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破折号

字数:4083

说话中断破折号的作用可以分做几类来说。第一类表示说话的中断和停顿。说话中断的例子:

(1)我,李石清,一个男子汉,我——(低头不语)(曹禺)

(2)(李太太)你又把你的大衣当——(李)你不要这么大声嚷嚷!(曹禺)

(3)你——谁跟你说押给人了?(曹禺)

(4)(潘经理对陈白露)可惜,你没有瞧见我年青的时候,那时——(忽然向福)你没有事,在这儿干什么,出去!(曹禺)

(1)(2)是一类,中断之后不再说下去;所不同者,(1)是自动地不说下去,(2)是被对方打断。(3)(4)是一类,中断之后又说下去;也有分别,(3)是对同一个人说话,不过一句未了又另起一句,(4)是对一个人的话没说完又转过来对第二个人说话。

说话停顿用破折号表示说话停顿,最常用的是:一句话已经完了,忽然想起,再找补一句,对于上文加以限制或补充。例如:

(5)然而无论怎样的胡涂文作者,听他讲话,却大抵清楚,不至于令人听不懂的——除了故意大显本领的演讲之外。(鲁迅)

(6)古时候也许还要多,现在是有了经验,不大相信了,于是照办的人也少了。——但这是我个人的推测。(鲁迅)

(7)一年来,我们发表作品的字数近两百万,内容比重,则反映部队的最多,反映农村的次之,反映工人的最少,——共十五篇。

另有一些例子,那里面的破折号不是表示追加说话,乃是表示顿挫取势。例如:

(8)另一个时期呢,——可以。可是目前——不能。(茅盾,译文)

(9)这都可以算是真实话。然而——也不尽然。(鲁迅)

(10)于是看小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鲁迅)

这两类例子里面的破折号,都表示比逗号更长的停顿,可是跟句号的性质又不同,没有隔断的作用。如果用逗号,就不能表示语气的不连贯;如果用句号,又不能表示意思的连贯(8、9两例根本不能考虑到用句号)。这种地方,破折号是最适当的符号。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就不能乱用破折号。例如:

(11)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

(12)这几次战役是这么巧,好像是有意地在各方面锻炼我们一下:第一、二次战役——锻炼了我们的运动歼敌,第三次战役,锻炼了攻坚,第四次战役又来了一个阻击。

(13)……我从车窗上伸出头来看了看,我看到一队朝鲜妇女,她们——穿的不是洁白的裙子,而是灰绿色的军装,她们的行列不算怎样整齐,但是我看见她们——在这寒夜之下,向前行进着是那样豪迈,她们有的背着枪,有的就肩着行囊,她们——向公路一边让开我们的车,我看见她们的脸,从她们的脸上我看见的不是战争的苦难,而是十分安详与镇定,我懂得这种镇定,只有坚强勇敢的人们,在战争的锻炼下,他们经过了——战争开始突然袭击之下的震惊,仇恨使人们变得坚决、更坚决了。

(14)从上面事实看来,三十年前的新文学——年轻的时代是为政治服务得非常好的。

这几句都没有理由用破折号。(11)只要用逗号。(12)的三个“战役”之后,一处用破折号,一处用逗号,一处不用标点号。看不出为什么要有这个分别。照通常的习惯,这三处都不必用标点号。(13)有三处在主语和动词之间用破折号,有一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用破折号,都想不出有什么道理。要照这样的用法,这一句里至少还有四五处可以加破折号,结果会使读者十分迷惑。(这一句非常长,在引文之前已有六十六个字。单就这里所引的一部分说,已经有六处的逗号应该改用句号或分号。“只有坚强勇敢的人们”的“只有”也没有着落。)(14)
取消破折号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该把“三十年前”下面的“的”字取消,改做逗号:“三十年前,新文学年轻的时候……”。

提示和总结破折号的第二类用法跟冒号的用法相同:提示下文,总结或说明上文。例如:

(15)当时的情状,《金史·王若虚传》这样说——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鲁迅)

(16)(一)工业生产(1)国营工业——(下略)

(2)私营工业——(下略)

(二)商业(1)城乡交流——(下略)

(2)对外贸易——(下略)

(17)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毛泽东)

(18)他们在文章后面,可以见到人与人在讲话——这是最重要的。

(19)什么头疼啦,什么有习题要做啦,什么跟人有约会啦——总之,他的不到会是有理由的。

(15)(16)是提示下文的,(17)(18)是说明上文的,(19)是总结上文的。除(17)外,也可以改用冒号。

注释和插说文章中的注释的部分也可以用破折号来表示,这是破折号的第三类用法。

首先是用一对或一个破折号的例子:

(20)共产党就必须更加努力,争取工人阶级——革命的主力军——的行动统一。

(21)一九二二年,年近四旬的朱德同志,在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

结识了周恩来同志,由周思来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2)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鲁迅)

(23)当一个坏的记者写文章的时候——我说的是坏的记者——他是不是看到他所要感动的读者如在面前呢?

(24)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鲁迅)

(25)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注释的部分应该用一对破折号跟正文分开(好比括号也要用一对),(24)(25)只用一个破折号,那是因为注释的部分已在句子末了。

破折号和括号都表示注释的部分,用法有分别没有呢?一般说来,有点分别。注释的部分比较重要,少了它句子的意思不完整的,用破折号;比较不重要的注释,只是一种附带说明,用括号。这个区别,一般人不很注意,所以这两种符号的用法显得有点乱。

可是以(22)(23)这两句而论,破折号中间的部分,对于意思的完整并非必不可少,为什么用破折号不用括号呢?这两句的中间部分实在不是一般的“注释”,而是一种“插说”,插说照例不用括号而用破折号。有时也用两个逗号,参看第四讲第八段的例句。

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部分,最好凑在能停顿的地方,读起来才方便,如(25)例的“帝国主义……”就没有插在“矛盾”之后,因为那样一来,下面又得用个破折号,再加上个孤零零的“中”或“之中”,不但不好读,而且很难看。

其次要说的是前用破折号后用逗号的例子,如:

(26)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毛泽东)

(27)在那里,一切自由——信仰、游行、结社、出版、科学研究等自由,都被蹂躏无遗。

这只能用在以名词注释名词(即构成同位关系)的时候。就是在这种地方,也还是可以用一对破折号或两个逗号。假如注释的部分是句子或短语,绝对不宜于用这种格式,这是容易引起意义的混乱的。例如:

(28)……如果由于与中国贸易,他们能得到更大的好处——经验证明实际上是这样的,那末,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应支持这种抵制计划。

(29)至于那些“洲土大王”……在他们所统治的大块地区上——他们都霸占着十几个到几十个垸子的大部或一部土地,延绵达数十里,农民就是他们的奴隶,任他们抢掠和屠杀。

(28)“这样的”之后,(29)“数十里”之后,都应该把逗号改为破折号。如果连后面的逗号也省了,那就更加要不得。例如:

(30)他们能够制造武器,但不能制造——说的更确切一点,是不能控制人的思想。

“控制”二字之后该有破折号。最好是把“一点”之后的逗号省掉,在“制造”之后和“控制”之后用两个逗号,因为这里严格说并不是注释,而是一种“分合式”(参看第四讲第八段)。

就是破折号的前后都是名词,这个破折号是否用得得当,也还是可以考虑的。例如:

(31)我把他的遗体运回,安葬在故乡——莫斯科,和苏雅的墓并列。

(32)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当时还是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乐园。

这两句里边,与其说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注释前面的,不如说前面的部分是形容后面的。这种关系,一般的习惯是不用破折号来表示,因为说话的时候没有停顿。例如:“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写了许多书……”,“宋朝的哲学家”和“朱熹”中间就没有破折号。上面这两句里边也是不应该有破折号的。假如说,(32)的“上海”前后说起来也可以有小小停顿,那末,也只能用两个逗号。

再其次要讨论一下前面用破折号而后面没有逗号的例子。如:

(33)这个劳动保险条例,也与工会法一样,是中国工人阶级在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之下,经过了长期的英勇斗争,所获得的重大的革命胜利果实之一。

从前,这种地方一般是用一前一后两个逗号。现在前面改用破折号,而后面因为顾虑到结构上的连贯性,没有用任何符号。事实上,说话的时候,如果没有停顿,前后都没有;如果有停顿,前后都有。我们觉得不如还是斟酌情形,用两个逗号,或是不用符号。

(34)和平解放以后的西藏首邑——拉萨的僧俗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六千余人,于一日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举行集会,热烈庆祝国庆节。

(35)在实习期满第一次驾车出去的时候,因为另外一个由于骄傲自满而临事惊惶失措的同伴——冯小妹的疏忽,使车子误了点。

这两句破折号前后的关系和(31)(32)相同,而后面又有“的”字连下去,以不用符号为宜。

(36)他是为人民——一切物质和精神价值的创造者和所有者的福利而工作。

(37)有的语法书把实词分为体词——名词、数词、量词和谓词——动词、形容词两类,这是很有必要的。

这两句破折号前后的关系和(26)(27)相同,但后面的结构割不断。可是用一个破折号终归不是好办法,(37)尤其不好,因为两个单破折号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双破折号,那就讲不通了。
如果只在符号上想办法,(36)可以在“所有者”后面加个破折号(让它成为纯属书面的东西,前面20例就是如此);(37)只能去掉破折号,而用两个圆括号分别将“名词、数词、量词”
和“动词、形容词”括起来。但是更好的改法是在符号以外想办法。(36)可以改做“他是为人民,为一切……而工作”,(37)可以改做“有的语法书把名词、数词、量词合称为体词,把动词、形容词合称为谓词,这是很有必要的”。不要以为句子写下来就不能改,如果标点上有为难的地方,可以再在造句上想想法子。

(38)不好的记者并不努力于使用自己的话语来讲话,而是用某种他认为是彬彬有礼的——公式的、庸俗的、刻板的语言来讲话。

这一句的破折号并不能表示作者要说的意思,应该改做“,而实在是”。这个例子说明一件事:

不要叫标点符号担任它担任不了的职务。

总结这一节的意思:破折号是个很突出的标点符号,不宜多用。可以用逗号不如用逗号;

可以不用符号,不如不用符号。尤其需要破除的误会是:如果一前一后的两个词语所指相同(同位关系),中间要用破折号。这是很不正确的看法。要认清破折号的作用是“断”不是“连”,跟一般句逗号相同。

破折号的其他用途破折号又用在:(一)副标题的前后,或只用在前面。例如:

(39)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毛泽东)

(40)历史在战斗中——评冯雪峰:乡风与市风(朱自清)

副标题也不是非加破折号不可,如毛主席《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前面就没有破折号。

(二)引文后面注明出处。例如:

(4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这里的破折号的作用跟括号相同。大概引文另段并且出处另行的用破折号,否则用括号。

(三)注释后,说明注释者。例如:

(42)而后来这些弊病受了唯心论气派的西欧学者们如格林(T**HGreen,英国新康德学派和新里格尔派的创始者——译者)给他的影响,是更形牢固了。

(四)代引号。例如:

(43)——啊,凯萨,你们什么时候来的?

——阿姨,妈妈叫你去呢。

法文和俄文书刊里,虽然也有用引号的,一般都是拿破折号作引号用。在我们的书刊里,还是用引号的多,用破折号的少。

(五)用在两个数目字中间,代“到”。例如:

(44)前有冯道(公元八八二——九五四)之雕刻九经木板,后有毕升在一〇四一——一〇四八年间之发明活版。

破折号前面的句逗号破折号的前面原来该有句逗号的时候,用了破折号,这些句逗号是不是还要呢?在前面这些例句里检查,有两个例子是用了逗号的(7、8),有一个例子是用了句号的(6)。跟这三个例子相反,可用逗号而不用的有九处(5、10、11、22——25、28、29),可用句号而不用的也有两处(17、18)。可见一般的了解是有了破折号就可以省掉句逗号。像例(6)的句号也许是有意用上的,这样就把破折号以后的“追加”性质表示得更清楚。(42)
例的注释放在括号里,插在文章的中间,所以没有句号。如果这个注释是附在文章后面,不用括号,那末,“创始者”之后和“译者”之后都应该有句号。


七括号九省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