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典礼
册封和进贡是朝贡制度的两个阶段,二者都是宫廷礼仪。唯一的区别是,后者在皇帝面前举行,前者由皇帝的特使主持。册封和朝贡仪式理所当然地受到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检查和详细记录。
就琉球王的册封而言,一俟两艘册封船在那霸靠岸,仪式就开始启动了,国王率王宫全体成员前往码头行“迎诏礼”。[40]他们在诏令前跪下叩首,并通过册封使向皇帝请安。之后,两位使节和使团其他成员前往天使馆。作为皇帝的代表,两位使节在琉球期间行两种礼,一是“谕祭先王”,一是“册封”新王。琉球王共宴请使节七次。此外,琉球王每隔五天派三司官和其他官员前去问候使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关于这类拜访的相关规定。所有典礼和宴会都根据明朝的各项规定来实际运作,这些规定在清代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此处我们仅需对册封典礼作一简单的勾画,就足以对这个在今天看来华而不实、矫饰造作但在当时却既严肃又重要的仪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册封典礼的前一天,琉球政府用花彩把天使馆的大门和册封使要经过的所有道路装饰一新。一个木制殿堂被制作出来,作为中国皇宫的象征。这个殿堂比较高,需沿台阶拾级而上。这个“皇宫”坐落在王宫主庭院的正中央。“皇宫”中有几张桌子,摆放着诏令、谕旨和赏赐给国王和王后的礼品。“皇宫”的左侧有一个平台,中国使团的两位成员在平台上大声宣读诏令和谕旨。
在册封日,三司官和其他大臣身穿节庆朝服,于黎明时分齐集天使馆。两位钦使在接受琉球众官员的敬礼后,让人把诏令、谕旨、礼品和镌刻皇帝手迹的匾额放进几个绘有龙和彩画的轻便小亭中。琉球官员匍匐在地,向皇帝恩赏的这些东西磕头膜拜,然后引导这些小亭、钦使及其随员、匾额前往王宫。天使馆离王宫10里(约3英里)远,数以千计的百姓聚集起来围观这支队伍。国王(毋宁说是太子,因为他还是世子)和一批朝臣在守礼坊(一个牌坊,是通往首里王宫的主要通道)恭候。[41]当队伍走近时,世子和群臣在路边跪下迎接。队伍在他们面前停下后,他们才站起来。所有琉球官员都按品级高低排列站立。按照司礼官的号令,世子率群臣匍匐在盛放象征皇帝御驾亲临的物品的小亭前磕头,好像他是在首里的王宫中觐见中国皇帝。行过此礼后,队伍由世子引导,前往王宫。诏令被人从小亭中请到“皇宫”的桌子上,两位钦使站立于桌子两侧。世子和群臣在庭院里各就其位,王室乐队奏响音乐。此时他们再次向“皇宫”行叩首大礼,就好像在向端坐于皇宫正殿的皇帝正式行礼一样。册封仪式随之开始,宫廷音乐时响时歇,乐声不断被世子和群臣下跪、磕头和站起时的静默所打断。这一切都是按照司礼官的号令有序进行的。典礼以宣读皇帝诏令为始拉开序幕,世子跪在地上洗耳恭听。宣读完毕,他再次向“皇宫”磕头,对皇帝表示感谢。此时国王的头衔正式加之于世子。在使节们的日记中,世子从此时开始被称为国王。
钦使把皇帝赐给国王的礼物一件一件地交给他本人,并把赐给王后的礼物和御匾也交给他。每接受一件礼物,他就要向“皇宫”叩首一次。按照中国方面的规定,钦使应该把诏令和谕旨带回国内,呈交内阁。琉球常常请求把诏令和谕旨当作国宝留下来。为证明他们是多么珍视这些诏令,一位司官会把以前的国王收到的诏令全部拿出来请钦使们查验。钦使们感到满意,遂批准琉球的请求。为了这一恩赐,国王再次叩首致谢。钦使们在离开北京之前实际上已经得到授权,把诏令留给国王。提出请求、拿出过去的诏令查验、最后批准所请,其实只是走一个过场,是册封典礼的一部分。这种做法也是从明朝传下来的。
最后的这项恩赐结束了整个册封典礼。国王带两位使节浏览王宫,瞻仰位于王宫正殿上方的御书楼。随后,他们三人前往王宫北侧的一个大殿,国王和使节跪在地上互相叩拜。这次不是双膝跪地,而是单腿跪地,叩首三次。之后,使节们离开王宫,返回天使馆。
至于国王在册封典礼上穿的朝服,明代的旧例是这样的:由皇帝把中国朝服赏赐给国王和群臣。明朝初年,赏赐给琉球国王的乃是中国二品官员所穿的朝服。后来赏穿的朝服更为精致,品级更高——相当于皇子所穿的朝服。[42]
在琉球与大清王朝建立正式关系时,萨摩藩非常担心满洲人强迫琉球人蓄留发辫,穿满族服装。他们认为这将不仅给萨摩藩带来耻辱,也会使日本国蒙羞。官员们到幕府请求指示。幕府担心不服从清廷可能会招致麻烦,所以指示琉球听从清朝的命令。[43]让萨摩藩和琉球如释重负的是,满洲人无意强迫琉球人蓄留发辫。当第一个大清使团于1663年抵达时,清廷允许琉球国王穿他认为“合适”的服装。[44]他继续穿明代的朝服,后来的国王在册封典礼上也是如此。清初的中国钦使对此尚有疑虑,但后来这种疑虑似乎消失了。1800年的使节以取乐的心态看待国王的朝服,说国王的帽子像中国戏台上饰演国王的演员戴的帽子。[45]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国王在册封典礼上磕头达8次之多,7次是双膝跪地,1次是单腿跪地。册封使在琉球期间,国王和群臣在不同的仪式和宴会上还要磕无数次头。当他们向代表皇帝本人的诏令和其他物品磕头时,钦使站在一边,不用回礼。当国王向钦使行礼时,双方只互相磕头一次。当琉球群臣向钦使行礼时(通常是磕一个头),钦使不用磕头回礼。他们只需作揖还礼,有时站着,有时坐着,视琉球官员的品级高低而定,因为钦使在琉球期间乃是中国的一品大员,比琉球官员的品级都高。
众所周知,叩首礼是西方人最反对的礼节。“但是”,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奉行平等主义的西方人不应忘记(他们总是忘记),叩首礼只是体现所有生活关系之儒家礼仪的普遍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皇帝向上天和父母磕头,帝国的高级大臣向皇帝磕头,甚至朋友之间或显要人物之间也互相磕头施礼。所以,磕头对贡使而言,是基本的礼节。”[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