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在、从、当”

字数:3488

“在(于)”所有的动词里头,恐怕除了“是”字就得数“在”字出现的次数最多了。

“在”字的最常见的用法是跟“里”、“中”、“上”、“下”这些方位词配合起来用,相当于欧洲语言里的某一些介词。这在下面分几节说明,现在先谈一谈“在于”(有人笔底下省“于”),这是只当主要动词用的。

“在于”的主语很有限制,最常见的是“目的”、“关键”、“问题”、“重要性”这些,其次是“原因”、“优点”、“缺点”等等(这些的底下用“是”比“在于”更普通)。不用这些名词而用一个短语或句子形式,除了“来与不来在于你”这种习惯性的说法外,一般是不许可的。例如:

(1)把一种或多种事物作为对象,细心地加以解剖或分析,抽绎或提炼,归纳或综合等等,主要地是阐明对象的实质、属性、关系或其发展。

(2)一个人在年青时的可塑性最大,一个人要成为什么,主要就年青时的教育。

(3)展览之所以受欢迎,是在于它用具体的实物和生动的图画说明了问题。

(1)用“在”代表“目的在于”,(2)用“在”代表“关键在于”,都是不妥当的。(3)的“在于”不及“因为”明确。

“在……中”用“在……中”表示空间和时间,极其普通,也不大会用错。这里说的是几种引申的用法。在底下这些例句里,读者不难辨别哪几句是对的,哪几句是错的:

º(4)这四个阶级,居于领导地位的是工人阶级。

(5)我校二十三个教研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º(6)让他们劳动改造自己,成为新人。(毛泽东)

(7)革命的大时代给我们显示了新生活的海洋,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头脑,艰苦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也更加紧了我们与群众的联系。

º(8)这个案件还调查研究,暂时不能宣布。

(9)我们可以说,现在美国的文化是停止发展

(4)(6)(8)三例是对的。(5)取消“在”和“中”,或是把“可分为”改做“有”。(7)取消“在”和“中”,否则“加紧”没有主语。(9)“在……中”只能表示进行的行为,不能用于“停止”,应该改做“已经”(“是”字也不要)。

“在……上”要注意的也是引申用法,例如:

º(10)孙中山……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

这个“在……上”也是常常会用错的。例如:

(11)虽然他也负责剪出不少资料,但工作态度是没有端正过来。

(12)师资,两千多同学的体育正课,只有四个教员。

(13)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关系的问题,省委的指示中说……

(14)这个副业生产,目前支持群众渡荒,是最好的办法。

(15)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仅看到某些工人的暂时现象和缺点,而没看到工人的本质和优点。

(11)例的“在”和“上”应该去掉,否则这个分句没有主语。(“是”字也不需要。)(12)
应该是“在……方面”。(13)不如说“关于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的关系”。(14)应该说“是帮助群众渡过目前饥荒的最好的办法”。(15)第一步去掉“在”和“上”,让“方法”做“是”
的主语,但是这句话还是不很通顺,应改为“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仅仅看到……”。

“在……(之)下”在现代的文章里,“在……(之)下”用得比“在……中”或“在……

上”都更加广泛。就形式说,嵌在中间的有名词,最普通的是“情况”和“条件”,其次是“原则”、“政策”、“精神”、“态度”等等;这些名词前面常有或长或短的附加语,说明是哪种情况、条件、原则等等。又有由动词转变过来的名词,如“领导”、“指导”、“支配”、“监督”、“爱护”、“帮助”、“努力”、“参加”、“保证”、“培养”、“教育”、“说服”、“镇压”、“迫害”,多得很;其中有许多还只能算是主谓短语的谓语动词,还没完全变成名词。最后还有短语或句子形式,例如“忍无可忍”、“无计可施”、“两昼夜喝不到水”等等。“在忍无可忍之下”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可是只要在这里头加上“的情况”,也就符合于第一种格式了。可见评论“在……下”用得对不对,不能单从形式着眼。

从意义方面来看,也不很容易判别。“在……下”到底代表怎么样的一种概念呢?“在某种条件之下”是以某事为条件,是一种限制。“在某种情况之下”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有或自然会有某种事情,也有限制之意,可是同时也带着点因果关系。但在用“原则”、“政策”、“精神”、“态度”的时候就很难说有限制之意。“在某某的领导之下”可以照字面讲做在某某的领导的底下,“支配”、“监督”等也是如此,可是“努力”、“参加”等等又不能这样讲。可见“在……下”的涵义不但是多种多样,而且很广泛,很不容易捉摸。

也许我们该从反面来看,看某一句里是不是能用别的词语把意思表达得比“在……下”

明确些。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不能执定说“在……下”的中间用哪两个字的必定行,用哪两个字的必定不行。同样的“在……情况之下”,也许这句里行,那句里不行。一切要看具体情况。底下这些句子里的“在”和“下”是能用别的词语来替代而意思更明确的。

(16)自一、二月先后开工以来,卫生工程局及参加工作的工人、部队不顾劳累、寒冷地积极工作**下,工程进行很快……

(17)历史上就不大劳动的贾士流,高大成的耐心说服下,参加了互助组。

(18)这样的严肃态度下,我们决定对凌汛进行两方面的战斗。

(19)虽然他们的工作也很忙,但互助的精神和高贵的阶级友爱下,还是尽力的给他以协助。

(20)美帝国主义者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下,还残酷地从事经济的搜刮,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

(16)可以改用“由于”。(17)可以改用“经过”。(“历史上”应该改做“从来”。)(18)可以改用“抱着”。(19)可以改做“本着……精神,发挥……友爱”。(20)可以改做“利用”。

底下这些句子里的“在”和“下”可以取消,一部分句子要改变组织。

(21)于是,全中国的人民忍无可忍掀起了轰轰烈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

(22)晚上没有电灯的条件下,也没忘记领导员工进行政治学习。

(23)当这个戏第一次演出时,大家抑止不住的伤心流泪的情况下,没有能够演完就停止了。

(24)劳动英雄张西则,距离土场七十米的情况下,每天挑土八点九公方。

(25)我们接管一万五千多起伪地政局积压案件和新收八千多起登记案件,依次审查整理公告的情**况下,已按特殊情形一再提前照顾了失业同志。

前三句只要把“在”和“下”、“的条件下”、“的情况下”取消就完了。(24)改做“从七十米外的土场挑土,每天……”。(25)改做“我们接管……,又新收……,依次审查、整理、公告,不能速了,但是已按……”。

会有人怀疑:这样看来,“在……下”全无用处了?决不是如此。应该用“在……下”、只能用“在……下”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º(26)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毛泽东)

º(27)这次会议少数代表的操纵下,否决了这个提案。

º(28)让我们时时刻刻体会到,我们是广大读者的帮助和监督下办刊物。

底下这一句的“在……下”也是对的,毛病在别的地方:

(29)不影响生产工作的情况下,允许教员有进行预备课程的时间。

“情况”应该是“条件”。(同类的例子不少。)

最后,举几个乱用和滥用“在……下”的例子:

(30)这四十二位人民战士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的培养教育下上级的关怀与爱护之下群众沸腾的欢迎之下,终于载满了荣誉,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凯旋归来。

(31)特别是高孟段的查勘,李部长和张副部长亲自领导之下,冯北兰和张光士等专家参加和全体员工努力之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32)苏南土地改革在典型试验和局部展开两个阶段中,群众尚无准备,领导经验不足,客观情况尚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各地都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强调“谨慎小心,稳步前进”的方针。

(30)叠用三个“在……下”,其中头两个短语也许本身讲得通,但是跟这里的主要动词“归来”在意义上不大能联系,比较贴切的是第三个短语,但是又不如说“在……欢迎声中”。(31)
表面上只有一个“在”和两个“之下’,实际上用了三个“在……下”;虽然除“参加之下”

有点勉强外,另外两个都讲得通,可是总觉得有点滥。可以改做“由……亲自领导,有……
参加,经过……的努力”。(32)明明已经用了较为恰当的“因”字,可是还要硬安上个“的情况下”,可见这个格式的诱惑力之大。要照这样滥用乱用下去,恐怕“在……下”这个有用的格式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

“从……中”、“从……上”“从”字单用不大会错,要注意的是跟“中”或“上”配合的时候。底下这四句的“从……中”,一句用对了,三句用的不恰当。

º(33)是谁奴役的生活解救了我?是谁疾病救活了我?

(34)露天崩岩事故,两个模范共产党员牺牲了。

(35)团结了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群众,向敌人作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斗争,并这些斗争逐渐获得胜利。

(36)年余的经验证明:这是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最好方式。

(34)和(35)应该用“在……中”。(36)取消“从……中”,用“经验”做主语,或是说“从年余的经验中看出”。

底下这四句的“从……上”,也是一句用对了,三句用的不恰当。

º(37)我们要学会本质看问题。

(38)后来工会又介绍她到上总学习班去学习,使她更快的思想提高一步。

(39)节衣缩食,慷慨捐献,物质来支援前线。

(40)艺术形象表扬了新中国的新妇女。

(38)和(39)应该用“在……上”。(38例的“上总”是“上海总工会”,39例的“来”字多余。)(40)的“从……上”应该改做“用”或“通过”。

“当”字的用法“当”字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在口语里,通常只用“……的时候”,例如“我来的时候,他的病还没好”。假如这个短语不在句子的头上,就加个“在”字,例如“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想家”。在文章里,除了“在”字,又常用“当”字,并且常常用在句子的头上;还有用“当着”的,比较少。这多半是因为这个短语相当长,所以在头上用“在”

或“当”提起读者的注意。这是好的。可是要留神:“当”字下面必得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不能像底下这句光用个“当”字了事。

(41)这些人在高谈“安全”、“和平”,他们事实上正在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假如底下不能用“的时候”,上面也就不能用“当”。例如:

(42)早稻收割,她就赶忙耙地种小麦。

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格式表示一先一后的两件事情,所以习惯上是不用“的时候”
的,当然前面也就不能用“当”。这不是说,下面有了“的时候”,上面就一定可以用“当”。

例如:

(43)她十六岁的时候,就从乡下到了上海。

这一句的“当”字就是多余的,不但是因为这个短语很短,没有提起注意的需要,并且因为有了“当”字,“她”字就扣留在这个短语里头,念起来就觉得“从乡下到了上海”前头缺少个主语,更进一步,不但“当”字是多余的,“的时候”也是多余的。“她十六岁就从乡下到了上海”,挺干净。

上面说过,“当”是相当的意思,所以一般只说“当……的时候”,不说“当……之前”

或“当……之后”。但是现在已经有这种句子出现:

(44)土改就要实现之**前,我们绝不容许坏人从中破坏。

(45)可是听到石德辉等十几人被反动派抓住关在暗窟里的消息之后,她就坚决英勇的和民兵一道去营救他们。

这两句还不是简单地一个该用“当”还是该用“在”的问题。(44)“在土改就要实现之前”
也还嫌绕口,不如说“现在土改就要开始”。(45)用了“一……”的格式,习惯上也不再说“之后”。不但这样,连“的消息”也是多余的,两个“她”字也大可取消一个。


七“对于、关于”九“因为、为了、由于、结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