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顿号

字数:3392

顿号的作用旧式的句读符号只有两种,瓜子点和圆圈。点只用在一两个字,至多三个字成读的地方,如“子曰”、“古者”、“呜呼”、“君不见”之后,三个字以上成读的地方就都用圈。新式标点符号是从西方输入的,最初除了句号用圈来替代他们的圆点以外,可说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过来。瓜子点就废而不用了。慢慢地,瓜子点又出现,替代了一部分豆芽菜形的逗号,终于在标点符号的系统内取得了正式的地位,并且得了一个新的名字,叫“顿号”。

顿号,一般的了解是用来隔开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的。例如:

º(1)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毛泽东)

º(2)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毛泽东)

º(3)必须贯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

要不要顿号?是不是所有并列的成分都要用顿号来隔开呢?不一定。顾名思义,必须有停顿才用得着顿号。底下这些句子里,虽然有并列的成分,可是说起来是不停顿的,也就无须用顿号:

(4)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

(5)几千年来受着地主们的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6)只有郭志英,他受不住艰难、困苦,有些动摇。

(7)我们与质的提高同样迫切地要求量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就允许轻浮、草率的现象存在。

如果说,只要是并列的成分就都要用顿号隔开,那么“父母”、“工农”、“男女青年”等等就应该写成“父、母”、“工、农”、“男、女青年”,但是大家不这样写。可见必须说起来有停顿才用得着顿号。

有些人喜欢利用顿号来造成合并式的简称,也是不很好的。如果这个简称说在嘴里很顺溜,这个顿号就没有需要;如果说起来生硬,就应该拆开。(参阅第二讲第八段。)像下面这句就应该说“红糖、白糖”:

(8)一家百货公司每天销售海带二三千斤,红、白糖各二万余斤。

跟上面的情形相反,以下是需要有顿号而没有的例子:

(9)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的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10)毫无保留地坦白地说出自己历史上的政治上的思想上的错误。

(9)应该在“党的”和“公开地”后面分别加顿号,“政府的”后面也可以加一个;“公开地”
底下不用顿号而加“并且”,也许更好。(10)应该在第一个“地”字之后和前两个“的”字之后加顿号。下面这一句,少了个顿号就把意思完全弄反了:

(11)反对美国援助朝鲜的图片太少。

顿号和“和”顿号是用在并列的成分之间的,所以也可以说,一个顿号的作用等于一个“和”(或“与”,或“及”)。这样,就有了两个问题:一,什么时候用“和”,什么时候用顿号?二,有了“和”字是否还可以或需要用顿号?

先说第一个问题。一般地说,如果只有两项,以用“和”字为宜;不止两项的时候,或是都用顿号,或是在最后两项中间用“和”字(参看第三讲第四段)。为求意义的明确,能用“和”字的地方宁可用“和”字,不用顿号。因为顿号代表一个很小的停顿,读起来很容易变成无停顿,使人把上下文连起来理解;或是停顿太大,类似逗号的作用,使人误会上文意思有一定程度的结束,下文另起一端。这两种误会都能改变原来的意义。用眼睛看,第一种误会不会有,第二种误会的可能还是存在。所以,遇到可能发生误会的地方,最好不用顿号而用“和、与、及”等。有第一种误会可能的例子:

(12)卫生局号召市民协助政府防止、扑灭传染病。

(13)第十一届理论、应用湖沼学国际会议。

(14)我们对这样的题材不得不要求有更高的政治、思想的水平。

(12)读起来与“防止扑灭传染病”无异,跟原来意思相反。(13)在外行人听来,也许以为有一门学问叫做“理论应用湖沼学”。这两句都应该把顿号改做“和”字。(14)可能误会成“政治思想”,最好是说“政治水平和思想水平”。

有第二种误会可能的例子:

(15)男女老少齐下手,解决人力、牲口困难。

(16)过城门受检查、盘问之可能性为一半一半。

(17)这种文字、标点上的混乱,目前看来,还不仅是有些原稿上如此……

(18)加强对反动派的仇恨、鄙视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15)可能误会成“解决人力”,但是“牲口困难”。(16)可能误会成“过城门受检查”是一定的,而“盘问之可能性为一半一半”。(17)可能误会“混乱”只限于“标点上”。这三句如果把顿号改做“和”字就毫无问题了。(18)可能误会成“鄙视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应该改成“……仇恨和鄙视,并……”。

你会说,这种错误的讲法多半是意思不通的,而况我明明用的是顿号,既不是逗号,也不是无符号,怎么会有误会呢?要知道,第一,写文章千万不要对读者要求过高,最好是拿相当粗心的读者作为对象。其次,文章有时候是要读给人听的(例如在读报小组),在眼睛里有分别的文字到了耳朵里会没有分别。咱们不老是说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吗?试问,上面这类句子,咱们用嘴说的时候,是用个“和”字好呢,还是不用“和”字,光停一停?还是说“这儿有个瓜子点”?奉劝爱用瓜子点儿的同志们,遇到这种地方,不要贪图省事,轻轻一点,还是不要怕麻烦,写上个“和”字。必得像这类句子:

º(19)要是不努力工作,怎样对得起党对自己的培养、同志们对自己的帮助呢?

有“和”字没有“和”字,听起来意思都一样,决不会有误解,那末写起来用“和”字或是点一点,也就无所谓了。

顿号和“和”字,比较起来,哪一个表示的关系更密切呢?换句话说,在(甲+乙)+(丙+丁)的时候,是在括号里面用顿号,外面用“和”,还是反过来呢?有人这样处理:

(20)三千多名技术工程人员和水利专家们,从去年秋末冬初开始,就在淮河上游起伏的山地上,或是中游的湖沼洼地间,实地查勘、测量和规划、设计,制定了今年春季工程的全部计划。

这恐怕不会得多数人的同意,因为这很容易读成“实地查勘——测量和规划——设计”。不如掉过来,写做“实地查勘和测量,规划和设计”,或是连这两个“和”字也取消,都比原来好些。

底下这两句又代表另一种情形:

(21)曾向少数民族同胞分送了各种礼品,包括毛主席亲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口号的锦旗、药品、书籍、乃至绸缎、布匹、茶、糖等物。

(22)吸收地主、资产阶级出身而愿为民主政府服务的知识分子参加工作。

(21)“锦旗”之后,用顿号固然不妥,用“和”字也许更坏,都不能把“毛主席亲题……”
这个附加语拦住在锦旗上,不让它连贯到下面去。这就应该另想办法,比如把“包括”改做“有”,在“锦旗”之后用逗号,在“药品”之前再来一个“有”字。(22)的情形相同。用顿号,固然可能误会成“地主”和“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改用“和”字,这个可能也还存在。只有改做“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最妥当。

再谈一谈第二个问题:用了“和”或“及”,是否还可以或需要再用顿号(或逗号)?一般地说,如果只有两项,用了“和”或“及”,就不再加顿号或逗号。

(23)我们就一起去找居民互助会,和自来水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

“互助会”后不应该有逗号:有了逗号,好像“负责人”只指自来水管理委员会的,但是实160

际是兼指居民互助会的。如果并列的项目不止两个,在最后两个项目中间用了“和”或“及”,也就不必再加顿号。例如:

º(24)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毛泽东)

顿号还是逗号?上面已经说过,顿号是从逗号分出来的。可是既然已经分开,就应该让它们各有专职。如果把顿号的用处限制在并列的词语之间,问题也就简单了。可是在这些并列的词语居于句子(或分句)之末的时候,一般的趋势还是用逗号,不用顿号。例如:

º(25)在我们国家里,很多复员军人在农村里成为农业技术员,汽车司机,拖拉机手。

º(26)因为我闭上眼想起的北京,是要比睁着眼看见的地方更亲切,更真实,更有感情的。(老舍)

反过来,在结构上不能告一段落(多半是附加语内),但是说话需要停顿的时候,即使上下的词语在意义上不是并列的而是累积的,也常常用顿号而不用逗号。例如:

º(27)我们的人民政府不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衙门,它是为全国人民办事的机关。

º(28)麦克考伦主张用“水溶性B”这个名字来表示从某些食物里提取出来的、能够帮助生长、治疗脚气病的物质。

这样,这两个符号的分工又似乎是这样的:顿号用在说话要停顿而结构上不能停顿的地方,逗号用在说话要停顿而结构上也有停顿可能(不一定是结构完全)的地方。这样区分这两种符号的作用,也未尝不好,只是和前面说的不能调和。

另一方面,类似(27)(28)的情形而用逗号的也还是很多。例如:

º(29)便在当时上海这敌占城市的工人运动中步步实现了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总方针。

º(30)这篇小说采用了新四军某部为了运送一批重要物资到苏北,在海上跟敌人遭遇的真实故事。

º(31)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准备一场相当长期的,但是也不见得太长期的,相当艰苦的,但是也不见得太艰苦的斗争。

甚至在并列的词语中间,在同位关系的词语中间(这也是跟并列的词语很接近的),也还有很多人用逗号。例如:

º(32)那些在光天化日之下恬不知耻地要求轰炸中国,要求使用原子弹,还要求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人,并不是疯人院里的疯子,而是一个大国代议机构里的议员。

º(33)列宁号召青年,要为反对这种腐烂的资产阶级社会道德,这种动物性的个人主义而斗争。

º(34)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把社会分割成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敌对阶级。

可见在这种地方,大家的意见还不能一致。逗号派的人会赞成把(27)(28)也改成逗号,顿号派的人会赞成从(25)起到(34)止一律用顿号。在当初只有逗号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顿号出来了,先是只用在严格地并列关系的名词之间,也还不发生问题;可是后来逐渐扩展到非名词之间,短语之间,句子形式之间,乃至非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于是问题就多起来了。在目前,恐怕还不容易得出一个人人愿意接受的结论。

此外还有一个地方,过去直行写字的时候一般的习惯是用顿号的,那就是在标明次序的“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之后。这是早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只有旧式的圈和点的时代遗留下来的;现在在这种地方用逗号的渐渐多起来。


一句号、逗号三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