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请求册封

字数:1132

大清律例规定,每当藩属国有新王继位,都须遣使到中国请求中国大皇帝的册封。[4]遣使请封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琉球一般是新王登基很长时间后才请封。对于琉球这样的小国而言,册封花费甚巨,需要数年时间做准备工作:谋划万无一失的典礼,接待庞大的中国使团,搜购使团返国时携带的物品。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叶,当琉球处在“黄金时代”,作为贸易中心为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地方提供便利时[5],准备册封仪式是没有问题的。国王通常在登基两年后接受册封。随着贸易和经济的衰落,后来的国王们不得不等待很长时间(从4年到18年不等)。等候册封时间的长短和册封典礼的盛衰,可以大略反映出琉球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例如,1609年被萨摩藩俘虏的国王尚宁等了17年才受到册封。最后一位国王尚泰则等了18年。[6]

琉球一般向中国派遣与册封有关的四类使团。当国王驾崩后,琉球政府就派一名使节到中国皇宫“报丧”。数年后,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另派一位使节到中国正式“请封”。册封请求获得批准后,琉球再派一位使节到福州“接封”。册封之后,国王派遣一个使团携带贡品前去中国皇宫“谢恩”。只有谢恩使团能够觐见皇帝,另外三个使团只能停留在福州。一般情况下,琉球不专门为这些使团派遣船只,前往中国的使团成员均乘坐定期开行的贡船。当琉球接到中国的令旨,无须进献每两年朝贡一次的贡品时,萨摩藩发现可以利用这些使团作借口派贸易船到福州——晚明时期,当萨摩藩入侵琉球、中国不鼓励琉球使团来华朝贡后,这种动机尤其明显。[7]

册封是一项与国王的政治权威完全无关的仪式,册封仅仅是对国王地位的确认。每当中国使节来主持册封时,国王已经在位数年之久了,而且他的登基得到了萨摩藩大名的批准。所以,在得到中国皇帝册封之前,他在与中国政府的往来公文中不能称自己为琉球国王。他只能自称“世子”。有几位国王在位时间太短,未及接受册封即辞世而去。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继承人自称“世孙”。这个称谓不一定代表确切的亲属关系:1802年,当尚温王驾崩时,他三岁大的儿子尚成继承王位;翌年尚成去世,因他没有兄弟,王位便由他的叔叔尚灏(尚温的一个小弟弟)继承;在呈送中国的文书中,尚灏用的是“世孙”的称谓,亲属关系则含糊地写成“第二继承人”。[8]亲属关系的这种含糊表述在早年的两个琉球王尚思绍(1406—1421年)和尚圆(1470—1476年)的事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两人都是新王朝的创始人,与前任国王都没有直系亲属关系。所以,在请求中国册封时,他们用的是“太子”称谓,向皇帝报告“父亲”的死讯。他们这么做显然是为了避免中国朝廷可能的反对。[9]中国朝廷一般都会毫不迟疑地册封藩属国的新国王,只要新国王愿意象征性地进献贡品并遵守所有的礼仪。对中国朝廷来说,重要的是新国王要接受儒家的世界观,而谁当新国王并不是朝廷真正关心的事。

除要求继任者正式请封外,中国朝廷还要求琉球呈交另一份文书:通国甘结。这是一份由包括摄政、三司官、全国官员和乡间耆宿中的代表人物在内的大约90名首脑人物签署的文书。这份文书称国王已逝,继任者“端重谨厚,仁孝笃实,臣庶归心,宜嗣王位,以光藩服”。[10]这项声明是例行仪式,但它充分反映了儒家以德治国的原则。


清代琉球王的册封册封使团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