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移民新加坡,千万不能做的6件事,来讲讲我朋友们的故事

字数:4938

Apr 28, 2020

【2020第十一期】想要移民新加坡,千万不能做的6件事,来讲讲我朋友们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疫情在家,每周不吹一个牛就不舒服的小岛大浪吹。接着上周关于新加坡和上海对比的视频,这周我们继续来讲移民。今天主要想讲一讲为了移民,新加坡绝对不能做的一些事情。不过在我进入主题之前,先花两分钟来回答一下关于上一期视频的一些问题和指教。有些朋友说数据不够准确,这一点我承认,虽然数据都是官方拿来的,但是直接拿来比其实不精准。新加坡统计的数据应该是不包括一些低端外劳的,再加上新加坡算得上富人的避税天堂,有非常多的高端移民,所以这个平均数拉得有点高。上海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就算统计局的人一点猫腻都没有做,上海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是没有社保的,想统计都统计不到。当然可能如果我用中间数来对比,会稍微准确一点,这确实是个不足。不过总的来说不会影响新加坡平均工资比上海高的事实。另外一个问题是,有朋友提到两边公务员的行政效率,我承认新加坡的行政效率绝对是在全世界的第一梯队。但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上海的行政效率事实上也非常的高。我在两年前因为一些房产上的事情要回上海解决,上海公务员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专业,办事也不拖拉,也许笑容不灿烂,但是该办的事情都给我办好了,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两边的效率差距有多大。那唯一给我麻烦的是街道办的大妈费了我老大的力气找了个亲戚才把章给盖上。

那据我老婆说,现在很多上海人都不愿意做公务员了,尤其是这种服务类的公务员拿死工资,而且上海公务员的工资透明度也非常的高,这种类型的公务员灰色收入几乎是没有。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江苏的人在上海做这个工作。当然还是那句话,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它无法代表中国。不过既然很多人有能力移民新加坡,自然也可以轻松的在上海找到工作。所以咱们就不和其他相对差一点的地方比了。而且大部分地方我想大家也是连考虑都不考虑的。那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我视频最后提到的用工资划分去哪里的结论。其实这里我只是想拿钱,作为一个reference我相信工资越高的朋友能力越强就可以尝试挑战越复杂的环境。

好了。总的来说,我上个视频并没有特定的立场,没有说要去捧或者贬哪个国家。当然我不可能绝对的中立,毕竟人的精力会潜移默化的去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回到今天的正题,如果想要移民新加坡,有哪些事情千万不能做,至于怎么移民像什么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结婚移民等等这些其实随便找网上都有资料,能看到我这个视频,我相信都是搜索能力不弱的人,所以我就不和大家水时间了,还是多来点干货。主要就分享一些发生在我周围的一些事情。大家就当听故事。

第一个,千万不要做的事情是千万不要参加一些有的没有的政治活动,无论政府是否支持反对或者默许,我建议都别参加新加坡的PR申请。和很多欧美国家是不一样的,通常欧美国家移民会有非常清晰的积分制,那分数够了没有拿不到的。那新加坡就不一样了。明面上要求就那么几个,但是其实政府的考量很多,也许内部的标准每年都不一样。简单的说就是不透明。

分享一个我朋友老婆的故事,我这个朋友是新加坡的马来人,娶了个缅甸妹子做老婆,然后替他申请了PR很快就拿到了之后又替他申请公民,那三个月就被reje当时也没当回事,因为公民也就是顺带申请下的,反正家里有一个公民就够了,什么时候他们发现问题了呢?大家都知道,PR虽然是永久的,但是reentrypermit是五年要renew一次的。

那蕊闫吹庞蜜是个什么东西呢?给不知道的朋友讲一讲。就像我们今天去吃自助餐,老板说只要你有PR就可以永远的在店里吃,如果你想要出去方便一下也没问题。那下次进门之前,你要给老板看一下你的reentrypermit就是说PR可以让你永远的待在新加坡。那reentrypermit是可以让你进新加坡,这个听起来有点扯淡,你都允许我永远的待在这里了,你为什么还可以不允许我进来呢?这个问题我也解释不了。

总之我朋友老婆的乳延吹捧面就没了。那他就带着他老婆去ica了解情况。那几斤辗转得到了一个问题,就是问她某年某月,你是不是参加了一个缅甸人的集会?她老婆开始是没反应过来,因为她一般也不参加什么政治活动。后来回忆起来了,是缅甸人组织的一个支持昂山素基的活动。那她的朋友拉她去的那全程也是非常平和,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但是就是这么个原因,可能导致他的瑞延缀普密就没了,相当于PR没了。那咱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新加坡政府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新加坡为什么需要PR,需要什么样的人成为PR我把话说的难听一点,在没换公民之前,PR就是个高级农民工,你活干得利索,听话最重要。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经不起折腾,只能玩平衡。而但凡是政治活动,无论你是说善意的,恶意的,邪恶的或者善良的都有被得罪的一方。你别说缅甸军方势力还很强,就算不强了,曼德拉靠坐牢都当上了总统对不对?所以我建议所有的华人朋友,不管你是大陆的港澳台的或者马来西亚的来到新加坡了,政治问题就先放一放,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

第二件事情我不能说你不可以做,但是我让你了解一下,直接分享一个故事,我有一些同学,那毕业之后都去了一家很大的公司,那我这些同学的背景差不多都是一个系毕业的。那因为都是一等荣誉学位,所以工资也一样。那毕业找到工作,大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申请PR那个时候还需要去ica交纸质的材料,他们就是连交材料的时间都差不多,结果最快的三个多月拿到,那慢的五个月也差不多都拿到了。那这个速度在那个时候那个行业还有那个公司是正常的。但是唯独有一个朋友就一直等不到信,中间又继续补交了一次税单,更新了一次薪水就是不给他过。

一直到一年多之后,他父亲所在的单位接到了ica的电话,核实他父亲的所有信息,再之后又过了几个月,PR终于过了,应该是创了我们当年一起毕业的所有同学里的记录。我们猜测原因就是他父亲的工作,第一是公务员,第二是比较特殊的公务员,过多的信息我就不透露了。一般只要你写了父母是公务员,快的在三五个月慢的八九个月会收到sci的信,要求补交父母的信息。信息具体到每一年的工作,一般交上去之后,再过一到两个月也就过了。而我同学的例子应该是直系亲属是在关键部门的公务员前面。

我也说到了新加坡政府不想惹麻烦,这可能导致中国公务员的孩子拿PR需要更多的审核。也许是新加坡政府严谨,也许是某国政府有特别的要求,具体原因我不知道。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像我们这些本地国力大学毕业的,只要没有犯罪记录,不是一些特别的国籍,不存在申请不到PR的。但是对于许多从中国直接来工作的朋友也许就不一样了只有一个名额,两个学历工作工资都差不多的人,只有父母信息不太一样。那icl选哪个呢?这也许是有些人的审核时间特别长或者申请失败的原因。

第三件,千万不要做的事情,就是如果你还是学生,千万不要不好好学习,那大道理我就不讲了。但现实的说,成绩有两个作用,如果你是在新加坡上学的,你在私立学校成绩特别好,就能够去理工学院,那理工学院的成绩够好就能进国立大学,千万不要拿国内那套理论,说大学生还不如在工地做小工赚钱。

新加坡是精英社会,那阶级固化很严重,你要想让自己在新加坡活得舒坦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如果你从一个私律学院毕业直接开始工作,在新加坡规规矩矩的奋斗个十年,也许只能达到一个大学生的起点,而两者的天花板不可同日而语。那另外理工学院和国立大学毕业的很少有拿不到PR的。而私立学校毕业的,拿PR难度就大了。很多。有人可能会说我在国内或者在其他国家上的学,反正我也没想过要在新加坡继续深造,有文凭就够了。

那这里我要说成绩的第二个作用,申请PR的时候需要提供你所有高等学历的成绩。大家要知道,申请PR的时候交的材料就那么几个,你的工作证明、工资学历成绩而沉寂是我觉得唯一一个几乎完全不需要靠运气硬刚就能获得的东西。而且许多好公司招聘广告上会直接放对学分的要求,连公司都如此。大家想想ica会不考虑吗?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不要再拿到offer之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那第四件不要做的事情就是在PR申请之后,不要频繁的继续申请PR很多朋友在PR申请失败之后念念不忘,总觉得不甘心,看看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拿到了,觉得自己就差一点,今天加了5%的薪水,觉得又可以再申请一次了。那结果三个月就收到即兴。举我两个同事的例子,一个是中科大的博士,薪水应该略高于中位数,不高不低。

来了新加坡三年后想申请PR了。那第一次是6个多月收到巨星,正好收到信,之前我们加薪了,他觉得薪水有变化,可以再申请一次。那这次是三个月收到巨星,接着我们公司发花红,当年效益特别好,直接发了三个多月,她觉得下次的税单会很漂亮,就继续申请,又是三个多月收到拒信,然后心态就崩了。不过可能也是好事。

后来她申请到了沙特的一个土豪大学的博士后,工资翻了两番,啥都免费还不交税,所以头也不回的就走了,再分享另外一个同事的例子,这个同事是上海大学毕业的,机缘巧合从国内的分公司来了,新加坡薪水我不知道多少,不过我估计比同级的新加坡工程师要低一点。刚来不到一年,就抱着这个随便申请事实的态度申请了PR结果也不意外就秒拒。然后他也没当回事之后就没有再申请了。就到了第四年的时候,他在新加坡已经升职两次了,我说那你就再试试呗,结果等了差不多一年拿到了。当时我前面说的这个中科大的这个博士还没走,所以这个间接导致他的心态崩溃。我相信如果从工资和学历这两方面来考虑,中科大的同事一定是占优的。那什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呢?抱歉,这个我只能靠猜我是这样想的。

理论上来说,中科大的博士自然是要比上海大学的本科要强的多的。但是ica也许考虑的更多。对许多直接来新加坡工作的人,新加坡对你的了解太少了,你在新加坡的变化也许是ica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人才这个东西就跟买车一样,不是越贵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才对我见过太多月薪几万的这个欧美高管PR被秒拒了。为什么呢?她们对新加坡没有归属感,那在新加坡也没有任何变化。这个政府的感觉,就是你只是来这边工作的,这个工作也许是个几年的合同。那因为你虽然薪水高,但是我没有看到你在新加坡有甚至之类的情况,我也没有看到你在新加坡结婚生子,所以我觉得你随时随地会跑路。

这个问题尤其多的发生在高收入人群里面。那结婚生孩子这些事情不能强求,但是因为你收入基数太高了,你想再上上跨一步也是很难的。这有点讽刺。这个时候高收入人群也许反而变得弱势了。那么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频繁的申请PR呢?新加坡的法律是基于英格兰普通法法系的。那和大陆法系什么都要看法条不同,英格兰普通法法系是可以把曾经的法院判决先例作为法律依据的。你如果延续到PR申请的话,即使你的条件非常好,奥菲森拿到你的申请发现和前一次申请条件变化不大,也许就直接reject了比如你连续申请了5次,那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其实差别不小,但是你分摊到每一次的申请变化就小了,结果就是和习惯性流产差不多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毕竟样本数量不够大,影响的因素也许考虑的太少了。不过我相信申请人在新加坡的变化一定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第一次申请PR失败了没关系,完全不用担心。这就是你给ica的第一个参照物,保证你下一次申请在这个基础上有比较大的提高,你应该就有比较大的概率能拿到PR了。

第五个不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全家一起申请PR有些人也许是拿别人申请公民的经验,觉得全家一起申请能拿到的概率比较大,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认知。公民和PR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事实上PR比公民更难获得。从大概09年之后,全家一起申请PR能过的概率就越来越低了。

而全家一起申请公民反而能更容易更快的获得通过这就跟现在的这个选秀节目差不多,PR是海选,1000个人里面选100个,那你一旦海选被选中,你就可以选择卖身给节目组了。为了表忠心,我们还可以组团一起卖。那海选是为了选素质高的。至于后面的淘汰赛能力已经不是太大问题了,主要是忠诚度。所以申请PR和申请公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论上来说,只要你是PR想要拿到公民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申请PR更多的就是看你个人能力。如果你非要全家一起申请,一定要确保每个人都能满足单独申请的条件。你想要一托起属于自己,给自己增加难度。

第六个,不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在网络媒体随意的攻击他人,尤其是新加坡人。在中国很多社交媒体上,我经常看到这个网络暴力,真正核心的东西大部分人是不敢碰的。但是骂人好像完全没问题,种族歧视的言论更是毫无顾忌。言论自由。但是我想说,每个国家对言论自由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我记得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国大的中国学生骂新加坡人比狗多。说实话,这确实是骂人的话。但是你说这句话有多严重呢?我觉得没有到罚款、做社区服务甚至取消奖学金的程度。同一时期,北大有个教授骂香港人是狗,那啥事也没有。我记得这两件事情,还被BBC拿来讨论关于这件事情,我有两个想法。第一个就是这个学生他是在自己的朋友圈用中文发的一个状态,中国人的内斗能力确实是强。

那第二大家毕竟是外人,来到别人的地方你赚的多过的也不错,能少发牢骚,就少发牢骚,对自己呢没坏处。有时候呢一堆人在一起啊,不抱太大恶意的吐槽,吐槽别人问题不太大。但是如果正式的在网络上以文字表述出来,不但是坑自己,也是在坑所有在新加坡的中国人说个题外话,我希望所有陶棒子的奖学金得主也不要继续在网络上得瑟,分享你陶棒子的经验了。年轻的孩子们真的是被你们坑苦了。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大概说到这里,当然可能还不够全面,大家如果有自己的心得或者经验,希望你也能在留言区分享分享,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讨论。今天呢就到这里啊,谢谢我们下周再见,拜拜。


你真的适合移民吗?新加坡上海大对比,移民新加坡未必适合所有人台湾与新加坡为什么从兄弟之邦到为了捐赠口罩生恨,中国大陆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