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误用和滥用
成语的误用和滥用 〔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四个字的成语成了某些写文章的人的宠儿。成语这东西,偶一用之,并且用得恰当,的确有助于文采。可是,首先得了解这个成语的真正意义——大多数成语是比字面上的意思要多点儿什么的。不懂得这个涵义,就会用错。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起源是东晋时候的谢安一度出仕,不久就辞官隐居东山(《晋书》作“东土”),后来时局变动,他又出来做官,不久做了宰相。现在常常看见被人误用,例如说一个罪犯集团被破获,“虽然余党暂时销声匿迹,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东山再起”。把溃散的匪徒比喻为隐居的名士,显然是不恰当的。
第二个例子是“偃旗息鼓”。1985年5月31日的《人民日报》第三版有一条新闻,标题是《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比赛遇到了障碍?还是谁下了停止比赛的命令?没有呀。那为什么要“偃旗息鼓”呢?再看新闻的正文,原来是“本报银川5月30日电: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查查《辞源》看。《辞源》在“偃旗息鼓”这一条中引了两个出处:(1)《三国志·三十六卷·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赵家军和曹家军的仗没打成,谈不上圆满结束。(2)《旧唐书·卷八十四·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不用打仗了,也就无所谓结束了。《辞源》还附带说明,“也作卧旗息鼓,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就是后来京戏里的《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仗没打成。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
第三个例子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第一版有记者访问雷宇的谈话记录。记者对雷宇说:“说得更为坦率而具体些,在权力的使用方面,你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们更关心你对使用权力的看法,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这可就大大的误会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韩信的遭遇:当初投奔汉王刘邦,登坛拜将,是由于萧何的推荐,后来让吕后诓去杀了也是萧何出的主意。
爱用成语就难免要滥用,滥用就常常会用得不恰当,甚至会杜撰。下面引两个例子,出处失记。
(1)扮演总理的演员用精湛的表演再现了总理在江青的要挟面前临危善战 ,坚持原则的风貌,揭示了总理在世事艰难、病势沉重的日子里胸有成竹 ,回肠荡气 的内心世界,令人难忘。扮演朱委员长的演员较好地掌握了朱老总耿直厚道,忠心为党,嫉恶如仇 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一个炉火纯青 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江青毫不容情地撕皮剔骨 的驳斥的崇高形象。
(2)书中描写的场景规模大,人物多,斗争错综复杂 ,情节生动,使人目不暇接 ,饶有兴味。但作者写来却很从容,有条不紊 。作者还不断变幻自己的笔墨,时而大开大阖 ,时而细致入微;时而金戈铁马 ,时而晓风残月 ;时而紧张到密不透风 ,时而诗意地抒情,令人心旷神怡 。
有时候记忆不真,胡乱篡改,使成语不成为成语。例如:
“巴”片(按指影片《巴山夜雨》)获得的诸项大奖实是名至实归 的。(1981年6月20日某报,报名失记)
“实至名归”是成语,意思是质量高了,名气自然就大了。“名至实归”怎么讲呢?难道可以说名气大了质量自然就高了吗?
至于把成语里的字写错,那也是常见的。例如把“振振有词”写成“阵阵有词”,把“长此以往”写成“常此以往”,等等。有两个成语的写法恐怕已经难于改回来了:“毕恭毕敬”(原为“必恭必敬”),“不究既往”(原为“不咎既往”)。
还有一种毛病是把四个字的成语去掉一半用一半。有两个例子:
(1)华罗庚不渝 地深入生产实际找课题的精神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1985年2月4日第三版《在千百万人之中》)
(2)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没有现成的幸福,全靠想得开,靠相互谅解,靠争取,靠奋斗……唉,我也说不好,反正,你心领 就是了。(《当代》1984年6期199页)
例(1)是把“始终不渝”的“始终”去掉,只剩下“不渝”二字,没法儿讲。例(2)是把“心领神会”的“神会”去掉,只剩下“心领”二字,倒是可以讲,却是另外一种意思了。《现代汉语词典》:【心领】客套话,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读者对于古典文学不一定熟悉,因而在文章里用成语要考虑到读者即使不知道这几个字的来源,也能懂得它的意思。忘了是50年代的哪一年,在报上看见一条新闻的标题,是“伊拉克山雨欲来/近二百名军官被捕”。如果作者不给读者一点儿帮助,许多读者是不会真正懂得“山雨欲来”这四个字的涵义的。但是这条新闻本身只说:“伊拉克当局逮捕了伊拉克陆军的192名军官,罪名是策划政变。正在继续大批逮捕爱国人士。”读者还是不懂标题里那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能在最后加上一句“伊拉克政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读者就明白了;否则,最好不要在标题里边用上这四个字。
最后,对爱用成语的同志们说几句也许是不中听的话。不错,汉语有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骄傲。可是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现代人说现代话,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好得很。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依我说,我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