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与苏联援助

字数:2214

毛泽东在1949年初宣布“一边倒”以反对“带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帝国主义”的政策以后,在莫斯科花了9个星期(1949年12月一1950年2月),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对付日本或任何联日国家(指美国)的侵略。从此之后,苏联的力量就给中共提供了保护伞,使他们能够继续进行他们的国内革命,清除帝国主义的权利和特权的最后残余,并重新维护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现在看来,那时北京似乎并不盼望同苏联武装起来的北朝鲜一道于1950年6月侵略南朝鲜。相反,中共显然是很想攫取国民党手里的台湾,但当杜鲁门总统下令美国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两边任何一方的进犯时,这种希望就落空了。随着朝鲜战争的发展,中国在战略上所关心的主要是保证其从日本接管过来的主要工业基地南满的安全。

在北朝鲜早有准备的袭击下,数量处于劣势的韩一美军起初被迫南撤,到东南端釜山周围长宽各50英里的一块矩形地区内建立了抵抗据点。麦克阿瑟将军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于9月15日在西海岸汉城外面的港口仁川进行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显示了现代军事技术的攻击力量。这是一场成果辉煌的军事冒险,接着不久就收复汉城并击溃了北朝鲜的进犯。

当美军于10月初越过三八线向北往鸭绿江推进时,战争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这时把击退北方进犯的目标扩大到企图用武力重新统一朝鲜这种鲁莽的行动。这一军事目标是麦克阿瑟得胜后引起的,并得到华盛顿的默许,但它忽略了中国希望有一个缓冲国的战略需要,以便避免在其东北工业基地的边境上出现一个明目张胆的敌国。中国几次发出了要进行干预的明确警告,但美国人未加重视。10月中,第四野战军所属部队大量地编成中国共产党“志愿军”,开始秘密渡过鸭绿江进人北朝鲜。他们黑夜在山地长途行军,白天隐藏起来避免空中侦察,等到11月底总数达30万或更多一些。与此同时,美军向鸭绿江挺进的两支主力部队分别由不同的司令官指挥,彼此相隔80英里,中间有“不可逾越”的山岭。中国人出其不意的侧击突然迫使美军摩托化部队在严寒的冬季付出惨重的损失,后撤275英里,一直退到汉城以南。这样,中国人的干涉搭救了斯大林使北朝鲜陷于惨败的大祸。但中国想以其大量人力资源用武力统一朝鲜的企图,这时也受到联合国部队火力的遏制,终于在三八线附近形成了相持的局面。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开始在边境哨所板门店举行,一直拖了两年。在这期间,战斗仍继续进行,中国进人朝鲜的部队用苏联重武器和一支空军增强了力量。美国的伤亡达14·2万人,使朝鲜战争成为到那时为止美国历史上第四次最大的战争。(南朝鲜的伤亡数估计为30万,北朝鲜约52万,中国可能达90万。)停战协定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到1958年时,这项协定仍然生效,其结果是确定了一条横贯半岛的封闭边界线。

人民解放军也在1950年10月侵入了西藏,在历时一年的“解放”和征服战役后,重申了中国的控制权。尽管遭受了损失,这些战役加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嗣后,中国以苏联为榜样并利用它的援助,实行军事现代化。1955年,义务兵役制开始每年吸收五六百万年满18岁的青年人伍,以组成庞大的后备兵力。在大约260万正规军的上层,建立了职业军团,采用苏联式的军衔和军服,享有各种不同的薪铜待遇。但是,像喷气式飞机及其燃料之类的军需品仍必须向苏联购买。苏联的援助从一开始就需要付出代价才会到手。1950年,按照东欧的模式设立了一些中苏“合营股份”公司,以开发新疆的矿业或从事主要有利于苏联的类似事业。但自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以后,这些公司都解散了。同样地,苏联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在东北的特殊地位,于1953年初结束了对东北铁路干线的共同管理,并于1955年从旅顺海军基地撤走。

在工业化方面,苏联的榜样和专业知识起初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鼓舞力量。几千名中国技术人员被派到苏联培训,并且在一个时期有万名之多的俄国专家带了图纸来到中国,帮助扩建或新建211个新老工程项目,为整个工业计划开了个头(1958一1959年又增加了125个工程项目)。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期间,苏联每年给中国贷款仗阅0万美元作为经济援助,由中国输出原材料来偿付。中国战前的外贸格局颠倒过来了,物资输送到苏联集团而不再输送到西方和日本了。1954年的第二次贷款为期五年,每年提供2仅刃万美元,但当时那个数目还不够用于偿付到期的第一次苏联贷款。中国接受了重大的技术援助,以及数量不详的军事装备和资本设备,但也因此背了债。

虽然北京起初并未清楚地认识到苏联榜样的局限性,中国效法斯大林俄国工业化的能力却受到某些特殊情况的限制。中国有大面积的煤铁矿资源,以及比以前所了解的更多的其他矿产和石油储量,但在利用这些资源时需要在电力和运愉方面进行耗费巨大的投资。亚历山大o埃克斯坦指出,中国在5O年代初的工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更接近于19阳年的俄国而不是1928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工业化时期的苏联。俄国在1以刃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生铁、钢和棉织品产量,以及每平方英里的铁路线长度,已超过了中国在1952年的相应数字,并且农村人口的密度只有中国的1/4。到1928年,俄国有了范围广泛得多的铁路网,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煤、铁、钢、电力、纺织品等产量远远超出中国在1952年的水平。而且,俄国受现代教育的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都比中国多得多,并有更发达的教育体系。苏联的工业化强调重工业而牺牲农民的利益,这个榜样看来并不真正适合于中国的情况。然而,中共起初强调要发展重工业,其态度甚至比苏联人更加坚决。

如果对照两国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与粮食资源的对比来看,中国想仿效俄国的前景就更为黯淡。人口过于众多(1953年的人口调查估计为5·83亿,每年大约增加1200万到1400万),再加上相对地缺乏新的耕地,说明中国人口的粮食供应问题甚至比俄国还要严重。即使中国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建立起重工业和军事力量的上层结构,它仍将是个肚里空虚,经不起自然灾害的虚弱巨人。

毛泽东和他的同僚极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希望有什么限度。因此,中国物质资源方面摆脱不了的限制,同中共在巩固政权和动员全国人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结合在一起,为演出50年代后期那一场全国性的巨大努力和历史上的挫折准备好了舞台。


社会改组第15章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