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法修辞讲话 - 吕叔湘、朱德熙 >
- 第三讲虚字
七“对于、关于”
“对于”的用法“对于”的用法,一部分是从文言的“于”字化出来的,所以有时候就只用一个“于”字。有时候“对”字的意思特别显著,又就只用一个“对”字。但是最普通的形式还是“对于”。
分析“对于”的用法,可以先看“对于……”这个短语跟句子里哪一个词关联。有时候,这个短语是名词的附加语,例如:
º(1)它是一种有机酸,对于人的营养价值还没有能确定。
“对于人”是“营养价值”的附加语。有的时候,它是一个形容词的附加语,或是跟一个跟它不在一块的形容词关联。例如:
º(2)这是对于我们有利而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的形势。
º(3)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鲁迅)
(2)的“对于我们”是“有利”的附加语,“对于帝国主义”是“不利”的附加语。(3)的“对于中国”跟“紧要”关联。
最常见的是“对于……”这个短语做动词的附加语。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有些句子里,那个动词管不着“对于”的宾语,例如:
º(4)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毛泽东)
º(5)也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对于人民的事业并无热情,对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战斗和胜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毛泽东)
(4)“屈服”是不及物的,管不着“敌人”。(5)的动词“无”和“抱”各有自己的宾语,“无”
管不着“事业”,“抱”管不着“战斗和胜利”。底下这一句就不同了:
º(6)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毛泽东)
“历史”是“对于”的宾语,可是在意义上也是“懂”的宾语。懂什么?懂自己的历史,不是吗?拿(4)来比较,就显然不同。“不屈服”只是“对敌人”不屈服,不是“不屈服敌人”。
这个区别是很重要的,它把用“对于”的句子分成两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宾语专门让“对于”管着的,包括从(1)到(5)各种格式。第二个类型是(6)所代表的,“对于”的宾语有别的动词共管。另外,像——
º(7)应该双方互相原谅,而各对自己作正确的自我批评。(毛泽东)
这一类句子,形式上属于第一类型,但以意义而论可以归入第二类型:“自己”仍然是“批评”
的对象,虽然后者已经转成名词。
不是“对于”在第一类句子里头,要留心的是:在这里,是否用“对于”最恰当。“对于”所表示的意思的确很广泛,可是也不是漫无限制。像底下这些句子里就不该用“对于”,另有更恰当的动词或连接词可用。
(8)让美国军事指挥官们试图对中朝人民军的“神秘撤退的哑谜”找寻解释吧。
(9)因此他们对某些妇女的正当合理的离婚要求看成是“不规矩”,是“太调皮了”。
(10)在最初使用风镐时,机电工人对风镐手配合得不好,风镐坏了不能及时修理。
(11)所以我对每次的小组会,总是要把同学的发言记下来。
(12)单方洋一场每年就要节省粮食六千多斤,对于减低成本、增加国家的财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更恰当的用词是:(8)给,(9)把,(10)和,跟,(11)(12)在……上。
下面这四句的“对于……上”等等都是不合习惯的混合形式:
(13)对贷款的运用上,要及时有效地投到最重要的地区、最需要的农具上去。
(14)东北人民政府对于耕畜、繁殖、防疫、机耕、水利建设、农业教育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
(15)上面几点,对于翻译工作者看来,也许是些技术问题。
(16)充分开发水利资源,对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前三句的“对于”都应该改做“在”,后一句的应该改做“从”或“就”。从“对于”后面加用“上”、“方面”、“看来”、“来说”等等看来,我们可以说作者已经猜对了一半。可是前面为什么不用“在”、“从”、“就”呢?不能不说是对于“对于”未免偏爱了。
不必“对于”现在要谈一谈用“对于”的第二个类型。这里面的“对于”的作用实在是把宾语提前,跟“把”字的作用是类似的。例如:
º(17)我们对于祖国的历史要好好学习。
º(18)我们要把祖国的历史学习好。
这两句的构造十分相似,可是两句的意思并不相同。用“把”字,表示一种有结果的行为(学习“好”);用“对于”,没有这个意思。用“对于”,“祖国的历史”的地位更加重要;用“把”
字,没有这样明显。仔细分析,构造也不完全一样。“对于……”之下可以有停顿,“把……”
底下不能有。“对于……”可以移在主语(“我们”)的前头,“把……”绝对不能。如果句子里有“能”、“要”这些动词,用“对于”的时候,它们靠后,离主要动词近,用“把”的时候,它们在前,离主要动词远。这些事实说明:对于前面的宾语,“把”字后面的动词比“对于”后面的动词有更大的约束力。因此,用“对于”的句子,动词后面可以用“他”来复指宾语,如:
º(19)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毛泽东)
用“把”字的句子就不能。
用“对于”的句子的结构既然没有用“把”字的句子那么严,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必用,就不像用“把”的句子那么容易判断。大概说,用“对于”把宾语提前,为的是要让宾语突出,或是因为它本身重要,或是因为要跟别的事物区别(如列举几项的时候),还有时候是因为它太长。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下面这些句子里都不必用“对于”:
(20)近因我们营业不振,对电话费无力负担,决定将电话机拆除。
(21)对于过去历史的研究与学习,比对于活的社会的认识,要容易的多;对于新民主主义的历史研究,比对于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创造,要容易的多。
(22)因为帝国主义所进行的是对中国人民屠杀、摧毁与奴役的侵略战争、我们所进行的是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义战争。
(23)他对问题的处理能掌握原则。
(24)这是工作当中顾此失彼、对每一个工作的主要关键不能抓住的缘故。
让宾语恢复它固有的位置(动词之后),如(20)改做“无力负担电话费”,就显得简洁些,64
也自然些。这个分别,(21)最为显著。“研究与学习过去的历史,比认识活的社会,要容易得多;研究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比创造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要容易得多”,这不是念起来顺口得多,听起来也容易懂得多吗?(22)只要比较一下前后两个分句,就会知道还是用“对于”
好些,还是不用好些。(23)的“处理”已经转成名词,这也是不必要的,“他处理问题能掌握原则”,从哪方面看来都比原来好。(24)尽可以说“不能抓住每一个工作的主要关键”;如果要用“对于”,也应该是“对于每一个工作不能抓住主要关键”。下面这两句,不必用“对于”,也不必挪动宾语:
(25)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26)我们对于录用新人员必须要慎重。
另外有一些句子:
(27)据一般情形,城市解放之后,工人就有诉苦运动,对于有坏作风的人员,一定受到群众的批评教育。
(28)因为工具书要随时用来查检的,如果在查检上不方便,那末不但对于从事参考工作的图书馆人员要减低效率,对于我们青年读者学习文化,尤将浪费时间。
这两句里面的“对于”是加在主要动词的主语前头的,因此这些句子连形式上也不成格局。
这就不仅是用字失当,而是一种更严重的错误了。这两句如果要用“对于”,(27)应该说“对于……群众一定会批评”,(28)应该说“对于……要减低他们的效率,对于……要浪费他们的时间”。但是远不如在原句取消“对于”爽利。
谁“对于”谁这是关于“对于”的用法的另一个问题。许多句子里把“对于”的主体和客体弄颠倒了。例如:
(29)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历史,对于我们都是相当熟悉的。
(30)在这里,他学到了化学、生物、特别是对他有特别兴趣的畜牧学。
(31)今天中年以上的英国人,对于过去的每天可以吃半打鸡蛋、大块地啃着牛排的日子,只是甜蜜的记忆了。
(32)处理人必须持慎重态度。这对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照字面看,不是人熟悉历史而是历史熟悉人,不是人对畜牧学有兴趣而是畜牧学对人有兴趣,成为甜蜜的记忆的不是过去的日子而是中年以上的英国人,有过深刻教训的不是我们而是“这”。这当然不是这几位作者的本意。那末,应该这样说:(29)我们对于……的历史都是相当熟悉的;(30)特别是他最感兴趣的畜牧学;(31)对于……英国人,过去……的日子只是甜蜜的记忆了;(32)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对于……”的位置“对于……”这个短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后。
这个差别有时候很有关系。这里有三个句子:
(33)数学对于我好像是分外难于了解。
(34)我们对于陈同志肯率直的揭发这种错误,使我们的属局可以提高警惕,这种宝贵的精神是非常感佩的。
(35)当我们纪念列宁的时候,让我们来温习一下列宁同志关于职工会问题的训示。这对于提高中国工会工作者底对于工会问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借以加强我们在工会工作中的自觉性,克服其盲目性,把我们工会工作的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以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这就是我们纪念列宁时候应该作的事。
(33)显然犯了上一节所说主体客体颠倒的毛病,可是如果把“对于我”挪在“数学”前头去,这一句就讲得通了。(34)“对于”的宾语有很长的附加语,把“我们”和“非常感佩”
隔得老远的,念起来很吃力,意思也容易胡涂。如果把“我们”挪到“精神”后头,问题就解决了。(35)一个“对于”之后,不见主要动词,成了个不完全的句子。这也是因为“对于”
的宾语一拉长,作者也忘了前面有个“对于”了。如果作者不把“这”字说在头里,他也许会记得在适当地方结束这个短语,然后“这”,然后给它一个谓语,例如“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这一句的毛病很多,不去详细讨论。)
照我们的观察,现在的一般文章里的“对于”实在太多了,至少有一半是用得不恰当,或是不必要。一句话该怎么说,还没有拿定主意的时候,先给它来个“对于”,反正错不了—
—这不是很方便吗?要知道,作者的方便常常造成读者的不方便。
“关于”和“对于”“关于”和“对于”应该有分别,事实上也的确有好些句子是不会混用的。例如:
º(36)关于种族主义者平常怎样压迫它国内的黑人,我们已经听到很多了。
º(37)关于费教授的失踪,当初有种种传说。
º(38)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
这三句是决不会有人不用“关于”而用“对于”的。但是像底下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的两句:
º(39)实际上,对这两个重要问题,本书并没有足够完备的叙述。
º(40)而在第一章内,关于新文化的内容及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则叙述得过于简略。
作者在一句里用“对”,在另一句里用“关于”。好像倒个过儿也可以,看不出有什么分别。
又如这一句:
(41)对于革命文物的范围,在政务院所颁布征集革命文物命令中已经规定得很清楚。
这里究竟该用“对于”呢,还是该用“关于”?还是一个都不用?总之,以现在的用例而论,“关于”和“对于”在某些句子里还不能完全分清。
不必“关于”、不是“关于”跟“对于”一样,有些句子里的“关于”是不必要的,甚66
至是不能有的。例如:
(42)关于以上两门课程,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都是于实际有帮助的。
(43)关于这一点,在土改之后,每一个人有了正当的生产事业,可能逐渐减少,以至于绝迹。
(44)北京研究室里,关于仪器方面的损失不多。
(42)和(43)两句都在主语前面安上个“关于”,于是这两句就没有主语了。把“关于”去掉,句子结构完整了,意义也毫无损失。(43例的“这一点”应该改做“这种情形”。)(44)
用“关于”和“方面”联系,不及“在”字普通;而在这一句里,根本就不需要。
又有些句子里的“关于”,也跟另一些“对于”一样,是应该用更恰当的词语来替代的,如:
(45)关于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书籍,我认为以下三书值得一读。
这句不该用“关于”,该用“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