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跟、同、与、及、并”

字数:2847

“和、跟、同、与”这些都是用在联合成分中间的连接词。当然,一类之中既然有这么些个词,它们的用法和意味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和”、“跟”、“同”这三个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相同:“跟”字在北京话里用得比“和”更多,“同”字流行在华中一带,“和”字最普通,文章里最常见。“与”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和”字等相同,因此一般文章里用得较少,但是文章的标题以及书名之类倒是用“与”的比用“和”的多,大概是因为它原来是文言字,显得庄重些。

这些字都有两个作用。在“你和我都不认得他”里头,“和”字连接平等的两个词,这样用的时候是连接词。在“你和我们乡下人说话,少转文”里,“你”和“我们”就不平等了,“你”是主,是说话的人,“我们”是客,是听说话的人,这样用的“和”是个副动词,“我们”是它的宾语。自然也有难于分辨的情形,不过大体上是分得出这两种不同的作用的。因此也就会有一句话能作两种解释,例如:

(1)这一国际争端必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苏联英国谈判解决。

这里的意思自然是四国共同谈判,可是形式上不能叫人不误会是由前三国和英国谈判,就是因为“和”字有两种讲法。(要避免这个误会,可以去掉“和”字,或是在“英国”底下加“四国”两个字,或是两个办法都用。)“跟”、“同”、“与”也都有同样的情形。

一方面,这些字有这么两种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除去有点方言性的“同”和有点文言气的“与”,也还有“和”和“跟”两个字。假使能让它们分分工,比如说,“和”字专门用做连接词,“跟”字专门用做副动词,不就好得多吗?这是值得尝试的。

“及、以及、并”“及”字也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可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些;

因为它本来是“由此及彼”的意思,所以它的前后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第一,“及”字前后的两个部分不能倒过来;其次,“及”字也不大能用“与”字去替代。

例如“××及其他”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以及”的用处比“及”广些,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或句子形式。例如:

º(2)我们同这些国家做生意以及假设这些国家在将来愿意在互利的条件之下借钱给我们,这是因为什么呢?(毛泽东)

º(3)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鲁迅)

现在有时候看见把“及”用在可用“和”或“与”的地方,把这个有用的区别埋没了,这是很可惜的。至于在这种地方用“以及”,一般人也会感觉不合适,例如:

(4)在老解放区以及新解放区广大群众的努力下……

以上这些字,主要地是连接两个名词或是作用和名词相当的短语。“并”字跟它们不同,专门连接两个动词。例如:

º(5)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热烈地讨论了有关中等教育的种种实际问题,作出了各种决定。

下面这句是该用“并”而用了“及”的例子:

(6)欣逢这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通过阁下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致热烈的庆贺。

不止两个部分的时候“和”的用法(“与”字同)有一个限制:两个部分用一个“和”

字连接,三个部分就不用两个“和”字连接,例如“你和我和他”听起来就不顺耳。当然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可是我们知道语法的习惯是很顽强的。遇到这种情形,有三种应付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办法,就是索性都不用连接词,例如:

º(7)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毛泽东)

第二种办法是模仿欧洲语言,只在最后两个部分中间用连接词,例如:

(8)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

第三种办法是把“和”、“与”、“及”、甚至“并”,以及逗号(,)错杂起来用,例如:

(9)堆满了贵重器材,炼铁炉零件,各种型钢整箱的机器以及送风机,洋灰搅拌机和车床等。

(10)为本校培养能够掌握马列主义俄文,精通体育理论技术的体育教员。

前两种办法都不坏,只有第三种办法显得手忙脚乱,有点要不得。(9)除了连接方法杂乱以外,还有一个毛病:“贵重器材”是总括下面几项的呢,还是和那几项平等的?又,既有“送风机”等个别的种类,那末“整箱的机器”是些什么机器也应该说明。(10)是分两个层次的。
“掌握”和“精通”可以用“并”或“和”来连接,都比“及”字好;另外有一个“和”和一个“与”,也应该改归一律。

不用连接词而重复动词这也是处理许多平等的部分的一种方法。例如:

º(11)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毛泽东)

º(12)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工人阶级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民族的大敌,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毛泽东)

º(13)想用石川岛工厂新出厂的重坦克的轧轧声,想用辻政信大佐的杀人经验的总结报告,想用小军官藤田受宠若惊的笑声来壮壮胆,那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些例子倒不一定是因为不能用别的方法来处理。(11)可以用“和”,(12)可以光用逗号,现在重复动词是为了加强语气。只有(13),三个部分的字数都比较多,加在一块,把“想用”
和“壮壮胆”隔得远远的,念起来吃力,重复“想用”可以补救这个缺陷。

名词、代词以外各种词语的联合“和”和“与”原来都是只连接名词或代词的。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形式,在文言里往往能用“而”字来连接(也有不能用的),现代语里就不能不要求“和”或“与”来代劳了。形容词的问题比较简单,大抵可以不必用“和”或“与”。

例如:

(14)斯大林同志的工作作风是异常迅速精确的。

(15)她干活一向利索有条不紊。

(14)可以用“而”。(15)意思有深浅,宜用“并且”。

至于动词或者动宾短语能不能用“和”或“与”连接,就要看情况。一般地说,如果两个动词或短语同时和另一个成分关联,就可以用“和”字把这些动词或短语连接起来。我们竟不妨说,它们所以能联合,是依靠那另一成分的力量。例如:

º(16)铲除这两方面的祸根,才能使党在团结全党同志团结全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畅行无阻。(毛泽东)

º(17)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思医生的治疗亲眼看过白求思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毛泽东)

º(18)必须经常注意防止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

º(19)配合当地政府发动组织中西医和助产士,参加秋季种痘工作。

(16)两个动宾短语联合起来做“伟大事业”的附加语。(17)两个动宾短语联合起来说明“晋察冀边区的军民”。(18)(19)都是两个动词联合起来共管一个宾语。这些句子都叫人感觉顺适,尤其最后两句已经是很有势力也很有用的一种新兴句法。

可是如果几个动词或短语仅仅共有一个主语,我们就觉得不顺。例如:

(20)大人的动作要敏捷,不损伤小孩,不使他着凉。

(21)团内没有展开婚姻法的宣传,帮助李桂解决这个问题。

(22)五年多来,他欺骗,他出尔反尔,他使用暗杀最后大规模地杀人越货。

(20)去掉“和”。(21)“和”改做“也没有”。(22)“和”改做“,”,“最后”后面应加“还”。

构造相同才能联合用“和”字连接的成分必须属于同类的构造。上面是个动词,下面是个名词,或是上面是个主谓短语,下面是个句子形式,这都是站不稳的。例如:

(23)它一方面表现在农民迫切需要翻身土地……

(24)这一次的获得成功是由于校方的大力协助参加者事先有充分准备。

(23)应改为“需要翻身,需要土地”。(24)可以把“校方”底下的“的”字改做“给予”,或是把“事先有”改做“的”。

要避免歧义用“和”字的句子又往往会产生歧义,这是比单纯的构造不平衡更大的毛病。例如:

(25)我要谈的也是在国外所看到的一点戏剧界的情形感想。

(26)在动员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干部学校秋征时,不法地主又造谣威胁工人和农民。

(27)由于当时领导上的缺乏经验错误,起义军在潮汕曾受了挫折。

(28)代表们为了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互相了解……

(25)的歧义是:(甲)“在国外所看到的一点戏剧界的情形”和“感想”,(乙)在国外所看到的一点戏剧界的“情形和感想”。(26)的歧义是:(甲)“动员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干部学校”
和“秋征”,(乙)动员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干部学校和秋征”。(27)的歧义是:(甲)“缺乏经验”与“错误”,(乙)缺乏“经验与错误”。(28)是:(甲)“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乙)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当然不难判断,但是写文章的人有责任不叫读者多费不必要的心思,所以这四句应该修改。(25)在“感想”前加“我的”。(26)改为“在动员……的时候,在秋征的时候”。(27)去“的”字,改为“缺乏经验,犯了错误”。(28)去“互相”。

因为现在常用两个动词共管一个宾语的构造,下面两句也就会引起读者的误会:

(29)苏北的农民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长壮大了自己。

(30)帝国主义是怎样发展侵略别人的。

要防止“生长自己”、“发展别人”的误解,可将“自己”改“起来”,在“发展”下加“起来”。


三“的”五“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