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量、比较

字数:1329

“两”和“二”“2”这个数目,在多位数的中间和末了一定说“二”,别处有的说“二”,有的说“两”。大概在一般副名词之前都说“两”,在度量衡单位之前有时候说“二”。各地的口语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差异。现在常常看见该说“两”的地方写“二”,如:

(1)上海总工会的个休养所昨天在杭州正式开幕了。

(2)我们的家庭访问是从下午点钟开始的。

这两位作者不会不知道这里该用“两”,然而明知故犯,只因为“两”字笔画多,“二”字只两笔。贪图一时的小方便,制造语言的混乱,这是不足取的。

“每”和“各”不等于“所有”“每”和“各”实际包括一切个体,但是和“所有”或“一切”的出发点不同,不能相等。下面这两句都应该用“所有”:

(3)每位参加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都不辞劳瘁的通力合作着,有了很好的成绩。

(4)华东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席卷了每一城市和乡村。

同时,(3)多了一个“着”,(4)的“席卷了”也不合适,改为“普及到”好些。

“比”字的用法比较两样东西,不一定都能用“比”字,只有分高下的时候才用“比”,如“这个村子比那个大”。相等的时候,相同或不同的时候,都不用“比”(但是能用“比起……

来”或“跟……比起来”)。这三句是错的:

(5)每月所丢书的数目每月所购入书的数目几乎相等,有时还要超过

(6)并且事实上所有课本和教师都很少能够使后一个循环前一个循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7)生产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

(5)(6)用“和”或“跟”。(7)只要说“生产条件跟着整个经济情势的好转而好转”,“跟过去不同”的意思已经在内了。底下这两句用“比”字,就得在别的地方修改一下,才能配合:

(8)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一次比一次地令人感到……

(9)这一个工程的规模,国民党在一九二九、三〇、三一、三四、三五、三六年这六年的春修预算的总数超过了一倍以上。

(8)的“地”字不需要,倒是应该加个“更”字,“比”字才有着落。(9)上面既用“比”,下面只能说“大”,不能用“超过”;或是用“超过”代替“比”字,也成。(“了”字多余;

“规模”也不能跟“总数”比较,应该改做“费用”。)

增加和减少说到增加和减少,超过和不及,也常常会出毛病。例如:

(10)她是我们队有名的劳动模范,每个月的工作都要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一百三十。

(11)今年头四个月合作社供给的豆饼超过去年全年供应量的两倍半。

(12)原来的产量只有每天二百吨,接受了这个新经验之后,每天能生产三百五十多吨,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

(10)说这个劳动模范的工作只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四十五,那不是还没有达到预定计划的一半吗?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呢?这里显然多了个“的”字,原意是指超过的部分有百分之四十五。这个“的”字的出入可大啦!(11)就是因此使人不能决定正确的意思。如果有“的”

字,那是二点五比一;可是很可能这个“的”字是用错的,那末就是三点五比一。(12)的毛病刚相反。“提高”底下少个“到”字,因为三百五十比二百,正是一百七十五比一百。如果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就是二百七十五比一百,应该有五百五十吨了。可是与其说“提高到百分之一百七十五”,又不如说“提高了百分之七十五”容易懂些。更进一步,“提高百分之七十五”又不如“提高四分之三”更通俗。除了在专门论著里头,如果可能,最好不用百分之几百几十而用几点几倍。

其次,说到减少,向来的习惯只说减少几分之几,不说减少几倍。只有往大里说才能用倍数。下面三句都有这个毛病:

(13)铸型场的工人们把开炉时间缩短一倍,由从前十天开一炉改为五天开一炉。

(14)全月伤假较去年六月(冷修前的一月)减少百分之三百,病假减少百分之五百

(15)现在,我们队粮食亩产已达五百多斤,这与解放前亩产不过二百斤比较,那时的粮食产量差了一倍半。

(13)应该是“缩短一半”。(14)的“减少百分之三百……之五百”尤其叫人难懂,其实是“减少四分之三”和“减少六分之五”。(15)顺着上面说下来,“……比较,多了一倍半”本来很好,不知为什么又颠倒过来说“那时的粮食产量差了一倍半”,弄得既不顺,又难懂。


一代词;“们”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