没有发生问题,所以,黄先生依然有资格说自己的确知道涪陵榨菜公司的股票下跌了——尽管他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或许错得离谱。
但在我看来,上面的这个争议,就牵涉到不同的人运用“知道”一词的直觉之间的不同了。举例来说:假设某个基督徒的确从可靠的渠道获悉了人的基因与猴子的基因有大量的重合,但是他对这一点的解释却依然是神创论的(即:是上帝的安排,才使得人的基因与猴子的基因有大量的重合),那么,站在无神论者的立场上,他是否知道“人的基因与猴子的基因有大量的重合”这一点呢?我个人倾向于说他不知道——但我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有人与我的语用直觉有所不同。关于此类争议,或许可以启用实验哲学的调查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