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括号

字数:2333

括号的形式括号有圆括(())、方括([])、六角括([])、方头括(【】)四种。最常用的是圆括。下面谈到的,如果不特别说明,都指圆括。

括号的作用括号表示文章中注释的部分。例如:

(1)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简称)位于东半球西南部,赤道横贯中央。

(2)凯绥·勖密特(KaetheSchmidt)以一八六七年七月八日生于东普鲁士的区匿培克(Koenigsberg)。

(鲁迅)

(3)《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一次同余式问题),《张丘建算经》中的“百鸡问题”(不定方程问题)等等,都比较著名。

(4)遇到这样的情形(这种情形是常常遇到的),就觉得无从下笔。

(5)对于它终于怀了恶感,我看也正是人情之常,不必指为拿了什么地方的东西,迷了什么斯基的理论的。(这两句奉官谕改为“不足怪的”。)(鲁迅)

要不要括号?哪些词语应该或是不应该放在括号里面,是需要考虑的。下面这一句就不应该用括号:

(6)他所有的(在诗文中以及在行为中所表现的)民族主义思想,就以此为其基础。

这句应改为“在他的诗文中以及行为中所表现的民族主义思想……”。下面这一句是应该用括号而未用的例子:

(7)这里,学徒一入厂就学他要学的东西,而且学习很专一,学徒期限也不那样长,那样呆板,复杂的车床工人,学徒期限才规定三个月,学会了便可升为正式工人。

“复杂的车床工人,学徒期限才规定三个月”应该放在括号里,否则末了这个分句就专指车床学徒,而作者的意思好像是指所有的学徒的。

括号和句逗号如果括号里的词语只是注释句子的一部分的,就应该紧贴在这一部分之后。倘若正文在这里该用句逗号,句逗号应该放在括号之后,如上面(1)(3)(4)例的格式。
这种括号可称为“句内括号”。

如果括号里的词语是注释全句的,括号可以放在句号之后,如例(5)。这种括号可称为“句外括号”。

句内括号的内部可以有逗号或分号,但不能有句号,尽管已经是一个句子。

句外括号内部如果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句号,如例(5)。如果不成句子,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

下面这三句括号内外的标点不妥:

(8)有些作品则把知识分子的改造写得过分简单轻易。(如《思想问题》)也有这样的作品……

(9)“陶”是陶亚魂,(陶亚魂很早就死了),“柳”是柳亚子。

(10)由于英国的财政状况,英国的粮食供应已处于和一九四一年(按:一九四一年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粮荒最严重的一年,当时的英国食物进口由于德国潜艇的袭击而剧烈减少。)情况相同的极端危险的境地中。

(8)应该把句号放在括号后面。(其实括号也可取消,“如”字前面用逗号,书名号之后用句号。)(9)括号前面的逗号应取消。(10)括号里面的句号应取消。

在引文之后用括号注明出处,如果是局部引述,句逗号本来在引号之外,那末,括号紧贴引号,然后加句逗号。例如:

(11)这一反攻,迅速地使美军狂妄“自信的官方语调一扫而光”(路透社),它给了“联合国部队”

一次打得目瞪口呆的打击,使它“遭到决定性的失败”(美联社),把美军部队的战线“打得像一把粗糙的木锯一样”(路透社)。

如果是全部引述,句号在引号之内,括号在外。在引文另行或另段的时候,或引文恰好在一段末了的时候,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假如引文在一行的中间,就不免会引起括号属上抑属下的疑问。例如:

(12)“……恐怖的谣言在散布着,说敌人不久就要把他们完全打垮。”(美联社记者包义尔二十八日电)

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在东京的军事人员中,也“大大地增加”。

为了避免误会,括号之后应空一格。也可以用变通的办法:把引号里的句号移到括号后面(西文书刊中有这种格式)。但是像(13)现在他们说:“咱们工人农民结成联盟,再团结好别的阶级,把国家建设得更好些。”(平顺农民代表语)。”我们必须……”

这样用两个句号也不好看,不如把引号里的句号取消。

间接引述(不用引号的)也有同样的问题。例如:

(14)例如西汉时,张禹占郑白之田多至四百顷,(《汉书》本传)董贤的田多至二千余顷。(《汉书·王嘉传》)到西汉末年,则强者占田以千数,弱者无立锥之地。(《汉书·王莽传》)

这里的前两个括号本是注释句子的一部分的,应该放在句逗号之前,现在放在句逗号之后,容易叫人误会是属下的。第三个括号是可以放在句外的,但这里为统一起见,也不妨放在句内。

另有一种括号是插叙性质,例如:

(15)就举俄罗斯童话里的狼与小红帽的故事吧。(笑声)狼想吃掉小红帽……

(16)上次他们推出一个帐房先生做“工人”代表。现在他们找到一个新的“工人”代表——资本家的小舅子(笑声)。

论“笑声”的性质,是应该用句外括号的,但是像(15)的样子,又有属下的嫌疑。(16)改做句内括号,好些。但是最好是仍作句外括号,而在内部用句号:(笑声。)这两个字本来可以算作一句。

总之,无论是注释性或是插叙性的括号,如果内部没有句号,是不宜于放在两句的中间的。

订正和补充词语括号另外有一类用法:不是在意义方面加注释,而是对上面的词语作订正或补充。例如:

(17)省民政厅于六月中旬曾召开各专署(市)民政科(局)长会议,专门讨论优抚工作。

(18)在现代的文章里,“在……(之)下”用得非常广泛。

(17)的括号等于“或”或“及”。(18)的括号表示里头的字或用或不用(可有可无)。

当“或”或“及”用的括号用起来要小心,因为括号常常等于“即”,决不能让读者断定不了你的用意。例如:

(19)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文艺读者(观众)中间也是存在着的。

(20)也只有愈斗争(教育、学习)才能愈巩固。

这两句的括号是“或”或“及”的意思,但很容易被人误会是“即”,不如干脆用“或”或“及”。

类似(18)的用法的括号又有:

(21)这座无名小山紧扼着涟(川)元(山)公路的左侧。

括号里面的字是被省略的字。这样用的括号也是值得考虑的。假如这个简称为大家所熟悉,如“京汉路”,就无须用括号来补充。假如这些地名很生疏,就不应该省略,像这里就应该用“涟川元山公路”。

以下的例句里的括号只在引用别人文字的时候才用得着:

(22)“实心儿待,休佐(做)谎话儿猜。”

(23)“旧曲听来犹(空)有恨,故园归去已(却)无家。”(鲁迅)

(24)“红日如奔过隙驹,白头渐满杨花雪,一日〔一〕个渭城客舍。”

(25)“〔一连二排〕经过一夜十二个钟头的跑步前进,终于在二十八日早晨八时到达军隅里以南三十华里的三所里和龙源里。”

(22)的括号订正上面的错字,可以跟第五段(14)例比较。那里的“远”字是否“遶”字之误还不能决定,所以加个问号;这里的“佐”字必然是“做”字之误,所以不加问号。(23)
的括号的一般意义是“一本作”。鲁迅先生引的是世间流传的《铁女诗》,这首诗其实是好事者窜改范昌期的诗来骗人的,括号里是范诗原来用的字。(24)的括号表示原文脱落。(25)
的括号表示原文没有这四个字,但单引这一句,不连上下文,就非加上这四个字不明白。后两例的括号通例用方括或六角括。

条目次序括号的另一种用法是加在数目字(及“甲”“乙”等)外面,表示条目次序,章则条例里常见,这里不另举例。本书的例句前面的括号也属于这一类。

数字加括号又用来指示附注,下面第十一段讨论。

待解释词语在字典和教科书里面,待解释的词语常用方头括号括起,例如:

(26)【镭】卢回切,音雷。化学金属元素之一,符号为Ra,原子序八八。


六引号八破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