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诗的笑话说起
从改诗的笑话说起 〔10〕
相传有两个改诗的笑话。其一:有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太弦索,每句头上的两个字都应当去掉。他说: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下雨,何必清明。行人总是在路上,不言而喻。酒家何处有?已是问话,借问多余。路上的人都会指点杏花村,不光是牧童。因此这一首七绝应当改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其二:有人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首诗太平淡了,需要加一把劲,在每句头上加两个字。经他改造过的这首诗是:“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挂名时。”
这些当然都是笑话,修改诗句的依据大多数是歪理。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一句改得有三分道理,比如“千里他乡遇故知”就不一定不如“他乡遇故知”。这也说明鲁迅先生“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教导,应用到具体的例子上去并不是处处都很容易做到,因为究竟哪些是“可有可无”有时候是很难说的。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诗句的原本和改本拿去征求从来没有读过原诗的人的意见,是不是句句都是原本得多数票,也还难说呢。
为什么老师改学生的作文,编辑改投稿人的稿子,学生和投稿人往往不服?这里边当然有“儿子是自己的好”的心理作用,可是也不能说其中没有“得失寸心知”的因素。
我这样说,没有取消鲁迅先生的话的意思。我丝毫没有这种意思。我的意思倒是要劝写文章的人认真照鲁迅先生的话去做。鲁迅先生说“至少看两遍”是经验之谈,看一遍是不够的。还有一点鲁迅先生没有明说,但是也很要紧,就是,看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还要从读者(包括老师和编辑)的角度去看,才能发现哪些字、句、段是可有可无的。总之不要写完之后一遍都不看就交上去或寄出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