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即岱岳,泰山的别称。
夫:语气助词。
了:尽。
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界。《庄子·大宗师》有“今以一天地为大铲,以造化为大冶”句。
钟神秀:钟即萃集,神秀指秀美而有灵气。
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
曾云:一作“层云”,这里“曾”通“层”。
决眦:眼眶裂开,这里是指睁开眼睛观望。
会当:终要,会含有必将之意。
语译
泰山是什么样子呢?就在那齐鲁之地,延绵不绝,苍翠葱郁,无穷无尽。天地造化萃集于此,使它如此秀美而又富有灵气。山北为阴,昏暗晦暝,山南为阳,明朗清亮,如同分割开的两个世界一般。山间的层云,使我心胸激荡,暮归的飞鸟,如同投入我大睁的双目之中似的。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颠啊,纵目四望,群山都变得如此矮小。
赏析
杜甫先后作过三首《望岳》诗,这是第一首,所望者为东岳泰山。第二首亦为五言古诗,所望为南岳衡山,第三首为七言律诗,所望为西岳华山。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据说是杜甫赴兖州省亲,途中壮游齐鲁山水时所作。这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正当青年,后两首《望岳》则据说分别创作于中年和老年时代,故而所表现出来的心态都截然不同。
由此诗可见,杜甫青年时代遨游山水,与李白等人交游,再加之少年心性,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偏向简洁明快,亦包含有无限的豪情,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虽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但就内涵而言,则受李白影响甚深。
首句开门见山,“夫如何”三字虽然简单,却似隐含傲气,堂堂泰山如何,要待我来评价、分说。继而说齐鲁之地延绵不绝的青翠,即为泰山之形貌了,其为造化“神秀”所荟萃,山之阴阳,分割“昏晓”,一言即将山南山北、阳处阴处,俱现笔端,形成一幅崚嶒奇绝的宏伟画图。眼前之景述罢,再将自身代入,层云如从胸中生出,归鸟似入“决眦”,是将自然与自身同化,见我即山,而山即我。有此一层含义在,后面“一览众山小”之意便呼之欲出了。
唐诗常识
唐朝以前的诗人作诗押韵,多按当时语言,因为语音的流变,今天读起来,很多显得并不入韵,比如杜甫《望岳》其三押尊、孙、盆、门和源字。后来宋人依据唐诗押韵的规则,作成《平水韵》等韵谱,作诗皆按谱押韵,距离当时的口语就已经有一定距离了,逮元代中原音大量掺入胡音,距离就更远。所以诗韵不同于词韵,虽然词韵亦以诗韵为本,只是简单地将部分韵部合并,允许通押而已。诗韵更不同于曲韵,曲韵变化更大,与诗韵、词韵大相径庭。
《孟子·尽心》中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诗结末两句即由此化出。或谓诗人于此尽显傲气,自比岱岳,傲视群峰,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正如《孟子》所云,此处“小天下”是见天下为小,而非天下自小,孔子登上泰山,使得眼界开阔,才能“小天下”。诗人在此也是同义,故云“会当凌绝顶”,只有登上高处,才能“一览众山小”,人必须不断地向上攀登,开阔了眼界,才能察知世间真相。照应前面两句,他确实在以岱岳自况,但并非傲视群伦,妄作豪纵之语,而是在勉励自己在学术上、心性上,都要继续努力去追索。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扩展阅读
望岳其三
唐·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泰山雍容,华山险峻,所以杜甫这首描写华山的《望岳》中便有“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之句,其风味与“岱宗夫如何”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