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的解决
名将福康安被任命为两广总督[37],参加过台湾战役的几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取代了在越南吃败仗的那些军官[38],这似乎表明清廷开始采取好战政策了。然而,尽管大军云集于边界地区[39],行动的命令却一直没有下达,原因似乎有如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与早些年缅甸之役的失败经历有关。1766—1770年,中国多次发兵远征缅甸,企图全面控制缅甸,但都以失败告终。[40]朝廷的解释是,中国官兵被缅甸的气候和在当地感染的各种疾病拖垮了。其潜台词是,同样的情况可能在越南发生,因为越南和缅甸的气候很相似。[41]
朝廷讲的第二个原因是,越南民众正处在叛乱中,派遣一支远征军既费人力又费财力,最好的结果是兼并越南。但是,除非帝国政府能派遣大批官员和军队去越南(就像在新疆一样),否则,征服一个难以控制的国家对中国有何益处呢?朝廷还指出,在越南(与在新疆不同),军队和行政机构很快就会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前代郡县其地者,不久仍生变故。历有前车之鉴,又安能保一二十年后”。[42]
第三个原因是,朝廷认为即使中国能够直接控制越南,也需要派一位总督去管理该国。有一道圣旨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清的总督与阮惠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因为这位越南新统治者现在也可以被视为皇帝委任的官员。中国皇帝受命于天,掌管整个世界,他委派官员管理邻近各国的内部事务。“上天裂土而不分民”的说法强化了这种观念。
因此,朝廷不急于派大军入越。清廷现在感到对黎朝国王没有至高无上的保护责任,因为两次逃离河内已表明他是一个无能之辈。所以,北京准备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朝廷希望委任一位名将处理此事的决定能把阮惠吓倒,并迫使他投降。[43]
阮惠也准备和平解决乱事。甚至在发兵攻打中国远征军之前,他就担心中国会大举报复。[44]旧阮王室的幸存者阮映(又名阮福映,他后来统一越南各地,成为统治者,年号嘉隆)煽动暹罗人从南边和西边威胁阮惠的新王国,使阮惠的担忧更加强烈了。[45]
这样一来,谈判的道路通畅了。福康安抵达边界几天后,河内派遣的一个重要使团携带贡品,前来呈递阮惠的降书。[46]这正是朝廷和福康安所期待的。正如前文述及的,朝廷希望和平解决乱事[47],而福康安也特别不愿意与朝廷作对,因为他担任前一个职务时已有违规之举。[48]此外,越南文献称,这位总督对阮惠进献的各种礼物并非毫无兴趣。[49]
除这些以外,阮惠的投诚和道歉本身也是可以接受的。他在投诚书中请降的语气谦恭而驯服,他派来的使节的态度也一样。阮惠多次强调,他对皇上所派大军的攻击完全是个意外事件,因为他的军队在凌晨时分难以区分中国军队和当地部队。换言之,他是没有胆量攻击皇上所派大军的。[50]这样一来,中国的声威得以保全。
福康安只提出两项和平条件是不令人奇怪的:释放所有中国战俘;阮惠亲自到中国首都道歉和投诚。阮惠接受了这些条件,但作了一个小小的修改:他将在翌年入京,以便参加皇帝的八旬寿典。[51]与此同时,他派侄子率领一个重要使团到北京朝贡。[52]
越南危机由此得到解决,尚需满足的唯一一个条件是阮惠到北京朝觐。