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内讧,一场台湾人的内战,还是中美冲突的牺牲品

字数:5700

Dec 20, 2020

【小岛浪吹】中芯国际内讧,一场台湾人的内战,还是中美冲突的牺牲品

难得,咱们今天讲一个发生不超过几个礼拜的时事,中国芯片企业2000亿的龙头中芯国际据传发生了内讧,甚至一天就蒸发了百亿。好多观众之前嘲讽我说股票只要跟我反着买就能发财骂人,简直比公知还毒是吧。那现在轮到我反击了。我之前就说了,带有国资和涉及到政治的公司的股票,最好不要碰,不是说这些公司的股票就不会涨,而是说有时候它们跌起来毫无征兆,而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逻辑。

中芯国际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是大唐电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紫光集团,这三家都属于彻底的国字号。你再看政治方面,许多人看美国两党,整天狗咬狗好像很有意思。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两党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分歧不在于是否打击,而是在于如何打击私营企业要换CEO,董事之间可能需要各种龙争虎斗,搞不好还能像乔布斯那种个王者归来。这种争斗有时候一搞就是几年咱们一帮吃瓜群众看的那是津津有味啊。但是一家国企尤其是还在被美国制裁中的国企,要换个把管理人员呢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那就是一纸人民的事。

18年的时候,中兴是整个董事会高管全部清洗了一遍,换上了老美指定的人,然后股票居然开始大涨了。实在是他们的没天理了。当然了,如今中兴国际的情况和中兴还不太一样,中兴国际毕竟是个技术公司和中兴这种组装公司肯定是不一样的,展腾挪的空间还是有的。回到我们今天要谈的内讧,先给大家梳理一下这几天明面上我们能看到的信息。12月15号晚上,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蒋尚亿或委任为中芯国际副董事长。那与此同时,中芯国际联席CEO兼执行董事梁孟松被曝向董事长提出辞职。16日早间,中芯国际回应公司正积极与梁孟松核实其真实辞任之意愿。这样的回应坐实了之前良药辞职的传言,回应中也提及要核实良的意愿。看起来公司并没有要做出妥协的意思。从我的角度来看,真的是替中芯国际乃至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捏了一把汗。那一群男人在这种时候玩宫斗戏斗的,说不准就把中国半导体给斗垮了。

如果这次梁孟松真的离开,那么历史上,中芯国际一共就已经有了三次涉及到顶层架构的人事变动了。我们简单的来说一下,20年前,被誉为华人世界半导体产业领军人物之一的美籍华人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的其中一个很壮的原因就是要干另外一个美籍华人,也就是华人半导体教父张洲谋。张洲谋在没有给张汝京打招呼的前提下,收购了由张汝京创办的四大祭奠。那相对于老外来说,华人老板对公司的控制权更加重视。

所以张汝京愤然辞职,要用新创的中芯国际来证明谁才是华人半导体的教父张汝京,的确有本事,他的理念就是烧钱烧钱再烧钱扩张再扩张。中芯国际花了9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全球产能第三的芯片代工企业。在制程上和第一的台积电只差两年,台积电当然不会坐等中芯国际超越。从中芯国际成立9个月后开始,台积电就拿起了法律大棒开始奏中芯作为全球第一的代工厂,知识产权壁垒这个护城墙是非常厚实的。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中芯国际赔钱出让股份,而且前提条件是张汝京必须滚蛋。张忠谋这么做无非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中芯国际的确威胁到了台积电的地位。第二也是要给当时台湾一众蠢蠢欲动想要来到大陆投资的半导体公司敲响警钟,加上当时阿扁的介入,台湾的先进之城都留在了本岛,没有进入大陆。这之后,来自台湾的王宁国任中芯国际CEO兼执行董事。2011年6月27日,64岁的董事长江上周突然病逝,这位管理层内斗夺权呢拉开了序幕。两天后的6月29日,在中芯国际的股东年会上,作为公司的扭亏工程,王宁国呢原本信心满满,却在大会上被请出了董事会。在表决王宁国能否连任时,多数股东投了赞成票,但是当时手握两个表决权的大唐电信投下了反对票,直接导致王宁国的出局。

王宁国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他带领中芯国际在两年里扭亏为盈。但是我前面说了华人对公司的控制权非常重视,这当然了也包括所有的中国人。当时的中芯国际管理层希望保持独立性,在扭亏为盈后还想引入一些新的股东,包括一些海外资本。而大唐则不这么看,那他们甚至不希望引入其他国资号的中资,当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央下决心要精简国企数量。

大唐如果想要避免被整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价值。如果能够完全控制拥有芯片制造能力的中芯国际,这绝对能够帮助大唐避免被整合。当时的这个事件就导致整个公司彻底被划分成了两个派系,一边是海外资本支持的台湾派CEO王宁国,一边是大唐扶持的大陆派CEO杨世宁,那两边的员工先是在内网互喷公司一看哇这不得了,内网关了,然后就更不得了了。两派员工直接就转战到了百度贴,你再牛逼你也是一家企业,你以为你还叫得动当时如日中天的李彦宏吗?那挺洋的,骂王宁国拥拳自重,大量任命自己的亲信无法以德服人,那挺亡的更猛,直接把杨世宁偷税漏税的内部审计文件捅给了媒体,那颇有点美国大选的味道,最后就是两败俱伤,结果双方各退一步。

那由曾经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的张文艺任董事长及代理CEO张文艺是由已故中心董事长江上周在临终前推荐进入董事会的。江上周生前一直扮演调和两派股东的角色。那所以最后由他推荐的人上位,双方也算勉强能够接受大唐电信挑起的。这场内后以两败俱伤收场。最后王宁国与杨世宁都提出了辞职,离开了中芯国际。而最惨的还是中芯国际的中小股东。当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巨亏1.65亿美元,创下了创办以来最大的亏损纪录。而前一年的同期还盈利将近7000万美元,这可能真的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由此也可以看出张周魔的老谋深算。

那为什么一定要弄走张汝京呢?有张汝京在中芯国际能和台积电死磕9年,市场越占越大。张汝京一走,那啥也不用干,中心自己就能把自己给折腾死啊。张文义知道自己只是来维持一下局面,平衡一下两派的势力,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于是他马上邀请邱慈云加入中芯国际。

那邱慈云也是一个台湾人,美国归来后,在台积电担任高级总监之后加入中芯国际。但是因为和赵汝京意见不和,所以没能留下张汝京想要的是快速扩张。而秋呲云则喜欢稳扎稳打,简单点说就是赚钱。不香吗?和台积电拼什么?拼啊?张汝京时代中心的营收只有20%来自于中国,而邱茨云接手后,这个收入比例增加到了50%。那这个数字是高好还是低好呢?很难说,要看咱们从什么角度来看,理论上来说,海外的订单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但是那都是高端芯片,研发成本非常的高,国内的订单利润虽然不高,但是只需要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就能生产了。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大股东,是国企的公司来说就占了一定的优势了。所以从这之后,中芯国际开始能够赚钱了,只是在技术上和台积电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2015年的时候,台积电在28纳米的工艺上已经赚得钵满盆满,开始用价格战打击其他竞争对手了。中兴国际才刚刚开始28纳米的研发,其实这么说,也是我强行替中兴国际碰瓷一下台积电这个时候的中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和台积电对比的资格。中兴号称开始28纳米的研发,可是主要赚钱的制程还是集中在90纳米。大概的情况就是台积电甩的连电只能看到背影,那连电又甩的中心只能看到背影,但是真的是赚钱了。

秋次运营上任时,中心的市值只有118亿港币。到了2015年,市值已经涨到了317港币。201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那我前面的一些视频有反复提及,那就是制造2025计划,国家砸这么多钱进中心,不是为了让你赚人民币的,要人民币我不会自己印吗,你得去挣美金。那所以回过头来还是得做高端制成。这种时候需要的就不是一个守城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更锋利的技术型人才。

2017年的5月,邱慈云请辞中心CEO五个月后,另一个来自台湾的梁孟松入职中芯国际担任CEO杨孟松的确是天降猛男,就像他自己在辞陈中写到的那样,他用三年多的时间带领中芯国际完成了28纳米到7纳米的技术开发。而他也没有像前辈张汝京那样只顾烧钱没法赚钱。2020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净利润13.86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三百三。

那不少人说梁孟松是技术型人才,不懂公司的运营和管理。那这个数字在这里,你还想怎么样吗?那这样一个可谓完美的答卷,换来的却是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空降了个上司。蓝墨松在辞陈中提到,在12月9号,他接到董事长周子学的电话,被告知蒋尚义将被任命为公司副董事长。梁孟松没有提及他是否欢迎蒋,但是着重强调了在这之前,他完全对蒋的任命不知情。很显然,梁孟松绝对不可能仅仅因为一次人事的任命,就会闹到要辞职的地步。周子学也绝对不是好好的,就要给这样一个半导体奇才安排个上司。这背后必然有一些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内幕。那以下内容我毫无实据,吹牛为主,分析为辅。

首先讲上一可能只是梁孟松辞职的导火索。11年的时候,中心里大陆和台湾管理层之间的斗争虽然被暂时压了下来,但是显然不可能被完全压制。中芯国际实行的是双手掌制。除了梁孟松外,还有一个联席CEO赵海军。前面提到邱辞云2017年5月请辞,那10月梁孟松才到。而在邱辞云请辞后,赵海军就在梁孟松之前成为了中芯国际的CEO也难得这是这个视频唯一一个大陆人。赵海军80年代考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以前的视频我就提到过,后来大陆干脆就取消了半导体这个专业。所以赵海军算得上是大陆里少数的正统的搞半导体的了。赵海军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tech半导体、美国的德州仪器工作过。在回大陆之前,赵还担任过台湾茂德科技负责存储事业群的副总裁,并拥有四项国外的专利。那我查了一下这个台湾茂德,那现在的资本额是4亿5000万台币,相当于人民币不到一个亿,员工人数也不算多。那我尝试搜索赵海军与茂德科技,也没有发现太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我个人判断,赵海军不能算是业界大牛。当然在大陆级的半导体人才里,他是少有的能够在新加坡和台湾做到副总裁级别的人物了。

赵海金加入中芯国际后,提出了四大措施,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挖掘产线潜力,优化产品结构,三是细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四是全面提高客户服务品质。怎么说这些话都挺对的,但是我上我也行。那总结下,就是把产品做好,成本控制下来,挺好。客户爸爸。那所以我觉得是中规中矩。

那梁孟松就比较不一样了,它的标签就是技术奇才。它在美国时就拥有的半导体技术专利多达一百八十一件,而且全部是最先进和重要的关键技术,技术论文多达350篇。1992年,梁孟松回到台湾,入职台积电,担任资深研发处长。然后一个人就在台积电搞了500个专利。那几乎是从头到尾参与了台积电当时每个时代的芯片制成。二千年时半导体制造的老大还是IBM当时半导体制程来到了130纳米,这是一个技术分水岭。因为过去都是铝制成,到了130纳米以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全世界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三年的研发,梁梦松团队成功突破了130纳米铜制成的专利,击败了IBM梁孟松也一战成名。所以当梁孟松来到中芯国际的时候,赵海军的光彩就完全被压制了。

前面提到了中芯国际的三大股东,第三呢是紫光集团。那紫光集团全名叫什么呢?清华紫光,紫光呢其实是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赵海军哪里毕业的呢?清华大学2019年的3月,就传出赵海军向董事长周子学提出了请辞,准备加入紫光集团。当时的中芯国际马上发文辟谣。有意思的是,紫光集团表示不予置评。而在这之前几个月,也曾有消息指出梁孟松可能要离开中芯国际,意欲另起炉灶,与前台积淀南科十四场核心团队筹建新的金元代工企业。

两位CEO存在矛盾呢可以理解,要知道龙城岁月旅整了个双画势人,那可是闹出过人命的。双方一个管运营,一个管技术,又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没有矛盾,那是不正常的。但是整个公司处于上升势头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可以暂时被放一边,所以一直没有真正爆发。我认为赵与良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这次良药辞职的根本原因。

那难道是奖上亿吗?2006年的时候,作为台积电研发部的老大,蒋商议要退休了,漳州谋觉得研发部发展的太大了,就要分拆成两组,其实也是双手掌制。其中一个研发副总就已经内定了是从英特尔挖过来的罗威仁。蒋尚义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梁孟松,另外一个是孙元成。蒋尚义在退休前接受采访时说,梁孟松对这个事期望很大,我退休的时候也相信他会是其中一个结果,高层决定由孙元成担任另外一个副总。那这件事情对梁孟松打击就很大。可以想象的,咱俩原本是评级,我成果做的比你还好,结果你变成了我上司。当时有台积电的高层表示梁孟松很能干,但是个性上有时候这句话没说完,但是大家应该可以想象。

据说半导体领域的人都知道,梁孟松是个技术上的奇才,但是性格有些偏激,擅长单点突破,但是不擅长智能上的整合。在这个时候三星出手了。那梁孟松的老婆是个韩国人,在老公升职失败后,她就拉着老公回韩国探亲度假,都是韩国同胞嘛。所以三星就替梁一家安排了私人飞机、高级轿车、顶级酒店,反正就是一切都按最高标准来。

那休息了整整四个月后,梁孟松回到了台湾,向张洲谋提交了辞称张洲谋打算让梁负责超越摩尔定律计划。但是梁孟松觉得被大材小用。如今张洲谋的接班人魏哲佳就是因为在这个项目中表现出色而得以掌管整个台积电。辞职后的梁孟松就去了韩国教书。这一教就让三星在三年时间里从45纳米突破到16纳米,不光完成了追赶台积电,那直接就超越了。没办法,台积电只能再次拿起法律的大棒保护自己。梁孟松直接把法庭当成了一股大会,在庭上声略居下,控诉台积电对他的不公不义。再之后就是周子学邀请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了。

要说梁孟松和蒋尚伊有什么过节吗?我倒是觉得还好,那毕竟当时蒋尚伊已经退休了,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人事权了。而且业界对蒋尚伊的评价很不错,大多认为他沟通能力极强,管理风格非常圆润,被称为蒋霸。那什么原因造成了梁孟松会说出你们应该不再需要我为公司打拼了。这种话,那直接原因应该还是美国的制裁。

虽然说梁孟松带领中芯完成了28纳米向7纳米的突破,但是梁只是带着中芯国际以很快的速度把台积电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在美国开始对中芯国际进行设备和材料的制裁之后,那梁孟松擅长的制程微缩将会逐渐面临瓶颈。最麻烦的地方在于,即使梁孟松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中芯国际也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将直接导致大量的研发投入打水漂。那这种时候是继续花钱向下研究还是换个方向呢?那现在一个特别火,而台积电又没有选择的方向,就是7let时间有限,我就不过多的深入讲7let大家只需要知道7PL的特点是公益选择灵活,架构设计灵活,商业模式灵活。那几个灵活一合起来,就是美国想要制裁这种模式难度会大不少。

前面提到了梁孟松比较适合单点突破,却不太擅长整合制胜,而蒋上义却非常热衷于去匹雷的技术。我想这或许是梁孟松说出你们应该不再需要我了这句话的原因。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全中国有资格评判的人应该不超过两位数,梁孟松博士和蒋尚义博士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人。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大陆人都应该对这两位已经被台湾人骂到臭头的专家表示极大的尊重与感激。

我唯一能评论的还是中芯国际的股权架构。因为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在中芯国际之前,中国的两家半导体公司无锡华金和上海华宏就因为国企的身份无法采购到先进的半导体设备连年亏损。那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张汝京成立中芯国际之时就刻意的避免了这个问题。在开曼群岛注册大量引进外资股东,并且控制股东间股权的平衡,保证管理层经营的独立性。这让张汝京在位使的中芯国际成功化解了美国的刁难。可惜在张汝京离开后,国资占比越来越重,某些国企呢甚至想要彻底控制中心,加上美国的百般刁难,中心举步维艰。

看向对岸呢,台积电成立之初,公有资本占比将近50%。到了如今,各种退休、发展基金在台积电的占比只剩下7%。而且你也很少听说,有什么政治人物对台积电指手画脚,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政府呢只需要在大方向上保驾护航就可以了。切勿越俎代庖,画蛇添足。


嫦娥五号登月,中国知乎与美国Quora上的网友怎么看中国的商人地位,为什么最低下,被老百姓骂,被政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