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3〕
语文学的兴起
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把语言文字从崇拜的对象改变为研究的对象(或研究兼崇拜的对象),这是一大进步。
为了读通古书而产生语文学,这是中国与印度、希腊、罗马相同的,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西方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用的是汉字。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这就使得中国的语文学和西方的语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语文学的重点是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语文学的著作大致有四种形式:(1)随经典本文加注字音字义,往往跟“串讲”相连。也有汇集成书的,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慧琳的《一切经音义》。(2)按部首排列的“字书”,创始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演变到清初的《康熙字典》。(3)按韵排列的“韵书”,如《广韵》、《集韵》。(4)按字义分类罗列的,如西汉写定的《尔雅》、三国时代的《广雅》。
西方语文学除考订语词的意义外,特别重视语词的形态变化,因为语句的理解以它为关键,所以他们很早就产生语法学。上古时代的汉语是否有过某种形态变化,现在还没有定论,至少是不表现在汉字的字形上。积字成句,理解不难,因而语法在中国语文学中没有形成一个科目。
走向语言学
从语文学发展为语言学,有几个方面的变化。(1)研究的重点从古代转向现代,从文字转向语言。把现代语的研究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并且认识到口语是书面语的根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晚近的事情。(2)研究的范围从少数语言扩展到多种语言。过去,不但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局限于汉文,印度学者的研究局限于梵文,西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也只是从希腊文、拉丁文转移到本国语文。现在是各种语言,有文字的和没有文字的,都有人在研究,并且不限于本国或者本民族的学者。许多语言的比较研究使人们对语言的了解更深入了。(3)零散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化。拿中国的情形来说,许慎在写定《说文解字》的时候,一方面为9353个汉字作注,一方面提出他认为是造字原则的六书说。这以后,很多学者为六书说作补充和发挥,近来由于古文字学的发展,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造字理论。字音方面,宋代人在韵书的基础上编制出来韵图,由此产生了等韵学;从南宋开始,又有人根据古代韵文里押韵的情形提出古韵问题。到了清代,不但是古韵的研究更加细密,并且在用反切和谐声字做材料研究古声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尔雅》开始的训诂学,到了清代的学者手里,运用字音和字义相关的道理,也提出了一些理论。在西方,十七世纪的法国学者写出了“理性语法”,把语法和逻辑联系起来。十九世纪的学者发展了历史比较研究法,构拟了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谱系。从二十世纪初年起,语言内部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理论层出不穷。(4)语言的研究完全摆脱为文学、哲学、历史的研究服务的羁绊。中国的语言研究也不再是作为经学的附庸的“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