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七-张九龄

字数:1124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今谓之江南,古谓之江东,古代的江南包括今天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和湖北的江南部分,范围非常广大。

伊:指代词,这里指“那个地方”。

岁寒心: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元操《园中咏橘》也有“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句。

荐嘉客:荐意为奉献,这里的“嘉客”指君王,因江南丹橘向为贡品,故有此说。

重深:指重山深水。

语译

江南的红橘啊,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依旧苍翠碧绿,这难道是因为那里地气温暖的缘故吗?不,是橘树自有凌冬傲雪的高洁品性。想要把红橘奉献给君王,却无奈山高水长,阻隔了道路。万物的际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啊,天道循环之理难以洞彻。不要再徒然地说什么种桃种李吧,难道橘树就没有浓荫了吗?

赏析

此诗咏物,并以述志,仍是“香草美人”的手法。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曾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倭……”咏橘自况,始于屈原所作《橘颂》,其开篇即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张九龄这首诗很明显受到了屈原作品的影响。

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人在楚地,见“丹橘”这一楚地繁茂的植物,并思屈原《橘颂》,乃作是诗。江南地暖,所以橘树经冬不凋,但诗人却推翻此寻常之理,说橘是因为“自有岁寒心”才终年葱郁的。“可以荐嘉客”,他以“丹橘”自况,是说自己仍有报效君王之心,但奈何“阻重深”,山高水长,又兼奸恶小人蒙蔽,估计是再没有重返朝廷的机会了。此诗与“兰叶春葳蕤”不同,字里行间并无彻底灰心丧气,因而求为隐士之意,但颓唐的情绪仍然是很浓厚的,遂将个人遭际归之于命运,并说天道“循环不可寻”,自己无法了解天道,无法把握命运。

唐人爱桃李,咏桃咏李之诗不胜枚举,故而此诗结尾即以桃李来对比橘树,说橘树亦有浓荫,岂独桃李为然。很明显,这里张九龄是用桃李来比喻朝中官僚,说君王只信任李林甫等朝官,而不识他这种被远窜楚地之人亦有报国之心、定国之才。与第一篇《感遇》的结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相同,都是自抒怀抱,总结全诗之言。唐朝中前期的五言古风仍延续着六朝风格,结构布局比较简单,基本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结句总要总括全盘,才不显得松散。张九龄十二篇《感遇》大抵如此,观其结句,即可见其所抒之情之志了。

扩展阅读

感遇之四

唐·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与“兰叶春葳蕤”一样,也寄存着浓厚的隐逸思想。“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很有庄子况味,而“今我游冥冥”就是指遁世隐居,从而“弋者何所慕”,自然不受俗世的攻击。

唐诗常识

唐诗可以粗分为古诗和格律诗两大类。格律诗主要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六种,对于格式、平仄、韵脚、对仗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但并不是说古诗对此就毫无规则,可以恣意妄为了,而只是规定不那么严格,并且一定程度上允许变通而已。如张九龄的十二首《感遇》就是标准的五言古诗,有四句的也有五句的,各首诗长短各不相同,可见古诗对全诗字数并无严格要求。


1感遇其一-张九龄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