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集体化
由于土改在1952年底实际宣告结束,同时政府对城市和工业部门经济加强了控制,北京才能在1953年拟定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联合计划。要在物质上赶上西方,那就需要作长期的努力,把经济工作严密地组织起来。这个过程将导致城市化。例如,上海不仅没有像当初所建议的那样缩小,而是已经接近700万人口。城市的膨胀会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工业化又会增加苏联集团重要货物的进口,而这又只能用出口农产品去支付。为了从农村经济提取更多的东西(通过践买贵卖),政府需要有一套真正集体事业形式的榨取机构。这些做法可能会降低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但似乎是强制积累财富并遏制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重新萌生“富农”阶级的惟一可靠办法。合作社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可以借此利用农闲季节的闲散农民(包括妇女在内)从事造林之类的公共工程项目,或从事手工副业和传播现代农艺技术。
合作化运动需要采用亚历山大o埃克斯坦所说的一种“高压渐进手段”,需要对农民使用暴力以外的强制手段和各种形式的说服方法。推行合作化的初步决定,是在党内讨论后于1953年12月公布的,它获得效果的速度比预料的要快得多。到1955年中期,有15%的耕地和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它们已叫做“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了),根据许多报告说,产量增加了10%甚至更高。毛泽东花了几星期的时间去视察各主要省份,了解当地的反应。在一次丰收的鼓舞下,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并非没有疑虑和反对的情况下,接受了毛的要求加快实现合作化的惊人建议,以便最后消灭富农、投机商人、田租以及农村生活中一切资本主义的倾向。这个大胆的计划在热心干部的推动下,又一次完成得比预料要快--在一年之内,到1956年中期,据报道已有90%的农民(1·2亿农户中约有1·1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此后马上又要求他们走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农业,放弃他们在合作社里的股份,在完全集体化的农场里成为挣工资的农业工人。
由于中国人有把中央的计划创造性地适应当地情况的传统天才,新成立的高级合作社在规模上大小相差很远,比方说从100户到2功户的都有,他们的自留地和房屋占土地面积的2%到5%,公共产量的印%到70%由他们共同分享。结果成立了约70万个新农业单位,而要把这些单位的生产搞好,即使怀有世界上最良好的意愿,也需要有一段长的调整时期。农民的主动性是头等重要的。这项了不起的推销工作是怎样完成的呢?有经验的法国农学家勒内o迪蒙曾在1955年底访间了43个村庄,他指出了完成这项工作的一些因素。中国的做法不同于1929一1932年苏联那个造成严重损失的集体化过程,它并不直接把土地收归国有,而是让它归各个合作社所有,由合作社正式向农户收买土地。合作社同村民们已经与之打成一片的村庄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这时有希望成为雅克o吉勒马兹所说的一种由政府保障的“互相负责的保险单”。立刻把许多分散的小块私有耕地合并成大块田地这种做法,显然能在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上得到好处。而且,集体化是逐步推行的。这个过程从临时互助组开始,以后经过一些阶段到永久性的全面的合作社,从小的组织到大的组织。最为重要的是,这项计划在其接连的几个阶段都显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足以避免抗拒--至少没有听说发生什么抗拒。有很大一部分中国农民了解到,除了信任毛主席和共产党之外,没有其他出路。土改的恐怖和焚毁地主地契的欢庆景象在人们的心中记忆犹新,尽管新民主主义阶段在仅仅五年的时间内就走完了它的历程。毛不同于列宁,他是从农村开始革命的,并且所有的反共的领导都已被消灭了。即使如此,在大陆和党内还有人反对,例如刘少奇那样的领导人就持有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认为机械化(改变生产的物质手段)应当先于集体化(改变生产关系)。
在这新的结构中,国营农场(在1955年底有33伪个)只起了引导作用,以解决该地区的技术问题,并吸收大约26所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机械化农业除在东北新开垦的地带外,仍是遥远将来的事。中国农业计划的中心不是苏联的拖拉机站,而仍然是农业合作社。每个村成立一个或两个合作社,它们是村民生活的新中心,承担当地的公共工程项目和从事福利活动,这些在帝制时代是士绅领导阶层份内的事。以前按照传统由大家族里有功名的儒生(思想保守并且往往是上层剥削者)来发起修庙、架桥、办学和从事慈善事业,现在则由当地合作社或集体农庄主席(他们通常是由党派来的热情工作者)发动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照顾老人或改进村里的医药卫生。命令指示是从上头发下来的,但实际措施必须由村这一级来制定规划,如采用水泵和新式犁,办识字班,开会搞运动等。
1956-1967年宏伟的12年农业计划,也在村这一级提出了光明的前景:引进文化娱乐设施(广播站、图书馆、电影院),消灭各种疾病和水灾早灾,广植林木,使劳动力充分就业。主要是通过充分就业(过去从未做到),这项计划满怀希望地设想在每公顷土地上每年投人即的个工作日,把华南产量提高一倍,把全国产量提高一半。同样雄心勃勃的是控制黄河的长期计划,在主流上修建46个“阶梯式”拦河坝,加上水力发电和综合利用计划,以灌溉华北大部地区。
对于刚学文化的农家子弟来说,这充满着信心的远景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对于持有怀疑态度和反对意见的人,则有明白宣布的“劳动改造”方针。同时规定了粮食定量供应和强制按定额交售商品粮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