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字数:1458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

过:拜访。

斛斯山人:斛斯为姓,山人即山间之人,指隐士,杜甫有《过斛斯校书庄二首》,或说即同一人,名斛斯融。

却顾:回头观看。

翠微:山色青翠,也可指代山,《尔雅·释山》说:“(山)未及上,翠微。”杨慎注:“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故曰翠微也。”

荆扉:即柴扉,用竹木制成的篱笆门。

青萝:即女萝,又名松萝、兔丝,为地衣类植物。

挥:原指倒去残酒,这里是饮酒之意。

河:这里指银河。

陶然:酒醉后闲适欢乐貌。陶渊明《时运》有“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句。

忘机:语出《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人喜爱鸥鸟,每日乘舟与鸥鸟共娱,后其父嘱其趁机捕获鸥鸟,鸥鸟见其存有“机心”,再不肯飞下。“忘机”即抛弃机心,是说把记挂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全都忘记了。王勃《江曲孤凫赋》有“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句。

语译

黄昏时我从青翠的终南山下来,山间有明月陪伴我的回程。转头再看来时的道路,只见昏暗的绿色铺满了山峦。与好友携手回到乡舍,小童儿前来打开柴扉。碧绿的修竹啊直通幽深小径,青色的丝萝啊攀扯着行人的衣襟。终于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了,我们高兴地交谈,还取出美酒来痛饮一番。仰天而歌,伴着松间风声阵阵,一曲歌罢,又见天上银河,星辰黯淡,天色将明。我们都已经醉了啊,也都无比的欢乐,如此赏心乐事之中,谁还会想起那些凡尘里的荣辱巧诈呢?

赏析

五言古诗以魏晋南北朝为其高峰,到唐代,形式、句法都已经很纯熟了。唐代前中期的诗人作五言,大多追慕前朝,文辞颇为古雅,但李白所作则吸收了当时口语,要显得晓畅通俗得多,观此诗即可见其一斑。

唐诗常识

格律诗对于对仗的有无、位置,乃至平仄、词性,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古诗中亦常见对仗,但要求就要宽松得多。如李白此诗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一联,倘若置于格律诗中,破律之处便甚多。比如“入”、“拂”皆为仄声,仄声相对不妥,“幽”、“行”皆为平声,平声相对亦不妥;“幽”为形容词,“行”在这里指行人,是名词,相对亦不工。当然,格律诗中的对仗也分工对和宽对,也允许部分放宽要求,对于此联来说,或可不论词性之误,但平仄之误则是逃不脱的。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唐都长安南面五十里,唐代士人很多借隐居为名在此待价而沽,故有“终南捷径”一说,这捷径,指的就是做官的捷径。杜甫曾作《闻斛斯六官未归》和《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与此诗所指“斛斯山人”,或指同一人,则此人后来出仕,做了“校书”,或许其早前隐居终南山,也是欲攀此捷径吧。李白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春季,当时其已出仕长安,但投闲置散,只是做玄宗的文学弄臣而已,他有志难伸,而又向往祖国大好山河,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情感都在诗中有所反映。

开篇即写登山而归,拜访斛斯山人,携手引入其家。“山月随人归”句,既是写景,同时也说明自己孤身一人,所伴唯有山间明月而已。在此种孤清的氛围下,得遇友人,自然是非常兴奋的,因而“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前四句写山,写月,中四句写“田家”,有“绿竹”、“幽径”、“青萝”,这正反映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依恋和对田园隐士生活的向往。末四句再写“松风”,写“河星”,正见宇宙寥廓、自然优美,相较之下,那些朝堂上的龌龊事,宦途中的坎坷,全都不足道也,故谓“陶然共忘机”。这里的“忘机”,要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诗人所欲忘的并不仅仅是荣辱、机巧,而是整个红尘俗世,是凡人在红尘中辗转挣扎的苦痛和悲哀。但言称“忘机”,却正因其难忘,唯与友人痛饮,于酒醉陶然之际,才勉强可以暂时放下而已。其放下便见喜,但内中所隐含的难以放下,却更见悲哀。

李白志向高远,但因为个人性格、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牵绊,其志却总难伸,他的狂歌纵酒,往往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悲哀和块垒。其诗大多色调明快,但唯有从此明快中能体味到内在的黯然,才能真懂了李白诗。

扩展阅读

闻斛斯六官未归

唐·杜甫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杜甫这首五律也写一位姓斛斯之人,此为僻姓,而李白、杜甫几乎同时,故疑此“斛斯六官”和“斛斯山人”实为一人也。


2感遇其七-张九龄4月下独酌-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