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万山:即汉皋山,在襄阳境内。别本作“兰山”,误。
张五:别本作“张文儃”或“张子容”,所指应为一人,即张諲,诗人好友,官至刑部员外郎,工诗擅画。
心随雁飞灭:别本作“心飞逐鸟灭”。
荠:荠菜,指树木因遥远而显渺小。
洲:水中小岛,别本作“舟”。
语译
身为隐士,我感到自在快乐,北山深藏在白云之中,为了眺望你,我试着登高。在山之巅,我心随大雁飞去,直至隐没于天边。因为暮霭渐生,略觉惆怅,又因为清秋美景,不禁兴致大发。从山上望去,不时能够看到返回村落的乡人,经过沙滩,在渡口歇息。天边的树木如同荠菜一般,江畔的小洲又似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带着酒而来,咱们共醉一场,以度过那重阳佳节呢?
赏析
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本有登高的习俗,因而重阳登高以怀亲友,也便成为诗中常见的主题。不过这首诗应该并不是重阳当日写的,诗中说“试登高”,可见是在重阳节前。孟浩然曾与张諲一起隐居于襄阳南面的岘山,相对于岘山,故称万山为北山。他在重阳节前登山思念张諲,同时亦抒发自身的隐者之趣。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首四句写景并思人,“愁因薄暮起”,正因思人而愁,再转“兴是清秋发”,即开始写眺望所见,以及抒发隐者之趣。乡人归村,所行之沙“平”,并在渡口歇息,无疑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很闲适、舒缓的,也即开篇所写的“怡悦”。登高而望,只见树小若荠、洲小如月,所体现的乃是隐士笑看红尘,觉方寸至大,天地渺小之意。第三部分作结,再拉回思人来,询问张諲是否能够携酒而来,与自己共度重阳佳节。“共醉”一语,既见两人之志同道合,又见隐士之超脱于现实之外。
孟浩然写田园山村景物,与王维略似,都以淡笔描出,不渲染情语,而有图画风味。
扩展阅读
答诏问山中何所有
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此诗为南朝陶弘景所作,所表现的亦为隐者之趣,简单明快,风格独特。陶弘景的这四句诗启发了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正是从此诗中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