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古代漢語:文選注 - 王力(主编) >
- 第三單元 論語 禮記 >
- 論語
(十三)憲問
(1)子曰:“為命¹,裨諶草創之²,世叔討論之³,行人子羽修飾之⁴,東裡子產潤色之⁵。”
¹命,辭令,指外交場合的言辭。
²裨諶(píchén),鄭國大夫。草創,指起草。
³世叔,游吉,鄭大夫。討,研究。論,評論。注意“討論”與今義的差別。
⁴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孫,名揮,鄭大夫。修飾,指對文章進行修改。
⁵東裡,地名,子產所居。潤色,指修辭方面的加工。
--------------------
(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¹。”曰²:“未仁乎³?”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⁴,不以兵車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⁶!”
¹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後來襄公被殺,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糾出奔魯國。魯送公子糾回齊國,沒有打進去,而公子小白先進入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桓公使魯國殺了公子糾,把管召二人送回齊國。召忽自殺了,管仲請坐囚車至齊。由於鮑叔牙的推薦,管仲作了齊桓公的相。“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就是指這件事。死之,等於說“殉難”。
²這個“曰”字和前一個“曰”字是同一人說話,這種重複的“曰”字常常表示另起一個頭。這裡表示敘事已畢,再用“曰”字提出問題。
³不算是仁吧?
⁴九合,指多次會合。
⁵不憑藉武力。
⁶如,等於說“乃”。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依王引之說,見《經傳釋詞》)。
--------------------
(3)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¹!”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²,民到於今受其賜³。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⁴!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⁵?”
¹相,輔佐。
²匡,匡正。
³賜,恩惠,好處。
⁴微,[如果]沒有。其,句中語氣詞,有“恐怕”的意思。被(pī),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髮左衽,指當時所謂“夷狄”(四方外族)的風俗,意思是說中原被夷狄所占。
⁵匹夫匹婦,指庶人,百姓。諒,信用,這裡指道義上的固執。經,上吊,吊死。瀆(dú),小渠。
--------------------
(4)子曰:“其言之不怍¹,則為之也難。”
¹怍(zuò),慚愧。
--------------------
(5)子曰:“君子道者三¹,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²。”
¹君子道,君子之道。
²自道,自己說自己。
--------------------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¹。”
¹其,指自己。
--------------------
(7)子路宿于石門¹,晨門曰²:“奚自³?”子路曰:“自孔氏⁴。”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¹石門,地名,在今山東省平陰縣北。
²晨門,掌管早晚開閉城門的人,即守門的人。
³奚,何。奚自,從哪裡[來]。
⁴孔氏,指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