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号、叹号

字数:1952

问号的作用问号的主要用处是表示一句话是问话。例如:

(1)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鲁迅)

(2)你看见过?这个是不是?

这里有四个问句,都用问号标明。例(1)的第一句中间有疑问代词“怎么”,第二句末了有疑问语气词“么”,例(2)的第二句有疑问格式“是不是”。但是例(2)的第一句既没有疑问代词,也没有疑问语气词,也没有疑问格式;倘若没有问号,就不能表示这是个问句。(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这一句就非用个“吗”字不可了。)

用不用问号?有几类句子,是否该用问号,值得考虑。第一类是用一个问句做某一动词的宾语。例如:

(3)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鲁迅)

(4)让我去看看,他来了没有。

这些都是明明不要求回答的。虽然底下的一半是问句的形式,整个句子并不是问句,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但是有些句子,虽然也采取同样形式,实际上是要求对方回答的,那就应该用问号。例如:

(5)我倒要请教,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写?

(6)这本书我可没有看过,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第二类是用一个问句做一个句子的主语,例如:

(7)这样做法是否对,是值得研究的。

这一句的上半句虽然是个问句,可是它只是整个句子的——部分,所以“是否对”底下不用问号。可是如果语气舒缓,说成两句,第一句末了就又可以用问号了。如:

(8)这样做法对不对呢?我们应该再研究一下。

第三类是一些“形式”问句,实际是不要求回答的,那也就不必用问号。例如:

(9)谁知道他已经走了。

如果带惊叹或失望的情绪,可以用叹号。如果平平地说,可以用句号。但决不能用问号,因为不是问“谁”知道。

第四类是抉择式问句。这种句子的中间虽然有语气词,有停顿,可是一定要合下半句才成为一个完整的问句:那末,中间不应该用问号。例如:

(10)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

可是如果作为两个并列的问句,那还是可以用两个问号。例如:

(11)今天去呢?明天去呢?我倒有点决断不下。

问号的位置我们常常先叫一个人的名字,然后问他一句话,像“王家骏,看电影不看?”
可也有时候,先问话,后叫名字,问号还是应该放在末了。下面(12)的标点是对的,(13)
是错的:

(12)“怎么的,你老人家?”肖队长问。

(13)你说的是谁啊?小福子!

问号表示“有疑问”与“不明”除了用在一句的未了,问号还可以加括号放在某一词语的后面,表示对它有疑问;或是放在某一个词语的地位上,表示不知道。例如:

(14)“惟有台城,挂残阳水远(遶?)山围。”

(15)“疎林暮鸦,聚看(?)远浦,落雁寒沙。”

(14)的意思是“远字疑是遶字之误”。(15)的意思是“看字疑有误”,但不能拟测是何字之误。这两种用法都只见于引文。

(16)“海,从水,每声”,画一条河,一位戴帽(?)的太太,也三样。(鲁迅)

这表示“每”字头上的部分是否象戴帽之形,有疑问。

(17)韦应物(七三六——七九〇?)

(18)罗邺(八二五——?)

(17)是说韦应物据记载是死在七九〇年,但是有疑问;或是韦应物大概死在七九〇年前后,不能确定是哪一年。(18)是说罗邺“卒年不详”。

叹号的作用叹号用来表示说话时带强烈的情感,用在一句之末或不成句的词语之后。

例如:

(19)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20)阿,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

(21)“阿Q,你这浑小子!……”(鲁迅)

(22)“唉,唉!……”他说。(鲁迅)

(19)是口号。(20)是本来的感叹句(凡用“多么”、“何等”等副词的都属于这一类)。(21)
是不成句子的感叹语。(22)是两个叹词。

用不用叹号?叹号和问号不同,用与不用,多用少用,大有伸缩。我们拿几种情形来看看。第一,头上有个叹词,底下是个感叹句,是不是两处都要用叹号?还是只用在末了?同样,连用两个叹词的时候,是用两个叹号,还是只用一个?照(20)和(22)的用例,是只用一个,放在末了。但是也有两处都用的。

其次,我们知道,除本来的感叹句外,直陈句、命令句、问句,全都能用来做感叹句。

例如:

(23)“嚄,阿Q,你回来了!”

“回来了。”

“发财发财,你是——在……”

“上城去了!”(鲁迅)

(24)“还早哩,再睡一会罢!”她惊惶地说。

………………………………

“还早哩,再睡一会罢。”她说着,同时抬起眼睛,无可告诉地一看破旧的屋顶以上的天空。

(鲁迅)

(25)“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鲁迅)

(23)有两个直陈句,“回来了”和“上城去了”,都是阿Q回答酒店掌柜的话,一个加叹号,一个不加。这表示这两句话一句是平平和和地说的,一句是得意洋洋地说的。(24)是《颓败线的颤动》里摘录下来的,相隔五行的同一命令句,第一回用叹号,第二回不用。只要留心一下“惊惶地说”和“无可告诉地一看……天空”这两处附加说明,就可以知道这叹号的有无不是偶然。有人误会,凡是命令句都要用叹号,实在并不一定。(25)一问一反问,一用叹号,一用问号。老尼姑的问,不一定不要求阿Q回答,但是情感强烈,所以用了叹号。阿Q的回答,也不一定要求老尼姑回答,其实只是一种“遁词”,不过理不直,气不壮,“且看且走的说”,所以只用了个问号。

其次,我们常常先向对方招呼一声,然后说话。这个“呼格”名词,可以加叹号,也可以不加。例如:

(26)大伯!我们甚么时候回来?(鲁迅)

(27)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鲁迅)

一般地说,不加叹号的多。(比较21、23、25诸例。)

“!?”“!!”“!!!”问句常常用做感叹句,有时候决断不下到底是问多于感,还是感多于问,有人就用上个“!?”号。这也还是不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用做感叹句的问句都可以用这个符号。还是应该在这两种符号里选择一种。

又有人为了表示感情的特别强烈,用两个叹号和三个叹号。多半是在叠句的时候,如:

“起来!起来!!起来!!!”单独用两个叹号的可说没有,单独用三个叹号的间或还有,如:

(28)“道翁!!!”四铭愤愤的叫。道统给这一喝,不笑了。(鲁迅)

但是无论叠用或单用,都以少用为宜,用滥了反而没有作用了。

批评性的叹号有时候在引用别人的话中间,插进一个用括号括起的叹号,表示不同意或不满。这是跟用问号表示有疑问相类似的用法。例如:

(29)公报说,参加商谈者都同意:“顺利地保卫印度支那,对于整个东南亚的防御(!)是极其重要的。”


四冒号六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